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c{Tang, author = {Tang, Wanru}, title = {Psychological and Aesthetic Probe on Fromm's Self-love [弗洛姆自爱理论的心理学美学意义], Master thesis, Literary Theory,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自爱<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在自爱研究的谱系中,弗洛姆的自爱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指出现代人为了找到自我,找到生存的意义,走出精神和道德的困境,必须建立一种以人为尺度,以人性为伦理道德之准则,以爱为核心内容,以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为目标,借助精神分析与佛教禅宗净化人的心灵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这一人道主义伦理学不仅对于个人良好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此在生存在世之诠释<的文学,书写者对世界的诠释也势必会受到这种人格形成之机制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弗洛姆自爱理论对作家文艺创作及其作品的影响予以详尽分析,从学理上梳理了自爱对于主体性构建和话语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梳理了自爱理论的历史沿革和产生根源。第二部分集中论证了弗洛姆自爱理论的基本内涵。爱的基础是二分,即>我<与>你<,而爱的结果是合一,即>我们<。因此自爱就是与自我的合一,即自我的恢复与完满。同时,自爱是其他一切爱的前提和基础,是爱的主体性的充分实现。第三部分从若干方面分述了自爱特质对于艺术家创作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指出不>自爱<固然可以为创作提供灵感,但是这种果实是残缺的、不完满的。只有充分自爱,与自我合一,与世界合一,才能创作出超越时间阻隔、超越个体经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伟大作品。第四部分指出在弗洛姆的理论中自爱是恢复人的本性、实现人的价值的基本前提和必备条件,为艺术创作的发生阶段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language = {zh} } @misc{Qi, author = {Qi, Liuzhu}, title = {On the Aesthetic Actualization of Fromm's Ideas about Freedom [论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审美性实现], Master thesis, Aesthetic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弗洛姆在20世纪生活了80年,时代的风云变幻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犹太——基督教传统、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对其思想的形成影响巨大。心理因素对自由的影响是弗洛姆考虑的主要问题。人类自由所遭受的最严重威胁,不在外部,而在人的内心之中。只有当人的内在的心理状况能确保人们的个性时,摆脱外在的权威才能持久地巩固。积极自由的实现有赖于人的整体性人格的实现,有赖于积极地表现人的情感的和理智的潜能的实现。实现自我的创造性是自发性活动的重要表现,实现与人交往的>爱<则是自发性的主要成分。人的情感情绪贯穿了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与一般意志相比,审美意志有着更大的自由度。它可以依据主体的目的、动机和理想等自由地选择审美客体、自由地运用想象和联想,从而对客体自由地判断和评价,创造审美意象。原创性是审美活动得以发展,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审美活动对原创性的需求是必然的,它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即便是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艺术家仍然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保留着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主体的审美直觉,是整个审美活动的开端,是各种后继审美心理内容和审美形式的基础。它同时又沉淀、渗透于这些后继的心理内容和形式之中。从对审美直觉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审美交往的初级阶段,主体对客体已有从被动向主动发展的趋势。通过想象,人们可以对眼前的形象进行改造和创造,形成审美的联系。但审美主体对事物的改造并不是任意的。牢固的审美关系须建立在对审美对象的尊重之上。艺术家通过想象与对象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与物的交流。审美主体对客体从认识到接受是一个充满变化的过程。审美既是这一过程的结果,也是这一过程的目的。当这一目的实现之后,主体并不满足,而是继续发掘对象,深化审美的联系。自发性活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唯一办法,但现代社会却使人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无法认识到真实的现实和真实的自己。人不能自发的实现自己,不能通过真实的自我而与周遭世界建立正常的联系,因而不但造成了人与世界的疏远和破坏,也造成了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深切怀疑和恐惧。在审美的过程中,人们不但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而且背弃自由的人也可以重新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审美追求是人对自我创造能力的全面实现和以爱连结万物的追求。它的动态的满足即为人的自发性的不断实现。因此,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便通过审美的方式得以实现。}, language = {zh} } @misc{Miao, author = {Miao, Weiping}, title = {The Hope of Revolution - an Exploration of Fromm's Theory on Liberation [革命的希望—弗洛姆的解放理论探析], Master thesis, Marxist Philosophy,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China 2014.}, abstract = {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又译作艾里希•弗洛姆、埃里克•弗洛姆或艾瑞克•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战将之一,其思想不仅在学派内部独具一格,即使在整个二十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也独具匠心,他毕生关注>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并未止步于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而是穷究病态个人和病态社会的根由,更致力于健全社会和健全人格的重建,因其人道化社会主义的解放理论充满理想化和浪漫主义色彩而获得>人类梦想家<的称誉。弗洛姆以一个心理学家的敏锐捕捉到现代人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的现状,以一个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精神对之追根究源揭示出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匿名操纵致使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人格畸变,在此基础上以人性为标尺讨伐现代社会,将自身终生的心理分析师实践所得成果结合于自己理解的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推出其解放理论——包括社会改革和个人性格革命两方面。弗洛姆的解放理论虽然因在哲学基础上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在解放路径上也摒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只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改良而注定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但是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类前途的积极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其理论中的合理成分、改革中的一些原则和具体方法即使初衷在于改进资本主义也并非便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甚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弗洛姆生平掠影,从弗洛姆所处的大时代出发勾勒出他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弗洛姆解放理论产生的语境,以时间域和场域为背景从弗洛姆的思想源头阐述其解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部分为弗洛姆解放理论的具体内容;第四部分为对弗洛姆解放理论的评价。}, language = {zh} } @misc{Dai, author = {Dai, Xinchi}, title = {An Analysis of Alienation in >Jude the Obscure< [《无名的裘德》的异化分析],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出生于十九世纪、跨越两个世纪的英国小说家,其小说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和一些现代主义格调。这一点在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该作品中,他强烈批判了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包括在宗教、社会制度、习俗以及家庭婚姻等方面。通过描写这些社会现象,他揭示出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无名的裘德》的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末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新旧观念和制度的对比下,人们在身体和心理上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和苦难。其中,异化是这部小说表现最为鲜明的主题。哈代利用其超前的思维、敏锐的眼光以及自身的经历,仔细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人和事,其作品反映出可能会成为一种未来趋势的诸多异化现象。小说的出版在当时遭到教会等舆论抨击,但就今天而言,小说揭示出来的思想和异化主题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当代人和整个社会去深思。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聚焦于维多利亚时期社会转变的大背景,一方面描写了处于下层社会的一些有志青年,他们富有前卫的想法,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和奋斗达成目标,从而摆脱所处的贫苦环境;另一方面又展现了像阿拉贝拉这样不求上进、随波逐流的人,他们顺应社会变化,以利益为导向过着一种肉欲的生活。可悲的是,没有任何一方能够顶住社会的改革大浪而不被摧毁,他们最后都度过了悲惨的人生。从哈代对他们事业、宗教、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描写,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每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甚至与自己的异化矛盾。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无时不处于灵与肉的搏斗之中,精神饱受折磨,异己的力量时刻控制着他们。本论文主要以异化主题为中心,借助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以及文学异化观点,对《无名的裘德》进行细致分析和解读。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导论、正文和结论。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对作者以及作品进行简要分析,概述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为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阐释异化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产生异化现象的社会背景。通过梳理异化概念,展现出马克思和弗洛姆对于异化的不同理解,以及异化在文学领域的蕴含。此外,论文通过分析工业革命、达尔文进化论、女性主义以及宗教影响等社会因素,进一步解释异化产生的根源,为下文深入分析异化主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从社会异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物的异化现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社会归属感的丧失,另一方面从马克思理论出发,分析主人公在社会中的劳动异化现象。通过对人物社会异化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让人们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却无法获得认可和成功的心酸,进一步揭露出社会和人之间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异化矛盾与冲突。第三章主要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异化现象。小说中人际关系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裘德与阿拉贝拉之间充满激情而无爱的婚姻关系,二是裘德与苏之间不正当的精神恋爱关系,三是裘德和费劳孙之间疏远的关系。通过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展现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疏远、隔膜和彼此孤立的主题,进而揭示文学上的异化主题。第四章主要分析小说中的自我异化现象。裘德从奋斗到走向异化的过程,苏从反抗到妥协的变化,以及小时光老人扭曲的人性,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主人公们自我否定的异化过程。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本部分概括论文主要观点,点明主旨,并结合现实指出可能产生的异化现象,提出当下避免异化现象的建议,揭示出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language = {zh} } @misc{Jiang, author = {Jiang, Man}, titl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sumer Alienation Theory Marcuse and Fromm [马尔库塞和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比较研究], Philosophy,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China 2014.[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消费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如今,消费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消费观念到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在满足人们所必须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随之同时就出现了奢侈性消费和盲目性消费等消费异化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而且阻碍着人们消费质量的提高,还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研究并解决消费异化现象问题就迫切地摆在人们面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消费异化现象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具有价值的观点,其中具有影响力的当推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考察唯物史观的创立发展过程,研究异化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马克思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比较分析了马尔库塞和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他们各自消费异化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对我们寻找到解决消费异化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具有借鉴作用。通过对马尔库塞和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是对马克思人本主义理论的深刻延伸,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姆从社会制度入手,对消费异化的根源进行研究,他重视消费道德教育,提出根据各类人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进行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对我们正确认识消费异化的根源,构建正确的消费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认为在现代哲学的语境下,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互相交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通过对二者理论内涵和缺陷的分析研究,找出各自理论价值的合理性,从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借鉴,试图创立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科学消费价值观,这对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形成合理的消费行为、优化我国的消费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language = {zh} } @misc{Jiang, author = {Jiang, Nan}, title = {The Commentary of Western Marxist Consumption Alienation Theory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述评], Master thesis, Foreign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 Yubei, Chongqing, China 2014.}, abstract = {消费异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是关于消费在现代社会发生异化的现象、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理论。它分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弊病,描述了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大环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们,通过对社会的观察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了消费异化理论,说明了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从现实的角度描绘消费社会的基本状况,批判消费异化对人性地扭曲。本文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关于消费异化理论地论述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观。鲍德里亚提出人已不再被人所包围而是被物所包围,人与人之间被重新以物为符号划分人的等级,这是非常恐怖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努力地劳动而失去自我以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各类媒体的介入使的消费异化更加严重。弗洛姆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在消费中内心的变化,这种变化逐渐地波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人对自己地定位发展,这些都是非常不利的。马尔库塞提出了消费异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地论断,说明福利社会是以糖衣炮弹的形式使具有反抗精神的消费人群成为顺民,进而完成统治的欲望。这些观点虽然都存在局限性,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做出了有益地贡献。在人们的观念中不断地形成了一种以符号为代表的等级社会,在这种社会中,通过对人占有物的程度划分人的等级,这是对人性地忽视。本文阐明消费异化的基本理论,梳理对比不同学者的理论观点,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析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途径。消费异化地发展,为分析现代的社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方向,通过对消费异化的探究,可以反思现代社会的弊病,对解决生态危机理论提供了有价值研究内容。}, language = {zh} } @misc{Gallistl, author = {Gallistl, Adrian}, title = {Erich Fromms Studie >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Einordnung, Analyse und Diskussion von Fromms Versuch der Empirisierung seiner theoretischen Konzeption und der Erprobung einer neuen empirischen Methodik. Masterarbeit im Fach Psychologie, Universit{\"a}t Trier 2014, 98 p.}, language = {de} } @misc{Gao, author = {Gao, Caihong}, titl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rx's Alienation and Fromm's Alienation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思想的比较研究], Master thesis, Marxist Philosophy,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China 2014.}, abstract = {马克思和弗洛姆分别是19世纪和20世纪对异化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哲学家。马克思置身于手工制造业为主要社会生产方式的时代背景,看到的是高强度劳作对工人体能的摧残,因此他关注是人的劳动异化,并以此作为其异化理论的切入点;而弗洛姆所处的时代是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那时机器相对解放了人的双手,但人的精神却日益空洞和贫乏,因此弗洛姆关注的是人的心理异化,并以此作为其异化理论的切入点构建其异化体系。马克思和弗洛姆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异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马克思倾向从历史实践的角度,对异化问题进行外在性考察;弗洛姆倾向从心理体验层面,对异化问题进行内在性反思。一个向外考察,一个向内反思,基本涵盖了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两个主要层面,这可谓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因此,重新对两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是十分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本文通过比较马克思和弗洛姆异化思想的前提、切入点及内涵的异同,尝试从两人扬弃异化的途径中挖掘出对我国当代建设具有启示性价值的思想。}, language = {zh} } @misc{Liang, author = {Liang, Yi}, title = {An Analysis of Fromm's >Healthy Personality< [弗洛姆健全人格思想探析], Master thesi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China 2014.}, abstract = {本论文主要研究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关于人格的研究理论。人格理论是弗洛姆人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一部分。>爱<是实现弗洛姆人学理论理想的重要途径,亦可以称之为他的理论重要支柱,他在著作《爱的艺术》中对>爱的理论<作了详尽地论述。本论文主要是在弗洛姆>爱<的理论语境下,以弗洛姆心理学和社会学相融合这一独特视角,对散见于弗洛姆不同著作中关于人格理论和思想进行挖掘、提炼并梳理,相对系统地对弗洛姆健全人格理论确定内涵和外延,以期从对>爱<这一理论地思考探索出通向健全人格之路。本论文在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背景下展开弗洛姆健全人格理论三个组成部分即弗洛姆健全人格思想的成因背景、健全人格理论认识及塑造历程、健全人格的意义和价值为核心的系统研究。弗洛姆人格理论是在综合弗洛伊德学说与马克思学说基础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对现今人现实生活富足与精神世界虚无的矛盾状态下找寻伦理学向度的出路,在>爱<的理论这一捷径中,从爱自己到爱他人最终投向爱社会,彰显并肯定了弗洛姆健全人格理论对促进人地发展进步和幸福为宗旨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价值坚守。我们可以清晰地明了健全人格与个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发现可资个人借鉴的精华和独特之处。虽然弗洛姆健全人格理论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中产生,但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理论个性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language = {zh} } @misc{Mao, author = {Mao, Lingjun}, title =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China-Canada Joint Class< and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Relevant Problem Based on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中加班<师生关系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 -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Master thesis, Education Manage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2014.}, abstract =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以外,心理学史上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近几年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受到了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它倡导教育部门应当积极的在教育实践中大量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具体工作。中外办学是当前教育交流国际化趋势下的一种的办学形式,中外合作办学班级学生在家庭教育教养环境、入学后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等方面与普遍全日制班级有所不同,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学生期望、态度、行为习惯、甚至个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实践中运用>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同理心"等这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实现中外办学班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全文将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阐述研究的理论、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将回顾国内外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将分析阐述人本主义的内涵、理论渊源、产生的理论基础及社会根源,并详细阐述马斯洛、罗杰斯和弗洛姆,这三位极具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认识和观点,最后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第四部分主要是阐述我校中外办学班学生的特点,并对我校中外办学班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进行分析,包括问卷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第五部分将通过对问卷的结果归纳,得出我校中外办学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部分将根据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基本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本文仅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language = {zh} } @misc{Lue, author = {Lue, Yue}, title = {Alienation and Restoration in >Herzog< [弗洛姆视角下赫索格的异化与回归],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索尔•贝娄(1915-2005)是二战后美国杰出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作品无数,尤以描写犹太知识分子的异化而闻名,并致力于阐释自我本质与生存现实之间的矛盾。其代表作《赫索格》因展现了西方当代知识分子的处境与命运而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多用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原型批评等相关理论对小说进行分析,鲜有从弗洛姆的角度来解读赫索格的精神异化与心灵回归。本文试图运用弗洛姆异化理论对赫索格异化与回归的主题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贝娄的生平、作品及《赫索格》的故事梗概,并指出本论文的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阐述了《赫索格》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评论家从小说主题、艺术手法、作品特色等多方面对其展开研究;而国内评论者则多用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对小说进行主题分析。第三章是本文理论框架。首先对异化哲学概念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回顾,继而着重阐释了弗洛姆人性异化理论及其用真爱来实现心灵回归的途径。第四、五章为本论文主体。第四章运用弗洛姆人性异化理论对主人公的精神异化进行了分析,赫索格的异化集中体现在他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与大自然的关系方面。进而得出赫索格异化的原因。美国社会环境及赫索格的犹太背景是导致其异化必不可少的外因,同时赫索格又受自身学术研究的影响,致使他深深地陷入异化状态。第五章根据弗洛姆爱的艺术理论,从赫索格的自省、亲朋间的真爱和大自然的抚慰这三个方面探讨主人公心灵回归的途径。基于上述分析,第六章得出结论。贝娄通过这部小说展示了现代文明所引发的精神危机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并试图为赫索格寻求一条既不逃避现实又独立于时弊之外的理想道路。因此,生活在困境中的现代人,应在真爱的基础上重塑健全人格,以独立完整的个体融入现实世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language = {zh} } @misc{Wen, author = {Wen, Hongli}, title = {Discussion on Fromm'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浅析弗洛姆的人性理论], Master thesis, Marxist Theor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 Yubei, Chongqing, China 2014.}, abstract = {埃里希•弗洛姆是西方人性理论的代表者,他始终关注20世纪人的生存状况。他观察到现代经济条件下被异化了的人孤立无援的生存困境,在至高无上的权力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压迫下,使人性发生了畸形的变化,精神也出现分裂的病态表现。弗洛姆的人性理论的核心就是阐述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寻找一条使人走出这样困境的道路。弗洛姆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的人以及异化的社会,使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恐惧与无助,认识到了自己正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不断地失去自我。因此,弗洛姆综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主义理论中的人性理论精髓,提出了自己独特性的见解,设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革,来纠正人的扭曲人格,构建健全的社会,进而使人能够实现自我,充分展现人性的本然状态,消除人的心理疾病。本文主要对弗洛姆的人性理论进行系统分析与阐述。全文主要是围绕人性、异化、自由、健全的社会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第一章阐述了选题背景、意义和国内外学者对人性理论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指出弗洛姆的思想是在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人性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章阐述了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总结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异化以及制度的异化。第四章阐述了弗洛姆通过经济、政治领域的改革,从而构建健全社会的完美构想。第五章是对弗洛姆人性理论的总体评价,包括弗洛姆人性理论的局限性和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language = {zh} } @misc{Quan, author = {Quan, Yan}, title = {Human Alienation and Its Way Out [人的异化及其出路], Master thesis, Marxist Philosophy, CPC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China 2014.}, abstract =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生存的困境,面临着异化的危机。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异化概念,至今异化问题仍然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很多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今的社会特别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他们从各个领域分别对异化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将异化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包括马克思及其他学者在内,他们也尝试着提出了自己对于解决异化问题的思路。比如卢卡奇、列斐伏尔提出来以总体性来消除异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要扬弃异化首先必须从哲学上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只有揭示物化意识并且培养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使无产者成为社会现实的改造者。马尔库塞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技术的角度探讨了消除异化的可能,他们主张发展能将科技与艺术结合起来的新技术以及发展小规模的技术,以此来试图逃避异化的命运。弗洛姆等人则探讨了通过革命来消除异化的可能。国内的学者受西方学者的影响较大,他们也提出了自己关于异化出路的一些思考。作者通过自己的阅读与思考,尝试从文化的层面来探讨异化的出路问题。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文章的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重点阐释了异化概念的内涵及异化的具体表现,主要是从资本、交往、劳动、文化以及消费等几个领域来分析其具体表现的。第三章分析了异化产生的根源,先通过分析将几种异化类型归结为资本异化和技术异化两种,紧接着从精神层面分析指出人们的贪念与好逸恶劳、投机取巧是这两种异化产生的心理基础,这可以从文化层面入手为减少异化做出努力。第四章接着前一章进一步分析了异化的出路。这一部分首先给出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通过分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主张通过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人类有效地避免异化提供精神上的帮助。},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Jinwan}, title = {The Overall Thought Dialectics of Theory of Fromm's Psychological Criticism [论弗洛姆心理机制批判的总体辩证法思想], Master thesis,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China 2014.}, abstract = {弗洛姆是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批判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这不仅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的主题,而且对法兰克福学派及后续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生存状况和构建健全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弗洛姆通过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学说的整合,提出人的心理、情感不只来源于个人的本能需要,还来源于人类存在的具体条件与外部环境,以总体辩证法原则创建了自己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理论。在此基础上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性异化,展开了深刻的揭露与系统的批判,从而呈现出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真正统一。并试图通过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的双重变革建立健全社会的理想构想。本文的主旨是以总体方法论的原则,充分发掘弗洛姆心理批判理论的内涵,吸收其积极思想成果,从而为建构健全社会提供更多深层的思想借鉴。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选题的背景与目的意义。就是突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这一主题,通过吸收其积极成果,为我们充分认识当今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和如何构建健全社会提供思想指导。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归纳总结,为对弗洛姆心理批判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材料。第二部分,论述弗洛姆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演变过程。二战后伴随资本主义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与社会生活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使人们表现出了对健全社会的强烈诉求,弗洛姆对人的心理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吸收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结合临床实验,与马克思理论实现整合,创建了自己在心理结构分析理论。第三部分,阐述弗洛姆心理批判的总体辩证法核心内容。并以总体性方法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剖析,分别从社会性格角度、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和社会全面异化三方面进行批判,分析社会全面异化的形成原因;二是阐述人克服异化的途径,开发创造性潜能、理性角度看待事物及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三是心理批判的总体辩证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实现人与自身的统一、人与人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从而使人类生活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第四部分,探析弗洛姆思想在西马文化批判理论中的地位。首先其探讨文化批判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契合,分别从理性启蒙批判、技术理性批判、交往关系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现象;其次弗洛姆思想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异同,以及弗洛姆思想的局限性;最后弗洛姆思想在西马文化批判理论中的启示作用,何为健全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第五部分,揭示弗洛姆心理批判的总体辩证法思想的当代意义。一是对马克思总体辩证法思想进一步拓展,促进对于马克思学说的更深层的认识;二是当前社会我们已然迈入了新的纪元,通过对弗洛姆思想的研究,会更深入思考新的人类生存标准;三是弗洛姆心理批判思想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何为健全社会及实现方式?并揭示出通往健全社会的途径,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的总体性变革构建和谐社会。第六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基本结论,虽然弗洛姆的观点还有很多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但重大的启示意义就在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的一贯坚持的基本立场,即人的全面发展。}, language = {zh} } @misc{Broer, author = {Broer, Bas de}, title = {Struggling for Objectivity: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 the Early Frankfurt School, Master Thesis, Utrecht University, Faculty of Science, Utrecht 2015, 121 pp.}, abstract =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social sciences were institutionalized for the first time. While initially being a part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e promise of a scientific,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phenomena granted social scientists a distinguished place within universities in Germany as well as in the USA. A larger focus on empirical research should guarantee that social science was indeed an independent endeavor, instead of a new form of social philosophy under another name. However, when analyzing the research of social scientist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t is clear that ideological biases still prevailed and heavily influenc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llected empirical data. In this thesis, the problem of objectivity in social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 to both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s addressed. As a case study, I have u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research of the members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in the period 1923-1950. Starting with a clear call for objectivity, over years it became clear that ideological bias was not easily removed from social science, especially at the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and fall of the Weimar Republic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zi Regime. In my thesis, I argue that ideologically biased social science is not less empirically or more theoretically orientated than attempts to conduct objective social research, but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it means to be empirical.}, language = {en} } @misc{Wang, author = {Wang, Fei}, title = {The World of Alienation: A Critical Study of Joyce Carol Oates's >Wonderland< [异化的世界:乔伊斯•卡罗尔•欧茨长篇小说《奇境》研究],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杰出的女作家,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她的代表作《奇境》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分水岭之作。从《奇境》开始,欧茨的作品越来越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本论文主要以埃里希•弗罗姆的异化理论为依据,力图揭示小说《奇境》对人物异化命运的关注。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经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体验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异化现象体现为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以及个人与自己的信仰之间的冲突。此篇论文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小说人物的心理异化进行了细致分析。论文主要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引言。这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作者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和成就,并且总结和概述了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相关研究,从而提出来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章介绍了异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为本论文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是论文的正文部分,由两部分组成,分析了《奇境》中主要人物的普遍异化现象。第一部分分别从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以及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异化四个方面着重分析小说《奇境》中男性人物的异化。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小说《奇境》中主要女性人物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她们的自我异化。不幸福的家庭生活使得女性人物的精神备受压抑,导致了她们自我人格的分裂。最终,不堪忍受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她们陷入了自我迷失的困境之中。第四章则主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对异化的反抗。小说人物在异化面前,主要是通过封闭自我空间,以及不断为自己创造希望来给予自己反抗异化的动力,但是成功的希望是渺茫的。最后是结论部分。这篇论文对小说中男性和女性人物的异化分析,体现了欧茨对人们心理需求与精神状态的极度关注,同时也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始终处于空虚,孤寂,幻灭的生活状态之中}, language = {zh} } @misc{Zhang, author = {Zhang, Yue}, title = {Values on Erich Fromm's Theory of Alienation [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价值观], Master thesis, Marxist Philosophy, CPC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Hangzhou, Zheijiang, China 2014.}, abstract = {埃里希•弗洛姆在充分吸收和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来开创了自己的异化理论,用来解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的各种境遇。埃里希•弗洛姆通过对资本主义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激烈的批判,犀利的指出资本主义繁华和虚荣的背后是赤裸裸的精神贫瘠和心内的孤独,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人们出现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所以弗洛姆倡导建立健全的社会,只有健全的社会才会有健全的人格,才是符合人性追求自由和发展的本性。他的观点开拓了异化的研究范畴,丰富了马克思和卢卡奇所提出的异化思想。本篇文章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弗洛姆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入手,分析提出异化理论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根据。弗洛姆将异化的内容扩大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指出资本主义心理、社会性格、消费等方面是典型的异化现象,从主客体两方面来分析这种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克服异化的方法,通过>爱的艺术<、发挥主观能动性、轻占有重生存的主体改变,再加上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双管齐下,来消除所存在的异化给人们带来的扭曲和不利。尽管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是给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很多的启发与借鉴。},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Li}, title = {The Study on Fromm's Care Education Theory [弗洛姆关爱教育思想研究].}, abstract = {关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的现象,是人们印象最深的体验之一,它同希望、信念等构成了人的生存意义的主干。当人们在追求人生理想的时候,关爱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力量,给予了人们支持和帮助。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的分析,并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伦理学说、弗洛伊德伦理学说、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爱教育思想。弗洛姆认为关爱作为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是人的内在创造力的一种表现。关爱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力,而不是外在的对象;关爱建立在关心、理解、尊重和负责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味的占有和奉献。弗洛姆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爱的瓦解和人的境遇进行了分析研究,拓宽了我们对关爱的认识。他认为关爱的内涵是给予而非索取,并将关爱视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连结的纽带;强调了无论在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还是在关爱自然的过程中,都应该保持理性、坦然真诚;并试图通过实践建立一个理想的>健全的社会<。在当今生产力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物质财富剧增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功利和俗化。人们常常感慨真爱难得、知音难求,并真切渴望得到爱、被关爱。因此,研究弗洛姆的关爱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弗洛姆关爱教育思想的产生及理论渊源,着重从弗洛姆的自身经历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讨论人道主义、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伦理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弗洛姆的影响。二、系统的论述弗洛姆关爱教育思想及其体系,分别从关爱的内容、关爱的特征、关爱教育的内容建构、关爱教育的基本要素等方面加以展开。三、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弗洛姆关爱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特征,通过对关爱教育运行的必备素质、特殊要求、主要目标的论述,概括了弗洛姆关爱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四、从现实的角度对弗洛姆关爱教育思想进行了评析,探讨了弗洛姆关爱教育思想在理论上的突破与局限,以及对当代我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language = {zh} } @misc{Wu, author = {Wu, Yuan}, title = {Ecological Ethics Study Based on Fromm's Humanism [基于弗洛姆人道主义思想的生态伦理研究], Master thesis, Ethics, S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Jiangsu, China 2014.}, abstract = {在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20世纪中叶,西方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把道德关怀从人类社会延伸到非人类的自然界,这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但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问题,凸显出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人自身的问题,本文赋予生态概念以新的内涵,新的>生态伦理<不仅仅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涵盖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身心关系,其中心观点是人—生命中心论,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新生态伦理分为三个层面: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基于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本文分析构成生态危机的成因,论证生态危机就是人性危机,进而提出回归人的本性,发挥正能量,实现人的生命的真正价值——生发、成长和创造}, language = {zh} } @misc{Yang, author = {Yang, Lu}, title = {Study on Fromm's Thoughts about Human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Society [弗洛姆技术人道化思想研究], Master thesis,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China 2014.}, abstract = {人类在浩瀚宇宙中自强不息地前行至今,技术毋庸置疑在历史长河中为人类社会发展担起了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的重任。放眼二十一世纪的人类世界,现代技术系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制高点,并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及科研成果水平能力的发展模式下飞速行驶,技术这把双刃剑在人类手中的权重愈发倾向于技术统领人类的地位,即技术异化的产生。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近代则把这种现象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尤其是技术的异化。人们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但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甚至于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技术本是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愿望的手段,在异化状态下,技术已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的,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量。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人们劳动的价值。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美籍德裔人本主义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的技术人道化思想是众多为人文终极关怀主义的技术哲学思潮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实现设想中的以人道主义技术服务人类为主要特征的人性化社会,其众多哲学著作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以一名极富道德责任感的社会诊疗师身份运用其人道主义思想诊断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种种异化现象并将之大多归因于技术的异化,并对症下药,开出药方,进而提出一系列诊疗方案即实现技术社会人道化的具体步骤,目的将技术重新纳入人的控制之中,最终促成乌托邦式健全社会的构建。因此,潜入心理学领域中对人性的挖掘和容身技术哲学领域中对技术的批判便成了弗洛姆整个人道主义技术观的重要核心部分。本文的从弗洛姆人道化伦理的角度审视现代工业社会技术,又从技术的角度的分析弗洛姆人道化思想的价值和局限,以便为我们的学术和实践提供一点有价值的思考。}, language = {zh} } @misc{Yang, author = {Yang, Qian}, title = {Spiritual Salvation - >The Remains of The Day< and Humanistic Studies [精神的救赎 - 《长日留痕》之人本主义研究],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是当代最著名的英国小说家之一,年轻时即享誉文坛,曾被英国皇室授勋为文学骑士,并获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石黑一雄以细腻优美的文笔著称,擅长描写帝国、阶级、回忆、失去等主题。其代表作《长日留痕》获1989年布克文学奖。该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位典型的英国管家史蒂文斯的故事。他压抑内心情感,盲目效忠被纳粹利用的没落贵族达林顿勋爵达三十五年之久。直至暮年的一次西部乡村旅行,史蒂文斯回顾过去,方才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犹如惟命是从的机器人,沉湎于追求>尊严<而牺牲了个人情感。在旅行将尽之时,史蒂文斯醒悟应该积极度过余生。一经出版,《长日留痕》立刻受到国外学者、评论家的高度关注,研究主要围绕人物角色、后殖民语境、回忆主题及叙事策略等角度进行。在中国,对石黑一雄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不如国外成熟,但国内学者已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位国际作家。然而,总体来说,研究角度和国外大体一致。毫无疑问,《长日留痕》体现了石黑一雄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细致入微的刻画,对人性的敏锐洞悉,因此,深入探究主人公史蒂文斯的精神救赎之路具有重要意义。而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关于现代西方人生存困境的>人本主义<理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本论文即是尝试运用弗洛姆的人本主义解析《长日留痕》中史蒂文斯的精神危机,探讨造成此境遇的内外部原因及可能的救赎之路。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由引言、四章正文及结论组成。引言概述石黑一雄的生平及其主要文学创作,重点介绍《长日留痕》及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的现状,进而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即深入解读主人公的精神危机,并揭示石黑一雄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真切关怀。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介绍埃里希•弗洛姆的生平,并详述其人本主义思想。弗洛姆试图用人本主义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总结人的基本需要,分析不同的社会性格,重点关注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逃避自由及异化,并提出通过成熟的爱和创造性活动,这种根植于人内心深处的强大动力,人类或能改善现在的处境。第二章具体分析史蒂文斯严重的精神危机。立志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的伟大的管家,史蒂文斯选择依附于显赫的家族,屈从于主人的权威,并自信其艰辛努力>为历史进步贡献了一份力量<。与史蒂文斯在面对权威时表现出的受虐冲动相应的是他在同职业的人群中的机械趋同倾向,完全丧失个性和自我。除了消极的逃避自由机制,史蒂文斯还与父亲及曾经的女管家肯顿小姐疏离,与自己异化。时间的错失与爱情的悲剧,以及长久的精神困境使斯蒂文斯这个虽是虚构的人物具有了普世追问人性的意义。第三章解析造成斯蒂文斯精神困境的外在和内在原因。弗洛姆认为,人的生死是不可改变的,尽管人被赋予无限的潜能,但短暂的生命却剥夺了其完全实现自我的可能。除了不可消除的存在背反,匿名权威也隐蔽性地干预着史蒂文斯的性格形成和行为习惯。母爱的缺失使史蒂文斯仅在象征法律、秩序、纪律的父爱下成长,阻碍了其与女性的交际。此外,史蒂文斯接受性和市场性的性格促使他与周围人保持距离,仅以主人所需为中心,而占有性的生活方式更使其失去活力,加重情感异化的危机。第四章探索了斯蒂文斯精神救赎的可能性途径。弗洛姆建议,通过成熟的爱和创造性活动,人体验到自我作为独立个体的力量,赋予与他接触的>物<以生命。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让史蒂文斯发现自然世界的美丽,感受到陌生人的热情。他重新审视自我,决定应该停止无休止地追溯往事,积极乐观地享受剩余的时光,去爱,去创造。史蒂文斯对未来的热切期望,对一度迷失的灵魂的救赎既令人欣慰,又鼓舞人心。基于以上分析和讨论,结论部分指出,史蒂文斯的重生,对未来的关注,是对所有经历过或经历着精神危机的现代人的警醒,体现了石黑一雄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人性的深邃思索。石黑一雄的作品是多维度的,涵义具有多层性,而对《长日留痕》的人本主义解读对于现代社会及现代人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即如何实现人类精神的健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language = {zh} } @misc{Yang, author = {Yang, Tong}, title = {About the Influence of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to Fromm's Theory [论马克思自由观对弗洛姆自由观的影响], Master thesis,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2014.}, abstract = {由作为每个人毕生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自由问题在马克思和弗洛姆的思想中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国内学者对二者自由观的关系关注较少。马克思的自由观立足于社会实践,经历了从>抽象自由<到>具体自由<的发展过程。他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由<的载体,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用>现实的人<代替了费尔巴哈意义上的>自然人<和某种超乎于人的神灵或绝对精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加具体地把自由观建立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把自由看作随社会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弗洛姆的自由观认为,当人们脱离母体这一>始发纽带<后便开始了个体化进程。个体化进程走得越远,个体受>始发纽带<的约束就越小,人们就会越自由。但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的复杂性会对自由带来新的羁绊。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表面上虽然摆脱了诸多束缚,但在心理上却陷入了空前的孤独与焦虑。人们为了逃避这种心理困境便选择了逃避自由。马克思在自由的内在规定性与研究方法方面都对弗洛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内在规定性主要包括马克思研究自由问题时所运用的异化理论,对自由载体的界定,以及在批判基础上对理想自由目标的规划及其自由的可实现性。这些都对弗洛姆研究中世纪与现代社会人类自由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视域。除此之外,弗洛姆在研究人类自由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上对马克思也进行了评价与借鉴。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中对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所作出的最持久最重要的贡献。当然,在受马克思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弗洛姆也有一定的创新之处,把自由纳入到了心理学范畴,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由予以了解读。}, language = {zh} } @misc{Tan, author = {Tan, Xiaoqin}, title = {Research on Fromm's Psychoanalysis [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研究], Master thesis, Marxist Philosoph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14.}, abstract = {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精神疾病迅速增加,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彰显,关注人们主观世界的精神分析理论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之一。作为20世纪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试图整合他一生最为推崇的两位思想家(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解决他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并力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化和拓展,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然而,国内学界对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关注虽多但不系统,而本文立足于弗洛姆论著的研读,结合国内外对弗洛姆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成果,力图对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形成背景、概念辨析、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等方面作系统阐述和研究。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对多数学者忽略的精神分析这个概念进行解析,以便扫除界定弗洛姆精神分析内涵所遇到的障碍,希望为学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其次通过论述弗洛姆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全面突出弗洛姆精神分析理论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关注了理论中长期被忽略的宗教方面的思想,以补充学界对弗洛姆精神分析理论全面研究的不足;再者从分析视域、方法和立足点出发对弗洛姆精神分析理论的特点进行独特探讨,同时通过分析弗洛姆精神分析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关系来论述弗洛姆对他人理论的吸收和改造,与他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弗洛姆精神分析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为我国深化改革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供依据和参考.}, language = {zh} } @misc{Schmidt, author = {Schmidt, Frauke}, title = {Religionskritik und Religionsverständnis bei Erich Fromm, Pr{\"u}fungsarbeit, Univer¬sit{\"a}t Oldenburg, Oldenburg 1983, 118 pp.}, language = {de} } @misc{Sakurai, author = {Sakurai, Takamichi}, title = {Political Theory and Narcissism. Towards the Self. Reflection•of Knowledge and Politics through Focusing on the Psychoanalyltic Perspectives of Erich Fromm and Sh{\"o}z{\"o} Fujita. Dissertation Political Theory,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2014, 292 pp.}, language = {en} } @misc{Shi, author = {Shi, Xuejiao}, title = {Cultivate >All-healthy Man< - Research on Fromm's Education Thougt [培养>健全的人< - 弗洛姆教育思想研究], Master thesis, Education History,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China 2014.}, abstract = {弗洛姆是一位人本主义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关注人的本性,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他从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的生存处境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异化,希望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改革,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培养健全的人。论文对弗洛姆培养健全的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分四个部分予以展开。第一部分从弗洛姆独特的成长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以及现代社会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三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健全的人<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以及弗洛姆的人性理论三个方面阐述了弗洛姆培养健全的人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弗洛姆培养健全的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通过介绍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异化的批判,引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而健全的人是追寻积极自由、具有生产性性格、重生存和具有创造性的爱的能力的人。健全的人的塑造需要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等若干领域进行全面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四部分则对弗洛姆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评价。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更加重视个人潜能的发展,局限性则是过分夸大了个人心理的作用。弗洛姆培养健全的人的教育思想在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视成人教育等方面对我国当前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language = {zh} } @misc{Braune, author = {Braune, Joan}, title = {Erich Fromm's Revolutionary Hope. Prophetic Messianism as a Critical Theory of the Future, Rotterdam - Boston - Taipei (Sense Publishers) 2014, 223 pp.}, language = {en} } @misc{Cong, author = {Cong, Qian}, title = {Neo-psychoanalysis in >Winesburg, Ohio< [新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小镇畸人》],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被称为第一个美国心理学作家。在文学领域,他影响了一批作家如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和约翰•斯坦贝克等人。所以舍伍德也被称为>大师们的大师<。《小镇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第一部反映人类心理问题的作品。温斯堡小镇是所有受美国工业发展的中西部小城镇的缩影。安德森将温斯堡的每一个畸人在工业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创伤展现给每一位读者。纵观国内外评论,大多数评论家从精神分析角度研究畸人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此外,小说主题、社会背景、叙事技巧、小说结构等方面也进行了充分大量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挖掘作品的价值,笔者认为单纯从弗洛伊德理论分析作品中畸人的心理问题过于局限,弗洛姆新精神分析理论是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结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变革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因此笔者尝试从新精神分析批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畸人。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作者简介及小说概述;小说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包括选题原因、研究目的及方法。第二章从新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引入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分别从三个方面:>人的处境<,>人的需要<以及<社会性格<理论进行具体阐释与归纳。第三章主要结合作品中人物成为畸人的原因,根据三个理论对作品中的畸人进行分类,并结合作品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概括总结本论文,归纳人在成长与发展中的心理需要,爱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关注人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本论文的局限性}, language = {zh} } @misc{Cui, author = {Cui, Jing}, title = {The Research on Characters in Martin Scorsese Fil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人物研究], Master thesis, Film Studi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非常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能抽丝剥茧般地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他对人物精神问题的始终关注与精妙剖析体现了对现代人生存状态极大的人文关怀。论文运用心理学范畴中的精神分析理论研究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主要针对有精神困扰的人物进行论述。全篇围绕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及其精神问题展开。首先探究斯科塞斯在影片中塑造的有精神问题的人物形象类型及其精神问题的主要根源。运用弗洛伊德、霍妮、弗洛姆等人的理论对影片中人物精神问题的病因追根溯源。然后解读斯科塞斯如何运用各种电影叙事手法达到揭示人物精神问题的目的。分析影片中叙事母题的选择和叙事结构的运用,阐释斯科塞斯如何借助各种影像元素的辅助,加深对人物精神状态的呈现,以及他对人物造型、色彩和镜头等视觉要素的风格化运用。最后围绕斯科塞斯偏爱在影片中塑造有精神问题的人物这一特点,对其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社会学、美学和受众心理学等角度重新审视电影文本,考察斯科塞斯讲述的故事和塑造的人物背后潜藏的深刻寓意。论文力求在对马丁•斯科塞斯的研究方面获得一些有创造性的突破,并能为我国影视作品创造出更生动更立体化的人物形象提供一些启示。}, language = {zh} } @misc{Zou, author = {Zou, Juan}, title = {A Humanistic Exploration of Urban Violence in Margaret Drabble's the Radiant Way and A Natural Curiosity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金光大道》和《天生好奇》中都市暴力的人文主义推求],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是二战后英国文坛颇负盛誉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三部曲《金光大道》、《天生好奇》和《象牙门》自1989年发表以来,备受评论界关注。以暴力为代表的都市哥特元素成为这三部作品的一个核心特点。尽管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德拉布尔的学者日渐增多,却鲜少有评论家对《金光大道》和《天生好奇》这两部作品中的都市暴力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本论文选取埃里希•弗洛姆在《逃避自由》和《爱的艺术》中所阐释的人文主义哲学为支撑,试析德拉布尔两部作品中以都市暴力为核心的哥特元素,旨在为探弋作品中所蕴藉的人性深度,并为其道德维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埃里希•弗洛姆的人文主义哲学囊括了对于异化、自由和爱的探讨,它掘入人的情感内里,将极权主义、破坏性和机械趋同等消极自由所导致的牵绊展露得纤悉无遗。相反,积极自由意味着通过爱和生产性劳作而与世界自发产生联系,保持人格的整一性。虐待与受虐消解主体;成熟的爱却带来自我的救赎与合一。论文引言追述了德拉布尔两部小说发表以来批评家的观点,提出来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和可能性,并阐述了弗洛姆哲学思想的要点和论文的框架结构。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基本观点。论文主体分为两章。第一章是>《金光大道》中都市暴力的引发与扩散<,探讨了家庭环境中的性格偏差如何刺激暴力倾向以及社会大环境对异常行为的传播而导致的都市暴力,目的是为了逃避异化,寻得自由。从微观上看,小说中连环杀手保尔的犯罪行为可以追溯至其母亲的虐待癖。从宏观上说,社会也是始作俑者,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撒切尔政府推行个人主义和商业自由化,加剧了社会异化。同时,以电视为主导的大众媒体所起的刺激和传播作用都使得社会弊病以都市暴力的形式交相呈现。第二章是>《天生好奇》中都市暴力的对抗与救赎<,挖掘了三位女性主人公通过成熟的爱和生产性工作寻找自我和拯救暴力的努力。尽管莉茨和艾利克斯直面了美杜莎的哥特形象,她们却没有被石化,反而重新认识自我,颠覆了传统的神话原型。通过其对连环杀手保尔无私的爱和慷慨帮助,艾利克斯成功平抚了暴力所留下的创伤。另外,三位女主人公之间的深厚友谊为她们重塑自我和追寻积极自由铺就了道路。论文借助弗洛姆的人本主义思想探究了德拉布尔两部作品中的暴力主题和哥特元素。小说中所彰显的城市暴力从微观层面可以归结为人性中的虐待癖和受虐性,从宏观层面来看,则肇始于由外部社会政治因素所滋养和传播的普遍异化现象。诚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将笔锋转向人文主义,字里行间涵射出成熟的爱是拯救都市暴力与实现积极自由的有效方式。}, language = {zh} } @misc{Zheng, author = {Zheng, Xiaolu}, titl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conception in Psychanalysis and the Buddhism [精神分析与佛学自我观的比较研究], Master thesis, Religious Studie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China 2014.}, abstract = {佛学发源于古老的印度社会,而精神分析则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产生,两者共通之处首先在于认识自己的心灵并将这种认识付诸实践。现代性造成的传统价值崩溃,使个人不断地感到某种缺失,也引发了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以1957年在墨西哥的座谈会为标志,国际心理学界开始愈发重视对禅宗和佛学的研究讨论,弗洛姆、霍尼等新精神分析学派试图在佛学中寻找对解决现代人心灵问题具有启发意义的观念和实践方法,两种传统在此处开始交汇。本文选取了佛学传统中三个较有代表性学派与精神分析学中对深层心识有独到见解的三个学派,比较其自我观的框架与核心概念,进行初步的交流和沟通。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首先提出潜意识的概念,认为能意识到的那部分自我是不完整的。经典精神分析的自我观可以从人格地形结构中得到说明,本我要求本能冲动的满足,超我代表着社会的道德律令,而自我就努力在其中起调解作用。与社会习俗观念不相符的潜意识内容往往被压抑,精神分析的目标就在于解除抑制作用,释放潜意识的能量。禅学的真实自我是>自性<,自性是宇宙本体,万物之源,修行的目标就在于明心见性。顿悟和抑制解除的类似之处在于,抑制的解除释放潜意识中固着的能量,将潜意识纳入意识的范围,而顿悟打破原先的自我界限,两者都是无明转明的过程。荣格开创的分析心理学的自我框架将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他首先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集体潜意识不是由被压抑和遗忘的个人经验构成,而是具有遗传性的,超越个体的心理基础。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对应于人生各种典型情境的原型。分析心理学的目标是>个体化<,让人格围绕>自性<这个新的中心重新建立。唯识学认为万法唯识,一切心理物理现象的根源都在阿赖耶识之中,是八识自体变现的结果。阿赖耶识与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有很多相近之处,种子和原型同在说明有一种超越个性的心理基础,普遍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引发相似的行为方式。以拉康为中心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提出>镜像理论<,认为自我是建立在一种虚假的统一性之上。拉康用三界理论来说明主体的结构,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精神分析的目标不仅是消除症状更在于发掘并承担主体的真相。而中观学则指出,原始佛教所说的无我是真我非有假我非无的辩证统一,缘起故无我,缘起故性空而假有,因此真我、假我都是假名而已。拉康的镜像理论可以与中观学的假我相比较。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的我,并没有真实恒定的体性。而主体在镜像中试图抓住的那个破碎、无力的自我,在象征界中经过父法的认同而永远被划上斜线的自我,也是在他者的欲望中建构的,虚幻不实的主体。精神分析与佛学通过不断地相互学习交流,在当代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互补作用。佛学给精神分析提供了对于心灵的深刻洞察和更为宽广的视域,也给精神分析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念。现代社会那种不断消费、占有和扩张的自我是空虚无力的,只有寻求本真的自我才能带来精神的解脱与自由。而精神分析则在有我的层面对佛学进行补充。在进行深层的禅修之前,首先需要处理好早期的心理创伤和建立一种健全合理的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否则禅修反而会成为一种自我防御的方式。精神分析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质疑的思考也将佛学的思想从古代社会建制所形成的权力结构中解放出来,更好地为今人服务。现代性语境下形成的自我是漂浮无根,自我膨胀而又虚弱无力的,它的典型症状包括伦理道德责任的缺失、精神的疏离感和焦虑感等等,而现代西方社会的消费文化又助长了这种趋向。对比精神分析与佛学自我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将生命之树重新扎根的一种可能性,寻求本真的自我,而不是外在符号中虚假的自我,才能获得对生命的真实理解和更深层次的幸}, language = {zh} } @misc{Zhou, author = {Zhou, Yingqi}, title = {Alienation in Raymond Carver's Short Fictions [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中的异化],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雷蒙德•卡佛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家,其写作风格继承海明威的简洁,又更进一步发扬语言简短精悍、少描写多省略的特色,被许多文学批评者称为>美国极简主义小说之父<。卡佛笔下的许多人物和他自己一样,寡言少语、独来独往、家庭不和、失业酗酒。这类人物的命运往往反映了一个相似的主题,而批评家们多着眼于卡佛独特的叙事风格而忽略了这些短篇作品的共同主题,尤其是异化这个主题,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无论是在文学层面还是在哲学层面,异化都不是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经不同人阐释获得了不同的含义。本文主要借助埃里希•弗罗姆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阐释和延伸,试图说明异化是雷蒙德•卡佛许多短篇小说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本文主要选取了六个短篇小说文本进行分析,这些文本比较能体现异化这个主题,并且能分别体现三种异化的形式:《小心》和《保鲜》体现了人与自我存在之间关系的异化,异化了的人被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所束缚,失去了>人性<,被物化成了没有自我意识的物体;《盒子》和《你在旧金山做什么?》体现了人与社区/团体之间关系的异化,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了个人与群体疏远的客观和表面原因,然而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是利己主义价值观影响下,人与人之间人性化的自然交往被目的性取代,金钱、工作反过来支配了人,扭曲了人的意识和人际关系;以及《车厢》和《小屋》中体现出的人的异化与外在环境之间的联系,异化了的人通常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异化的状态,常常试图以脱离熟悉的环境寻求解脱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然而却因为某件事在某个瞬间顿悟,对短暂逃离的希望破灭,只能又继续回到机械的生活当中去。},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Li}, title = {Alienation of Clegg in >The Collector< [《收藏家》中克莱格的异化],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收藏家》是约翰•福尔斯于1963年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出版后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并使福尔斯一夜成名,在二战后的英国文坛上争得一席之地,从此开始职业作家的生涯。但是,对于福尔斯的开山之作,国内外的批评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其主人公克莱格的性格分析及其异化特点、异化原因更是少有深入完整的研究,因此笔者决定参考前人研究,对克莱格异化的原因和特点作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以异化理论特别是弗洛姆的异化理论结合文本,从晚期资本主义背景出发,分析《收藏家》中主人公克莱格的性格及其异化特征和表现,并通过其异化表现对其异化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首先,战争的影响使得晚期资本主义中的异化尤为突出,所以克莱格的异化不可避免的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其次,母爱的缺失使克莱格极其缺乏安全感,对女性充满了不信任,进而失去了爱的能力,在克莱格异化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远离人群和社会的重要原因;再者,克莱格自身的性格使其异化显得更为悲剧,他把自己屏蔽于与世隔绝的老房子里,拒绝与任何人联系,他以爱之名绑架米兰达,并把她禁闭在密封的地下室里进行精神折磨,威胁她拍各种有损尊严的照片,他的种种表现使其看起来俨然是一个被异化了的、失去情感能力的疯子。弗洛姆认为异化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对克莱格的异化做了完整而全面的阐释,试图通过分析克莱格这一异化典型得出异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普遍面对的困境,使我们认识到异化的严重性,关注自己以及他人的精神状况,提防被异化的可能性。}, language = {zh} } @misc{Xu, author = {Xu, Yue}, title = {Research on Fromm's Sound Social Thought [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研究], Master thesis, Marxist Philosoph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2014.}, abstract = {弗洛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繁荣背后的精神失衡状况,分析出病态社会使人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异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将人变成>物<的现象:工人失去了自由思想和创造性,消费者失去了购买商品的自主性,选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此,弗洛姆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健全的社会。在他看来,只有健全的社会即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虽然弗洛姆没有像马克思那样植根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从生产力和阶级属性出发去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提出解决社会弊病的科学方法即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然而不可否认,健全社会思想的提出在重视人类的心理健康、改造主观世界、建立爱和创造型社会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language = {zh} } @misc{Bai, author = {Bai, Chentao}, title = {Exploration of the >We< in the Art World [走进《我们》的艺术世界], Master thesis,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ang,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兴起和快速发展的阶段。诞生于1921年的扎米亚京的《我们》不仅被称之为反乌托邦文学的开山之作,更是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奠基石。尽管在当时它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作品的珍贵价值正逐渐地被突显出来。鉴于扎米亚京和这部作品在俄罗斯文坛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以及反乌托邦文学体裁的独特艺术魅力,本文将再一次走进《我们》那瑰丽的艺术世界。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反乌托邦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脉络;第一章着重分析《我们》创作背景、文学地位和价值;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从时空、主题、悖论、人的异化四个层面深入探索小说《我们》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1、反乌托邦时空;2、>反方案<的主题;3、>荒谬而又真实<的悖论;4、>我们<的异化。结尾部分全面总结了《我们》所营造的独特的艺术世界。文中更是用弗洛姆自由论、马斯洛人类需求阶级理论来诠释《我们》作为反乌托邦文学的必然性,充分展示了扎米亚京《我们》这篇反乌托邦文学楚翘创作的独特视角和艺术魅力。}, language = {zh} } @misc{Durkin, author = {Durkin, Kieran}, title = {The Radical Humanism of Erich From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250 pp.}, language = {en} } @misc{He, author = {He, Linan}, title = {Road to Freedom - Understanding of >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 with Fromm's Freedom Concept [自由之路 - 弗洛姆自由观下的《星期六的晚上和星期天的早上》之解读],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Autonomous Inner Mongolia Region,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本文将以阿兰•西利托小说《星期六的晚上和星期天的早晨》为例,对20世纪英国50年代的工人阶级青年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做出系统的分析,并试图找到他们追求积极自由的可行性道路。本文以埃利•希弗洛姆关于人性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主人公亚瑟的精神转变为参照,试图对亚瑟—《星期六的晚上和星期日的早上》的主人公,同时也是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人物所追寻的自由进行分析。首先试图对主人公亚瑟在追求激进自由,也就是消极自由时所表现出来的叛逆行为和散漫的生活以及由其追求的消极自由所带来的异化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偏激自由观的本质。在这一阶段,本论文试图从亚瑟对社会制度和传统道德的反叛行为入手进而得出亚瑟对过激自由的执着追求是受到了社会压力,工人阶级的生活压力以及本人的不健全性格等多重合力的影响而造成的结果。从以上的论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亚瑟所奉行的偏激自由思想正如弗洛姆在其理论中描绘的所谓>消极自由<,这种自由在表面上似乎带给了他无尽享受与轻松,但实质上带给他更多的空虚与孤独。因此,任何只求轻松而逃避责任并力图疏离于人际纽带之外的偏激自由都是消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不同的是,积极自由可以带给人们一种真正的自我和归属感。因而只有通过回归真实的生活,勇于担当,构筑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纽带,现代人才有可能踏上通往追求真正的自由之路}, language = {zh} } @misc{Gao, author = {Gao, Lu}, title = {New Exploration on Marx's Theory of >Whole Person< [马克思>完整的人<理论新探], Master thesis, Marxist Philosophy,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China 2014.}, abstract = {追溯历史长河,>人<的发展始终是各派哲学探索的重要内容。自人类诞生以来,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人对自身发展的渴求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哲学家们为实现人的合理存在价值而不断探索>完整的人<的积极涵义。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及人的理想发展问题,其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人学宝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首次提出>完整的人<理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解决当今社会人的发展问题具有跨时代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完整的人<为理论基线,以其概念提出的历史语境、影响、理想与现实终极目标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展开研究。通过对相关历史语境进行阐述,以四个历史阶段为代表,捋顺人的追求的发展脉络,为马克思>完整的人<理论研究进行铺垫。针对>完整的人<概念的提出和基本内容做概括论述,其中以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弗洛姆,以及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哲学中的人学思想,与马克思>完整的人<理论对比解读,更清晰、明确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最后试图对马克思>完整的人<的理想与现实进行分析研究,从>异化<、>共产主义>、>实践<三方面着手,探索马克思提出人成为>完整的人<的理论路径,即从>完整的人<理论理想的提出到它走向现实的整个过程,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间的关系来讨论马克思>完整的人<的终极目标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完整的人<理论从其早期觉醒到概念的形成、相关学派的解读、最后到其独特体系的形成及与现实的关系,是一条浑然天成的人类发展道路的科学哲学解说。它强调人的全面、完整发展,反对人的片面、畸形、异化发展。马克思>完整的人<理论的全新探索,无疑对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language = {zh} } @misc{Gao, author = {Gao, Qun}, title = {The Alienation of Characters in Donald Barthelme's >Snow White< [《白雪公主后传》中人物的异化],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and Rizhao, Shandong, China 2014.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唐纳德•巴塞尔姆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其写作生涯中创作大量的小说。他的小说描写许多畸形变态、丧失人格的人物,揭露当代社会问题,笔锋触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人的异化。作为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后传》戏仿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其中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异化。这部小说深受读者和文学评论家青睐,前期研究主要从后现代特征、女性主义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但很少有研究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异化,并探究异化产生的原因。本论文运用美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埃里希•弗洛姆的相关异化观点,论述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后传》中人的自我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以及人与社会的异化,并探索造成小说中人物异化的原因。弗洛姆继承发展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做了新的诠释。他认为,异化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其根源主要在于人存在的两歧性、人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和人的社会性格。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主要人生经历和《白雪公主后传》的主要内容,并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对《白雪公主后传》的研究和评价。理论基础部分介绍异化概念的发展历程及弗洛姆的有关异化的观点。通过分析发现异化主要体现为人的异化,即人的自我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以及人与社会的异化,这与巴塞尔姆在《白雪公主后传》中表现的人物异化一致。第三章通过弗洛姆有关人存在的两歧性的观点主要探讨小说中人物的自我异化,指出人类存在所固有的矛盾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内在原因。本章主要通过分析白雪公主、保罗、七个矮人的性格特点,得出他们的自我异化是由自身的生存两歧性造成的。通过这一角度的分析论述,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的自我异化的根源,并为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异化找到了新的突破点。第四章通过弗洛姆有关人在逃避自由时的心理机制的重点分析人物之间的异化,探讨人与人之间异化产生的根源。本章从家庭成员、朋友和其他人物三方面揭露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白雪公主后传》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异化主要体现在白雪公主与七个矮人之间缺少相互关爱和信任,朋友之间的异化体现在保罗与七个矮人以及简与白雪公主之间复杂扭曲的友情。人们之间的异化主要是由人在逃避自由时产生的虐待、受虐、破坏和迎合的心理倾向导致的。运用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来分析人物之间的异化,更进一步拓展了探索人类异化根源的方法和依据。第五章从弗洛姆的社会性格概念出发,主要分析人与社会的异化,深入剖析人与社会异化的原因。本章主要通过论述人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白雪公主与学校、比尔与法院、总统与国家制度之间的异化,指出社会机构缺乏社会和道德责任感,得出人的社会性格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背景造成了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异化。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性格和社会背景来分析小说中人的社会异化,为全面把握人的异化的原因提供了借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预防人类异化的产生,使社会健康发展。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首先,总结《白雪公主后传》中的人物的异化及其产生的原因,强调运用弗洛姆的相关理论对该小说进行解读的意义。其次,指出本论文的不足,由于学术水平和资料有限,本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有待完善。最后,展望今后的研究趋势。}, language = {zh} } @misc{Li, author = {Li, Xiale}, title = {Study on Fromm's Freedom [弗洛姆自由观的探讨], Master thesis, Literature and Ar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2014.}, abstract = {埃里希•弗洛姆作为20世纪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也是法兰克福文化批评学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自由问题自古便常谈而常新,时代发展到资本主义发达阶段,弗洛姆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树和视角展开了对时代自由困境和出路的探讨。本文的主旨是对弗洛姆丰富的自由思想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将弗洛姆的自由思想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评判,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给予弗洛姆自由观客观理性的评价,将其自由观纳入其思想的至高处。在当代西方思想界对自由的研究中,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可谓深刻、全面和深入,但是许多相关论文和论著对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认识却不够深入和客观。弗洛姆自由思想内含许多内容,不可谓不深刻不系统。关注个体自由的人道主义情怀,关注社会实践的唯物实践观、关注个体人格和心理健全的精神分析观,以及颇具东方色彩的爱的哲学理念,这些都使得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在面对各种质疑和比较时,便往往越加显得深刻和全面。尤其最近几年对弗洛姆的研究再度兴起,也证明了弗洛姆思想的前瞻性和深刻性。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弗洛姆自由思想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行介绍,结合弗洛姆的个人经历,探寻其自由思想的来源。第二部分是对弗洛姆的自由观进行重点阐释和介绍,按照逻辑顺序对其自由观进行整体的感知和把握。自由的现状、困境、认识以及实现等都包含在弗洛姆的自由观里。并看到弗洛姆自由观的特色便是借助精神分析学对个体人格和心理进行剖析,探求逃避自由背后的深层原因。第三部分是在整体把握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国外的相关研究,展开一个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和分析,深入认识弗洛姆自由观的合理性和深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回击相关论述对弗洛姆自由思想的>管中窥豹<式质疑和误解。最后一部分便是对弗洛姆的自由观的意义和地位给于理性评价和认识,看到弗洛姆自由思想的时代发展和独创性。}, language = {zh} } @misc{Liu, author = {Liu, Wenjing}, title = {Educational Alienation of Love and Redemption [教育爱的异化与救赎], Master thesis, Principles of Pedagog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China 2014.}, abstract = {教育是爱的事业。作为学生,其内心深处都期待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都渴望获得教师园丁一般的呵护。但学生对此常常感到困惑与失望,困惑为何感受不到教师的爱,失望教师不仅不理解自己,还将意志强加于自己。如此,教育爱对于学生来讲,成为了稀世罕见的珍宝一般,可望而不可即。但是,无论教育爱面对着误会或者困境,教育永远都离不开它。当前,教育爱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异化困境,若要解决其异化困境,不仅要从外部因素分析,更应带从本质的层面进行解析。本文探讨了教育爱的异化的问题,从探讨教育爱的本质着手,辨析什么不是教育爱,什么是虚假的教育爱,从而清楚的分辨出教育活动当中各种借着爱的理由而出现的非理性行为。主要观点是:教育爱是教师追求自身完整的渴望;是人的固有属性善的直接体现;是源自于内心对他人同情的感情流露;是推己及人对待他人的尊重。教育爱对于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教育者自身的追求和成长也会产生潜在的推动力。只是,在当前工具理性,社会冷漠以及生活根基变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教育爱出现了向错误方向发展的倾向,包括教育爱的变质,偏倚,冷漠化以及平庸。只有认识并且深刻理解教育爱的本质,才能使教育爱拜托异化的困境,走向永恒。全文分为四部分,由探讨教育爱出现异化为初,以教育爱的救赎为止。具体是:第一部分提出了教育爱日益显现出了各种异化的问题,该问题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第二部分从分别从教育者本身,社会以及生活的层面,分析了教育爱出现异化问题的原因所在,主要包括工具理性的诱导,教育考评制度的单一,社会冷漠化以及生活根基改变的影响。第三部分从爱的理论方面着手,通过对柏拉图爱欲说,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以及罗洛梅的爱欲思想进行阐 述,探索其中所蕴含的爱的启发与哲理。通过对爱的探索,找到教育爱的本质,即完整,同情,善良以及尊重。第四部分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提出了对教育爱救赎 的方法建议}, language = {zh} } @misc{Liu, author = {Liu, Jiangyin}, title =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romm's Ideology Theory and the Group Ideology [弗洛姆的意识形态理论与群体意识形态关联性], Master thesis, Foreign Marxism Research,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2014.}, abstract =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涉猎的学术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领域。本文涉及到的弗洛姆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他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站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现代人的生存现状、心理机制、社会异化现象进行剖析的理论,旨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并为现代人寻找一条出路。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他主张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在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中,他将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作为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丰富了意识形态的内涵。将弗洛姆的意识形态理论与群体意识形态相关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从二者之间发生关联的可能性上入手,逐步挖掘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与群体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性。本文主体包括七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简单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现状。并且对本文两个重要概念>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作了界定。第二部分介绍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提出的背景,分别从弗洛姆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对他理论形成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理论背景来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所包含的内容。首先介绍其理论构成,主要包括社会性格理论、社会无意识理论、健全社会理论。接着分析了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与群体意识形态发生关联的可能性。第四部分讨论社会性格理论与群体意识形态的关联。首先对>社会性格<的概念及形成过程作了解释,接着探讨了社会性格与群体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第五部分讨论社会无意识理论与群体意识形态的关联。相对应的,也是首先介绍>社会无意识<内涵及其产生原因,接着分析了二者的相互作用力。第六部分探析健全社会理论与群体意识形态的关联。首先对不健全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简单描述,接着对身处不健全的社会的人进行了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是异化的人。接着根据弗洛姆的思想,分析了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变革对群体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第七部分探究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与群体意识形态关联性研究的理论意义。指出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并非都是合理的,它也存在局限性,以启示我们应该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对待弗洛姆思想,以期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意义。}, language = {zh} } @misc{Lu, author = {Lu, Yang}, title = {An Inquiry into Fromm's Human Nature Thought and Value of Times [弗洛姆人性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Master thesis, Foreign Marxism Research,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China 2014.}, abstract = {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美籍德裔的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20世纪的心灵透视者<>本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论文主体共分四章:第一章,着重阐述弗洛姆人性思想的生成语境。首先,弗洛姆的人性思想发端于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的论争;其次,其人性思想回应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主义还是人道主义的论战,为马克思主义做了人道主义的辩护;最后,其人性思想超越了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人性观。第二章,从三个层面分析弗洛姆人性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探究弗洛姆人性思想的理论源流,其理论并不是简单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而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扬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同时,犹太教信仰和东方禅宗的价值诉求也渗透进他的人性思想中。其次,重点论述弗洛姆人性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人性思想以人的生存处境作为逻辑起点,分析生与死、生命有限和潜能无限、个体化与孤独感这三对矛盾,人们在不断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产生了人的种种需要。最后,论述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致力于揭示现代工业社会人的异化,分析几种典型的异化性格,探索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第四章,论述弗洛姆人性思想的时代价值。尽管弗洛姆的人性思想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差异是显要的,但两者都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作为重大关切,因此可以比较、借鉴。首先,弗洛姆人性思想的目标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相一致;其次,就实现目标的路径而言,二者也不谋而合。因此,弗洛姆的人性思想作为一个基本成熟的理论,其包含若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language = {zh} } @misc{Liu, author = {Liu, Yang}, title = {Fromm'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弗洛姆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Master thesis, Comparative Pedagogy,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and Rizhao, Shandong, China 2014.}, abstract = {艾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美国颇富影响的精神心理分析学家和杰出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其宏富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与道德教育见解。他以>异化<思想为理论武器,深刻而辩证地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道德病态现象。以此为基础,弗洛姆合理阐论了犹太教的道德观、马克思主义的人道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等思想体系的道德内核,提出了具有鲜明人本主义特色的人道主义伦理观、道德观,意在使西方社会从>异化<状态走向>健全社会<。本文旨在通过对弗洛姆伦理道德观的梳理,较为系统地阐述弗洛姆人道主义道德观的核心主张、精神实质及其之于道德教育建设的理论启示与实践价值。本论文除引论外,主要包括四部分。引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弗洛姆伦理道德观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方法。第一部分考察了弗洛姆伦理道德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来源,主要阐述了弗洛姆独特的个人成长经历及其人道主义伦理观的历史境遇,重点分析了犹太教、马克思主义人道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巴赫芬母系氏族社会和禅宗佛学等多元思想对弗洛姆伦理道德观的影响。第二部分从人性论视角入手,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弗洛姆道德思想的理论要旨,阐述了其伦理观的理论内核——良心,自爱与幸福。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培养具有生产性人格的道德教育目标观;注重体验性知识的道德教育内容观;注重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道德教育方法论;注重平等互爱、和谐交流的师生观等。第四部分主要从培养目标、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language = {zh} } @misc{BelenHernandez, author = {Bel{\´e}n Hern{\´a}ndez, Francis}, title = {Dos Visiones Sobre el Amor: El banquete de Platón y El Arte de Amar de Erich Fromm, Thesis (Licenciatura en Filosofia),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Madre y Maestra Santo Domingo (PUCMM), República Dominicana 2014, 98 pp.}, language = {es} } @misc{Chai, author = {Chai, Ju}, title = {Fromm's Love Idea and the Value of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弗洛姆爱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建设价值研究], Master thesis, Chinese Marxist Research,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anxi, Xi'an, China 2014.}, abstract = {作为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弗洛姆通过自身真实生活和经历为基础,对人类的爱进行深入理论研究,以期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丰富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不断追逐物质收获的成功感,却越来越忽视精神世界,爱护与关心,人际冷漠、精神空虚、社会矛盾冲突等问题日益频发,物质和精神、索取和奉献、自私与关爱等的失衡,使人们日益偏离真正幸福的道路。弗洛姆爱的思想赋予了幸福更深层的含义,提出爱在本质上是>给予<,将爱分为神爱、自爱、母爱、性爱、博爱等层次,提出了爱的实践方式,指明了人通往幸福和谐的道路,使人们明白,真正的幸福是可以通过个体自身主动的努力和实践而获得的,即幸福是从爱开始的。论文主要阐述了如下内容:一是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当前弗洛姆爱的思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二是详细介绍了弗洛姆生平及其关于爱的主要著作,揭示了弗洛姆爱的理论产生背景,通过对宗教信仰爱、马克思哲学理论、弗洛伊德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对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渊源进行了揭示。三是总结凝练了弗洛姆爱的思想内涵,包括爱的定义、爱的要素、爱的实践等。四是论述了弗洛姆爱的思想的生成逻辑,对弗洛姆爱的思想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行了评价。五是将弗洛姆爱的思想与中国当代社会建设相结合,指出了弗洛姆爱的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现代社会人的爱的思想和行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language = {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