Refine
Document Type
- Articles (154)
- Dissertations (30)
- Ebooks (12)
- Reviews (7)
- Books (3)
- Collections (1)
- Interviews (1)
Year of publication
- 2016 (208) (remove)
信仰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深奥的命题。因为信仰的存在,人与动物才有了最为本质的区别。学界对信仰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但对于信仰重要程度的认识仍旧不足,所谓>正本清源<,>本<尚未正,>源<尚未清,对于信仰教育的研究也就凸显出诸多问题。在这种境况下,一味要求当代大学生匡正信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要求就略显牵强。鉴于此,非常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作一系统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相关问题上的梳理和研究发现,就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而言,研究成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于信仰元理论的研究力度尚弱;二是对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当前的>90后<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研究不够;三是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方兴未艾,但尚未出现有深度、有权威的代表性调研成果;四是问题意识不足,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捉襟见肘。基于此,非常有必要在学界理论研究存在不足的地方和尚未涉足的地方,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文献研读法、跨学科分析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分析工具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全球化理论、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席勒的美学思想、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等,对大学生信仰教育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分析,力求实现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结论等几个方面的创新。概念是研究和认知的基础,也是研究的出发点。对信仰本质的把握是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比信仰与理想、信仰与信念、信仰与科学、信仰与宗教等几组相近的概念,可以发现,信仰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心理与精神现象,是人类对某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信奉和遵循。它支配着其它所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的信念中最为稳定、最为持久的部分。从特征上来看,信仰是人的内在需求和满足,体现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目标永恒的追寻,它是与人类的精神、意志、情感三者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和力量之源。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信仰教育则是一定的阶级、社会、集团把其所确立和遵奉的信仰通过教育的方式影响受众,将其确立为受教育者信仰的某种精神实践活动。在对信仰及信仰教育本质认识的基础上,窥探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态以及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是研究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逻辑深入。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来认识。主要体现为,国家层面上,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社会层面上,它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需要;学校层面上,它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个人层面上,它是保障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鉴于大学生信仰教育具有如此重大的现实意义,必须从历史的高度对其进行一番梳理,从大学生信仰教育实践的历史进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我所用,也为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学理和实践基础。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从新中国的成立至今,经历了各具特色的四个阶段,即1949年至1956年、1956年至1978年、1978年至今。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我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践活动,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得到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形成一些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昭示我们,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开展信仰教育的逻辑前提,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开展信仰教育的根本保障,健全的教育体制是开展信仰教育的关键所在,榜样的示范效应是开展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合力是开展信仰教育的内在诉求,实践导向是开展信仰教育的核心要求。失败的教训启发我们,在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中,必须革新二元导向,倡导多元理念;提倡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正视灌输教育,探寻灵活方法;营造良好氛围,重视人才培养;直面网络平台,强化意识形态。只有从历史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才能够使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力的实践活动。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中国人际关系的组成是一种>差序格局<的形态,这一观点为我们研究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在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中,大学生就是抛入水中的石头,是动力源和中心,一切信仰教育必须围绕着大学生而展开。在这个中心的周围,形成了层层推出的波纹圈,离大学生区域最近的圈,即核心区域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对大学生信仰教育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差序格局<中对人们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人群。其次,次级区域圈则是高校辅导员,他们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中坚力量,最外围的区域圈则是辐射圈,即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之外的其余高校教师。虽然这些教师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并未起到最直接的作用,但他们的存在,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风尚引导的作用,所以并非可有可无的存在力量。当代大学生与这三层区域圈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受到不同要素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环境和文化氛围。优化环境,创造良好的信仰文化氛围,是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教育些什么?这就涉及到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教育的内容体系从来不是漫无目的的,也不会是平行发展的,它必然要围绕某个核心发散出去,从而形成了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重点内容。同样,信仰教育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核,它不能与宗教信仰教育等同。信仰教育还需要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最终归宿,即信仰教育的落脚点。本文认为,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是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深入推进的核心所在,是信仰教育内容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是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点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精神内核;最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建构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的目的在于,让信仰教育有所依托,遵循一个基本的标准,达成一些共识,也让信仰教育的客体在学习中有针对性,不至于不知所学而无法学习。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在信仰教育中能够更好地习得信仰教育的上述内容呢?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要拓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除了传统的教育之外,还要注重通过网络、媒体等平台,同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借鉴和吸收优秀因子,打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信仰教育模式,从而让科学信仰教育的理论渗透力不断强化。第二,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通过案例比照、情景设置、心灵触动教育、师生互动咨询、大学生自我教育等方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第三,完善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机制,从制度的高度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实现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从而达到信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作为总结和展望,需要强调指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中存在两种值得注意的不良倾向:一是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多元化、世俗化和庸俗化倾向,二是去马克思主义信仰化倾向。这两种倾向对于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尝试性的解决之道,可以通过重塑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顺应多元化的信仰教育发展规律,建立多层次的信仰教育体系、不断创新信仰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以扶正大学生信仰中出现的不良倾向,让马克思主义信仰进入到大学生思想和灵魂的深处,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信仰观,树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接班人。
威廉•戈尔丁(1911-1993)是英国二十世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他的十余部作品获奖甚多,曾于1980年和1983年分别获得英国布克小说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他的作品大受批评界关注。《黑暗昭昭》完成于1979年,是戈尔丁十年休眠期后发表的重要作品,并获得了英国布莱克纪念奖。尽管戈尔丁的作品较多,但国内外学者大多仍将注意力集中在《蝇王》这一部作品上,自身分量几乎与《蝇王》相当,形式却比《蝇王》复杂得多的《黑暗昭昭》得到的关注与研究则要比前者少得多。国内外学者对《黑暗昭昭》的研究也多围绕象征主义、二元对立、写作技巧等展开,集中在人性善恶和宗教主题上,而《黑暗昭昭》中的生存、心理异化状态以及异化救赎努力,目前还没有文章进行系统的解读。《黑暗昭昭》展现了二战之后英国小镇的人们,在罪恶与恐怖的余波之中变得疏离和异化,这种生存和心理体验恰好与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契合。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体验,并将其作为描述当代西方人和社会病态的中心术语。他认为不健康的社会将加剧人的无力感,在爱与信仰的缺失下,人们为了生存屈从外界权力从而放弃自我,在病态人格中沉沦,继而导致自我异化。深陷于异化的人们,也开始试图挣扎着寻找获得拯救的途径。小说中的两大主人公麦蒂与苏菲通过不同的选择,走向了全然不同的归宿。而对于人类异化的拷问,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萨特主张人们面对世界的荒诞和人的异化应该自由选择,并为其承担责任,弗洛姆希望用爱与宽容来消除人性异化,克尔凯郭尔则认为只有通过宗教才能获得最终的拯救。当苏菲带着恶意做着无谓的挣扎并在异化中沉沦时,麦蒂选择通过贴近自然,通过爱与宗教获得救赎,并帮助他人获得拯救。依托弗洛姆的人本主义思想和萨特与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思想,本文分析了小说中人的异化与拯救。首先阐明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异化,这一部分包括人与自然的异化以及社会对人的异化。自然在人类发动的战争与工业文明下受到破坏,同时也对人类进行着报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和谐;战争不仅对自然造成破坏,同时也给人的生存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大众媒体、工业文明与商品经济的盛行以及学校与监狱等社会机构的冷漠都使人的异化进一步加剧。其次论文分析了人与自我的异化以及人际间的异化。人们在爱与信仰的缺失下,普遍产生一种自我认同的焦虑,并在自身的病态性格中沉沦,走向与自我的异化;亲人、恋人、朋友甚至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也深深地打上了异化的烙印,人们的情感中充满着愤怒、冷漠、孤绝与混乱,异化中的人们亟待拯救。论文最后解读两大主人公苏菲与麦蒂为了逃离异化做出的挣扎。苏菲选择不停地作恶以摆脱孤绝之感,却以失败告终,并在异化中沉沦,自食其果;麦蒂选择从自然中汲取力量,通过成熟的爱与宗教启示拯救他人,并使自我得到救赎。麦蒂的拯救意味着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依然有摆脱异化的希望,因此对文本中异化与拯救的解读也有了现实意义。
当今网络媒介迅速发展,依托无线网络和随身媒介的高覆盖率,以及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站联合,为受众提供观看连续剧和网络评论连续剧相同步的新观剧模式。在全新的观剧模式下,一些质量低劣的连续剧也可能会依靠网络>话题<讨论量,而获得较高的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点击量。在网络中讨论量高的连续剧,会以娱乐新闻的形式迅速在社会上扩散,从而吸引更多人观剧和批评,形成十分火爆的观剧与议论话题热潮。话题大多源自于连续剧中低下品味的媚俗画风与恶俗内容,参与者边嘲讽边津津乐道。史蒂芬•贝利在《审丑:万物美学》中用>嗜<来形容人对媚俗产品的狂热追求,本文研究对象就是这些>嗜俗<观剧大众——以批评连续剧>恶俗<内容为观剧主要目的,在网络中与他人组成嗜俗群体对连续剧进行批判,或作为参与者支持他人批评,且沉迷其中。嗜俗观剧行为为嗜俗受众提供直接简单的感官快感,用来打发无聊时间,发泄生活压力,改善心理焦虑等,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嗜俗观剧行为带来更多消极影响。本文通过界定嗜俗观剧行为及分析其行为特征,解读嗜俗观剧行为得以存在的心理原因和媒介原因,提出对嗜俗观剧行为的批判和反思。绪论首先阐释>嗜俗<一词的由来,概述嗜俗观剧现象,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在以往研究中缺少对>嗜俗<观剧行为的理论研究,忽视了媒介在>嗜俗<观剧行为中的重要作用。第一章,解读嗜俗观剧行为。分析产生嗜俗观剧现象的两个表现状态:连续剧自身问题和当今嗜俗风气的具体影响。从>俗<对象、>嗜<心理以及>嗜<行为等方面多层次界定>嗜俗<观剧行为。得出,嗜俗观剧行为是受众群体依附权威对连续剧恶俗内容的放纵。此外,本章还分析嗜俗观剧行为三个特征:群体狂欢、媒介是观剧行为的组成部分以及碎片化的嗜俗观剧行为。第二章,根据弗洛姆和古斯塔夫•勒庞的理论,分析嗜俗受众在观剧和批评过程中的>受虐<和>施虐<心理。受众嗜俗行为存在深层心理原因,现实生存现状让人感到矛盾和孤独,弗洛姆认为,人为了逃避这种孤独感会出现>受虐<>施虐<心理,嗜俗观剧行为就是嗜俗受众满足施虐与受虐心理的途径。同时,嗜俗受众在网络中以群体形式出现,根据古斯塔夫•勒庞的理论,群体在嗜俗狂欢中为受虐心理提供掩护,而且嗜俗受众在群体中能够得到安全感和群体激情。值得注意的是,施虐受虐心理以放弃自身理性为代价且受众几乎毫无察觉。第三章,从随身网络场景、随身网络媒介和媒介分析随身网络媒介对嗜俗观剧行为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是媒介的有机构成部分,本章中为更加明晰得分析,将其分别各有侧重得解读。随身网络场景为嗜俗观剧行为提供随时随地观剧评剧的便利技术,将嗜俗受众传达个人感受的方式>微<化。随身网络媒介将网络评论趣味化,其次,嗜俗行为成为受众闲暇时光的娱乐陪伴以及网络交流转变成依附权威中媒介霸权操控。在媒介职能中侧重分析,在嗜俗观剧行为中,媒介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将嗜俗观剧行为娱乐化自然化,让受众认可嗜俗观剧行为的存在。同时,媒介资本通过传播手段,将媒介融入嗜俗观剧行为中。借此,就形成媒介与嗜俗受众共同利益的情景,而这正是媒介霸权。第四章,批判嗜俗观剧行为对受众的存在和理性思维带来的消极意义,反思受众嗜俗观剧行为存在的必然性和改善的可能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弗洛姆以其《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人本主义的观点。在弗洛姆看来,人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标就是人性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从青年到老年的一致性的观点。本文根据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中的观点进行了具体评析,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的基本过程以及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历史影响三个角度,介绍了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形成和影响。第二部分,由《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这本书中,提炼总结了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人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标是人性的解放等弗洛姆的观点。第三部分,深入剖析弗洛姆的观点,我们认为,弗洛姆在某些方面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人的本性与人的劳动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的学说是建立在他关于人的学说之上的;意识的对象不是静态的>客体<等等,表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近。但同时,弗洛姆的理解也存在着根本错误的方面,比如:把人性当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道主义;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等等,这表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远离。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的特殊状态下的产物。它的出现,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我国,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研究者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全面、客观、准确地评析弗洛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问题上的观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正实质,反对各种错误的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Psychoanalysis as a natural science: Reconsidering Freud's >scientistic self-misunderstanding<
(2016)
This paper centres on Habermas's judgement that when Freud assesses psychoanalysis as a natural science, this constitutes a scientific self-misunderstanding. The author discusses Brenner's conviction that Freud's view is not a misunderstanding but is true for psychoanalysis and rejects his conclusion. In the author's view, Freud's assessment of psychoanalysis must be seen as a misunderstanding whose basis lies in its subject. Unconscious figures assert themselves under the repetition compulsion in the same manner as natural laws, each of which asserts itself beyo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It was the discovery of the unconscious that led Freud to conceive of psychoanalysis as a natural science and it seems that this conception is rooted in the structural identity between unconscious and natural processes. Freud's misunderstanding of pseudo-nature as nature seems to be indebted to his energy concept. As it is impossible to deduce psychic energi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by means of the psychoanalytic method, this being dependent on language, the author recommends replacing the economic metapsychological viewpoint by an affective one. The author goes on further to discuss the object of psychoanalytic investigation, the psychoanalytic method used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the function held by meta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