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c{Wang, author = {Wang, Yuying}, title = {A Study of Alienation in David Mamet's Plays 大卫·马梅特戏剧作品中的异化现象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China 2017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美国著名剧作家大卫·马梅特①(David Mame, 1947-)曾多次获得美国和英国戏剧界大奖, 包括美国普利策奖、奥比奖、英国西城剧院奖等众多荣誉, 是当代美国最高产也是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马梅特戏剧作品的人物设置、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关怀博得众多学者的好评。他自早期戏剧作品如《湖舟》、《鸭子变奏曲》、《芝加哥的性堕落》等面世后就开始受到学界关注, 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中国的马梅特研究虽起步较晚, 但由于马梅特的戏剧成就和国内学者的热情, 现已经逐渐成为美国戏剧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对马梅特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伦理学研究、女性主义批评、权利话语分析、文体学研究等, 但基本都是以单篇论文呈现, 未能展现马梅特戏剧的整体面貌。此外, 囿于研究视角比较集中, 国内的马梅特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本论文对国内外马梅特研究现状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后, 尝试以西方心理分析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分析马梅特的《美国野牛》、《拜金一族》等剧作, 揭示剧中人物矛盾纠葛产生的深层原因。论文绪论部由四节构成。该部分包含对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异化理论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的介绍和梳理。由于马梅特的作品较多, 可以切入研究的视角也纷繁复杂, 必须对其作品及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合理分类, 才能发现已有成果的局限并为自己的研究找到契合点。其次, 绪论部分也对异化理论进行了梳理。多位哲人和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运用过异化概念, 但定义各不相同, 因此需要对论文中使用的异化理论予以界定。最后, 论文归纳了撰写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及后期研究的方向。除绪论外, 论文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 分别研究商业活动、日常关系及情感活动中的异化现象。商品经济大潮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冲击最强烈, 影响也最明显;商业活动又是商品经济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活动, 因此论文主体部分首先讨论了商业活动中异化现象的表现及其影响。论文第一章题目是>《拜金一族》与《燃水引擎》中商业活动异化研究<。本章分别以马梅特的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拜金一族》及另外一部涉及商业犯罪的作品《燃水引擎》为研究目标, 分析两部作品中的物欲崇拜异化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拜金一族》围绕推销员、主管威廉姆森的表现及公司老板的角色展开研究。论文通过分析上述角色的言行, 发现推销员的卑劣行径源于异化, 而推销员的异化则根源于公司的竞争制度和管理方式。《燃水引擎》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商人劳伦斯·奥伯曼的言行, 通过将其言语与实际行为进行对比, 揭示这位道貌岸然的商人在物欲崇拜的驱使下如何与他人沆瀣一气追逐偏颇目标的。论文揭示了两部戏剧中商业活动缘何偏离正常轨道及商业活动中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认为两部戏剧都涉及因商业活动导致的犯罪问题, 其诱因表面上要归结为伦理缺失、道德失衡, 然而背后的原因却是人的异化观念导致了物欲崇拜现象。本章第四节从语言技巧出发探讨马梅特如何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商业活动领域的异化现象。人际关系是链接人与人关系的重要纽带, 它决定着人际互动的展开方式并会从根本上影响社会的运转, 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梅特在戏剧作品也非常关注异化对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 因此论文在第二章研究了日常交往中的异化现象。本章研究异化如何影响日常交往, 研究对象是马梅特的戏剧作品《美国野牛》与《奥利安娜》。正常社会氛围中诸如相互照顾、帮助、关心都是较为常见的人际互动方式, 而>异化<会瓦解上述良性互动方式并导致社会中冷漠、仇恨等消极因素不断滋生蔓延。《美国野牛》中蒂奇说服店主更换合作伙伴、策划大部分作案细节、持续不断地中伤他人, 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 因此他的言行是研究的重点。论文运用社会表演学理论透视蒂奇言语与行为的矛盾之处, 揭示他行为表现出的深刻的异化特征。《奥利安娜》中卡罗尔经历了由>请求者<到>霸凌者<的转变, 她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执意提出控告并意图毁掉教授拥有的一切。论文分析了卡罗尔在>弱势<及>强势<身份时迥然不同的表演, 发掘其言行中异化特征。论文通过对两部戏剧的研究, 剖析了异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揭示了人际关系异化形成的根源。本章的第四节从两部戏剧的情境入手, 以具体文本为出发点, 分析了马梅特如何巧妙地选择情境表现异化对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爱情是人类情感的升华, 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巧合的是, 马梅特也有多部作品与爱情异化相关。因此, 论文主体的第三章研究感情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本章对《树林》与《波士顿婚姻》展开分析, 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行透视异化对情感生活的巨大影响。《树林》在上演后引起多家媒体的追捧和评论, 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戏剧语言、情节等方面;《波士顿婚姻》引发的关注多集中在同性婚姻、爱情忠诚等方面。但在作者看来, 这两部戏剧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塑造的异化性格在爱情中的具体体现。《树林》中尼克对情人如丝的兴趣漠不关心, 他在爱情中只会索取, 却逃避应该承担的义务并仅仅追求即时的性欲。论文以表演学理论展现了>爱无能<在戏剧中如何体现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波士顿婚姻》中安娜以帮助同性恋人克莱尔的名义同已婚男性开始了新恋情。论文通过表演学理论分析其言行, 阐明她这一做法的真正动机是满足虚荣心。此外, 论文还就安娜身上所体现的金钱崇拜、不受挫原则等几个特征进行分析, 指出安娜的行为是不切实际的。论文认为, 异化改变了人的爱情观并损害了感情生活的基础。本章的最后一节阐述马梅特在戏剧中如何利用>陌生化<效果强化异化对爱情生活的负面影响。论文结论部分总结了主体部分的研究内容, 认为商业活动、日常关系及情感生活中的异化现象在马梅特的戏剧中普遍存在, 体现了马梅特对社会运行中异化、疏离现象的焦虑。论文借助相关戏剧理论分析了六部戏剧中形态各异的异化现象, 指出了异化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具体方式, 揭示了异化产生的根源以及马梅特是如何通过多种艺术手法表现异化现象的。由于异化会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阻碍社会良性发展和社会个体间的良性互动, 因而社会所有成员都需要对此予以关注和重视。异化理论不仅可以解读出戏剧人物怪诞言行的深层原因, 而且可以追根溯源挖掘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从异化视角解读马梅特的戏剧作品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也为如何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提供了比较有益的思考.},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Jing}, title = {Fromm's Theory of Alienation of Consump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 Building a Conservation Oriented Society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对中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启示], Master thesis, Fundamentals of Marxism,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anxi, Xi'an, China 2017.}, abstract = {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温饱型消费到享受型消费的转变, 个人的消费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然而, 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但没有降低人们对消费品的占有欲望, 反而造成了消费过程中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等消费异化现象。基于此, 本文通过对弗洛姆消费异化思想的研究, 结合中国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 提出科学合理、适合中国国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有效避免陷入西方式消费异化问题。弗洛姆在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消费中的不合理现象。他认为消费异化是把消费本身变成目的, 个体的消费行为受到外界的干扰, 使人变成贪婪的消费工具, 同时人们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及生态问题。他认为消费异化的产生是利己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要消除消费异化必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个体等方面着手, 找出导致消费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根源上避免消费异化。当前,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生活质量快速提高, 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且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但伴随人们迅速增长的消费欲望, 我国消费领域也出现了类似弗洛姆所批判的消费异化现象。与此同时, 目前我国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 这在客观上加剧了消费领域的异化问题。不论是高收入者的奢靡消费还是低收入者的超前消费、盲目消费, 都面临消费异化倾向。当人们沉溺于过度消费的快感之中, 被物所束缚, 在消费中体验虚假>自由<和>幸福<, 并逐渐在异化消费中迷失自我。据于此, 展开对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深入研究, 对避免消费异化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三种方法对弗洛姆消费异化问题进行研究, 一是文献分析法, 研读马克思主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消费异化理论, 以期对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从历史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消费异化理论的研究, 重点分析弗洛姆有关消费异化的理论, 揭示消费异化产生的根源、表现极其影响, 总结克服消费异化采取的措施。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将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与我国当前现实相结合, 从社会学、生态学、伦理学等角度分析, 为解决消费异化问题指明出路, 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理论引导。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对西方马克思学者消费异化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以弗洛姆的消费异化思想为主线, 为我国研究消费异化问题奠定理论基石和消费理念。在消费主义盛行时代, 研究消费异化问题, 可以帮助人们审视自己的消费理念, 自觉抵制消费异化行为。引导人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人们心中播撒绿色消费理念, 引导我国民众进行理性消费, 有力推动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步伐。}, language = {zh} } @misc{Shi, author = {Shi, Guanghui}, title = {Study on Evaluation Model and Design Patterns of Internet Social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互联网社交应用产品设计方法与评测模型], Doctoral Dissertation, Digital Art and Desig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2017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本文以互联网社交应用产品设计方法和评测模型为题,从社交需求理论出发,借鉴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关社交需求的经典研究成果,结合交互设计和产品设计理论研究虚拟世界中人们的社交需求、社交活动和社交感受,探索互联网社交应用产品的评测模型和设计模式。主要运用了文献调研法、统计分析法和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方面,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分析理顺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设计问卷模型和调研问卷。对问卷中的质性因素和量化指标进行分门别类,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抽样调查等手段获得调研数据。运用统计方法从第一阶段调查结果分析中得出初步研究成果,然后根据问卷模型设计新的调查问卷分析具体的社交应用,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设计初步的评测模型。接着通过交叉分析验证或调整模型中相应指标的权重,并建立评测模型的矩阵算法。再用矩阵算法对不同的社交应用进行对比评测,验证模型的效度和信度。最后,通过对比评测和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设计模式的有效性和有效程度。研究完成了互联网社交应用产品DPCF问卷模型,提出了 SFT互联网社交应用产品评估模型,和基于评估模型的SFT社交应用设计模式。达到了既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基于社交需求和自然交互行为的互联网社交应用设计评测方法和设计模式,从人的存在、发展、交往本质需求出发,将偏向认知的交互设计研究和偏向交互体验的设计理论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更为全面、清晰、有效的对现有的社交应用进行评估,可以为社交应用的优化和新产品的开发迭代提供快速有效的方法。社交应用评测模型和设计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丰富了互联网社交应用产品的数字化设计理论;为广大用户在虚拟世界里更好的完成社交活动和自我实现提供了可能;为设计师和开发者提供了一种创新、高效的设计方法。}, language = {zh} } @misc{Si, author = {Si, Qiqi}, title = {A Study of Fromm's View of Freedom [弗洛司琪琪], Master thesis, History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2017.}, abstract = {弗洛姆在对前人思想的继承批判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立足人的主体性,从深不可测的精神世界和变化多端的行为入手,引出了对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现象的深刻思考,构筑起自己关于人的自由状况、表现及如何实现的一系列鲜明独特的观点。首先,文章力图从时代的重大事件和他的特殊经历来理解弗洛姆本人及自由观点,重大事件包括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军备竞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繁荣、法西斯和纳粹主义的肆虐等,特殊经历包含弗洛姆忧郁的童年生活、辗转逃离纳粹的迫害中受到疾病的纠缠、坎坷的爱情生活等,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弗洛姆自由观形成的历史阶段。同时,他的自由观也是在多种思想交流和文化观念的碰撞中形成火花,弗洛姆主要吸收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性格学说和本能理论为主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阶级分析工具和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他的影响最大,另外,他的自由观点还受到犹太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次,弗洛姆自由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划分为4个版块。研究他的自由观点当然不能仅仅局限在《逃避自由》这一著作中,受限于人们对自由逃避的心理状况和对自由追寻的社会全方位的变革途径。纵观弗洛姆一生的所有著作,可以发现与自由作抗争的活动与人本身的存在难以分割,自由更多地与人格或性格相关,存在着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种形式,及与此相对应的重存在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弗洛姆将矛盾聚焦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面对的自由困境,解析了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社会机制,最终满怀希望地构思出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变革和通过塑造健全人格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之路。最后,文章对弗洛姆的自由观点给出了一个综合的评价。他侧重从人的微观心理方面分析和关于人类主体的理想实现的自由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体现在弗洛姆的自由观点创新了心理概念在历史唯物领域的运用,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丰富了劳动异化理论,这对人的创造性发挥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但是弗洛姆的自由观也存在着理论局限性,它仍是一种人本主义伦理的自由观,过分关注了人的人格、信仰、情感等因素,在关于新社会的构想中充满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language = {zh} } @misc{Song, author = {Song, Ping}, title = {Fromm's Construction of Ethical Relationship of Love - The Word >love<, the Disease of the Society [弗洛姆>爱<的伦理关系建构 - 正>爱<之名,疗社会之疾], Master thesis, Foreign Philosoph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China 2017.}, abstract =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术界掀起一股研究弗洛姆的热潮,这股热潮出现的原因显而易见。弗洛姆在其著作中,把握住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及近代人的生存状况的脉搏,指出当时社会的问题是物质(丰裕)精神(贫乏)失衡、道德滑坡、迷失自我、生活无意义。某种程度上,弗洛姆切中了问题要害。然而紧接着,研究弗洛姆的热潮开始降温。历史巨变总夹杂倒退及前进过程分娩的剧痛,不能因理论一时的冷却而否定它的价值。事实上,弗洛姆的思想仍然对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有诸多启发。弗洛姆对人的生存境况作出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认为人性根植于人的生存两歧,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人的独特需要,基于这样的人性观,弗洛姆在作品中概述了>爱<的不同类型。拙作意在根据弗洛姆关于>爱<的具体形式,勾勒弗洛姆>爱<的伦理关系体系,在此过程中,诠释>爱<的思想内涵、本质、性格特征与>爱<的关系、以>爱<为核心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及探讨>爱<的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language = {zh} } @misc{Yin, author = {Yin, Minli}, titl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uthering Heights< and >R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omm's Alienation Theory 弗洛姆异化理论视角下《呼啸山庄》和《米》之对比研究, Master thesis, World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China 2017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因各种原因违背内心真实需求,使自我长期处于异化和分裂中。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十八世纪末期的社会风俗,展示了彼时人们的生存和心理状况。《米》是中国当代作家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线是主人公五龙到城里求生存的曲折经历,以及他与米店姐妹间的感情纠葛。小说揭露了城市繁荣背后人性的复杂和丑恶。《呼啸山庄》和《米》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却都展现了人的异化这个主题。最重要的是,当面临异化、面临困境时,他们身上的人性之光又都最终为他们赢得了自我救赎机会。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结合埃里希•弗洛姆的人道主义异化理论,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究《呼啸山庄》和《米》中人们在异化的社会环境中的应对行为和心态,以期对现代人如何避免异化并保持以>爱<为核心的健康人性有所启发。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包括作家作品简介、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和目的。第一章梳理了弗洛姆异化理论的渊源和他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第二章介绍了《呼啸山庄》和《米》两部小说中主人公面对的异化社会环境。第三章解读了小说中主人公畸形欲望,主要体现为物欲的异化和权欲的异化。第四章解析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异化,具体分析了两部小说中男女间情爱的异化和亲情伦理关系的异化。第五章聚焦小说中自我人格的异化。两个文本中男主人公都在现实与幻境之间来回游移,他们的身份一直处于异化分裂中。第六章探讨了消解异化的力量。超越和摒弃异化需要爱的救赎及完善的人格和重生存而非占有的健全社会。希斯克利夫和五龙都经过由人变魔、由魔归人的历程,他们最后回归人性,是因为他们有发自肺腑的爱和未泯灭的善良。论文结尾部分指出,异化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社会中的人会受到自我和外在环境的双重压力,只有爱的力量、健全的社会能让人们避免异化,保持健康的心理。}, language = {zh} } @misc{Huang, author = {Huang, Huijing}, title = {Research on Marx's Thought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研究], Master thesis,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China 2017.}, abstract = {众所周知,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已经得到了学者们比较广泛的探讨, 但马克思的消费异化思想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生产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消费只是作为生产的一个环节而存在, 所以, 马克思对于消费的论述总是与生产联系在一起, 他并没有专门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问题。实际上, 本人通过研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发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中都对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异化进行了剖析。马克思指出, 资本主义的消费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而是屈从于资本增殖和积累。资本主义的消费实质上就是一种异化的消费。本论文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 深入地探讨了马克思的消费异化思想, 并致力于挖掘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来说, 本论文主要涵盖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 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总结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理清本文的研究思路, 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概括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 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从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两个方面对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产生的背景展开论述。马克思的消费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在借鉴前人相关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存在进行思考和探索的产物。第三章, 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依次阐述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具体表现、原因构成和破解途径。马克思指出, 在资本逻辑的抽象统治下,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消费、资本家的消费甚至全世界的消费都为资本获取剩余价值服务。因而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建立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的消费才能彻底克服异化的性质。第四章, 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揭示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其一,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提供话语来源;其二,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启示。尽管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再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然而它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依然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生产方式, 资本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依旧不变。这也正是以阿多尔诺和弗洛姆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的原因所在。此外, 它也为我国在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摆脱消费异化的困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毋庸置疑, 马克思的消费异化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language = {zh} } @misc{Huang, author = {Huang, Lingli}, title = {On Morbid Social Characters in >Mr. Norris Changes Trains< [论《诺里斯先生换火车》中的病态社会性格],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China 2017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左派小说家,以自传性小说闻名世界,《诺里斯先生换火车》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根据伊舍伍德二战前旅居柏林的经历,以英国人的视角,深刻地描述了柏林社会的现状及其社会成员的个性风貌。小说中的人物虽然职业和阶层各不相同,却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相似的社会性格特征。战败后的德国出现通货膨胀、资源紧缺和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因此导致了柏林市民的价值观错位和安全感缺失,从而形成了病态社会性格。国外学者对《诺里斯先生换火车》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小说的自传性风格和写作手法;而国内对该作品的关注较少,更少有人对小说的人物性格及其反应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社会性格理论由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在弗洛姆看来,社会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个体性格,但绝大多数的成员都具有基本的性格结构,也就是社会性格。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交往时,所表现的病态和不健康的性格特征称为非生产性取向。本文运用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联系柏林政权更迭和金融危机的历史背景,聚焦于《诺里斯先生换火车》中人物病态社会性格的分析。本文选取小说中诺里斯、威廉、库诺、施密特等人物,对拜金型、服从型和破坏型三种社会性格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诺里斯等人的病态社会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从精神分析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病态社会性格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有哪些?病态社会性格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病态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正文第一章关注的是拜金型性格。以奥尔加、库诺为代表的人唯利是图,为了获得利益可以出售任何东西,包括自己的身体和朋友的友情。冷漠、贪婪和虚伪是这类性格的具体表现。属于拜金型性格的社会成员信奉金钱至上,在他们的影响下,社会将变得物质化。第二章探讨的是服从型性格。诺里斯、威廉这些人在精神上极度依赖于他人,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类人盲目顺从,缺乏独立性。他们主导的社会逐渐丧失活力,发展陷入停滞,进而加速了社会的退化。第三章重点分析破坏型性格。这类人破坏性极强,通过打击和报复等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呈现出极度自私的性格特征。如果他们掌握社会权力,有可能使社会文明毁于一旦,社会将会退回到野蛮状态。结论部分回答了以上问题,表明了社会性格在形成和病变的过程中,社会成员的状态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成员的盲目拜金、缺乏主见和道德沦丧加剧了柏林的社会矛盾,致使社会发展脱离正常轨道。伊舍伍德透过对柏林各阶层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诺里斯的骗局败露这一故事结尾,也折射出他对柏林社会回归正轨的美好愿望.}, language = {zh} } @misc{Li, author = {Li, Qiaohong}, title = {Fromm's Theory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 Master thesis,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17.}, abstract =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是二十世纪享有国际声誉的美籍德裔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融合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等相关理论,透过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物质丰裕的表象,在深入分析其内在矛盾的基础之上,深刻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象,并为摆脱异化进行了积极的路径探索。其理论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内涵,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本文从弗洛姆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中人的生存与发展困境的关注为主线,挖掘弗洛姆对消费社会中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原因,阐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象的多重揭示以及摆脱异化的路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当下中国消费领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首先,对弗洛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进行考察。资本主义文明所带来的现代性及其弊端,以及消费时代的兴起,并未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反而会使人的主体性丧失,将人推入消费的泥潭中,陷入一种自我否定和压抑的窘态之中。出于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切,弗洛姆在此时代及社会背景下,积极探求救世良方。其次,梳理了弗洛姆建构其消费异化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及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等相关理论,是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弗洛姆还融合了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将异化深入到对人的心理分析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异化理论。然后,进一步阐释了弗洛姆对消费异化现象的多重揭示。弗洛姆在对异化及消费异化内涵阐释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剖析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中异化的消费者及其消费、虚假的自由和幸福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等异化现象,并从人性及社会层面分析了异化产生的根源。由现象到本质,揭开了消费异化的神秘面纱。第四,阐述了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摆脱消费异化的路径探索。在路径的探索上,弗洛姆主张通过心理上的变革与社会整体变革同时进行。一方面,他主张要放弃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提倡重生存的生活方式,积极培育人的生产性人格,使人养成人道的、健康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就社会变革来说,他提倡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协同改革才能取得良效。通过这两个层面的改革,来消解消费异化对人的侵蚀,使人最终摆脱物的统治,走出生存困境。最后,在对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评析的基础上,关照现实情境,对当代中国消费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就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来说,一方面,其理论丰富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积极关照了人的现实生存困境,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具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存在割裂了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关系,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实践上的乌托邦等局限性。在对其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关照当下的中国消费现实情境,从社会、国家、企业、个人、大众传媒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以期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消费氛围,构建一种健康的消费文化,从而促进中国消费领域的健康和谐发展。}, language = {zh} } @misc{Li, author = {Li, Yuanyuan}, title = {Marx's View about Alienation of Humans [马克思论人的异化 - 以现代性为视角], Master thesis, Marxist Philosoph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China 2017.}, abstract =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进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初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时,必须对>异化<概念做一全面的考察,只有清楚把握了异化这个特殊范畴,才能为随后系统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带来指导作用。通过对异化的语义学考察,指出异化这个概念最早不是马克思提出的,其语义也由最初的>脱离上帝<转化为表达主客体的关系。在梳理异化思想的哲学脉络时,不难发现由于异化表示的是一种相对关系,马克思之前的异化研究都是以单一的层面展开的,表现出其局限性。而马克思有别于之前的学者,看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变化,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理论思想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异化理论。通过深入分析异化理论,发现在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都使用了异化概念,然而,马克思并不是脱离现实,抽象的讨论异化概念,而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来解释异化。马克思主要以资本主义为背景讨论分析劳动异化、宗教异化等人的异化问题,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人的异化观点,尝试把马克思的理论放到一个更常用的视阈中进行分析,即现代性的视角,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最大的现代性,但现代性也还有更多的意谓。现代性就是在启蒙运动之后至今,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性质,其实质就是>理性<和>主体性<。资本主义私有制激化了阶级的对立和冲突,从而导致现代化问题,主要表现为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困境、劳动困境、发展困境。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如:权力异化带来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技术进步加深了劳动异化,财富异化加深了物对人的奴役。与此同时,人们也将遭受人的异化的现实恶果。异化问题阻碍了人的发展与进步。要想摆脱异化对人的影响,认识>资本<的基本属性是前提,认清现实是克服异化的必然要求,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才具有现实可能。马克思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特别是人的生产关系和建立在其之上的社会分工作为考察人现实存在的一般特点。在对当时社会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暴露的阶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揭示了>历史之谜<,并以>每个人自由发展<作为对人异化现象的彻底扬弃的现实标准。通过对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以及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阐述,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的消亡,才是扬弃现代性异化的基本条件。通过对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弗洛姆异化扬弃思想的比较,指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意义与价值。},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Chaonan}, title = {Joshua Oppenheimer's View of Humanity - Interpretation of >Killing Interpretation< and >Image of Sil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omm [约书亚•奥本海默的人性观 - 弗洛姆视阈下的《杀戮演绎》《沉默之像》解读], Master thesis, Radio and Television Art,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China 2017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古希腊神庙中刻着几个字——>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人类永恒探索并为之付出长久努力的话题。人通常最想了解也最难了解的就是>人<自身,它需要我们破除种族和文化差异的观念,将其放置在一个与世界诸多文明并行的环境中进行探究。《杀戮演绎》《沉默之像》正是在这种深沉的自我观照中,首次从施暴者和受害者两个视角对屠杀展开审视,将一个群体性的暴力事件呈现为直击人心的纪录片作品,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杀戮者令人震惊的夸耀行为中追寻人性暴力的根源,又在受难者无奈的悲恐中探寻宽恕的真谛。导演将视角聚焦在半个世纪之前的那场屠杀,以历史灾难为叙述载体,以纪录片为话语媒介,折射当下人的生活品貌,表达自己对>人性<的思考。埃里希•弗洛姆作为西方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中所涉猎的不同领域的研究都与>人<密切相关,都蕴含着对>人<的问题的深切关怀,主张>为了识别何为善、何为恶,就必须懂得人性<。弗洛姆的理论庞杂繁复,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来看待>人<,并最终获得了悟。本文旨在通过对《杀戮演绎》《沉默之像》文本的细读,引用弗洛姆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试图破译潜藏在影像深处的密码,洞察导演内心深处的人性观。在弗洛姆的视阈下,奥本海默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在病态的社会中走向迷失,也因为迷失的必然匮乏不得不通过救赎寻求认同,最终走出自我压抑的困顿,为扭曲的灵魂重新寻找出口。导演的思考冷峻中带着温度,主观但不偏激,在弗洛姆勾勒的理论世界里得以遇见,用那些细小的、留白的、碎片化的、讽刺的或者饶有意味的画面,跳出思考的模糊地带,直接展现人性最原始、多变的模样。},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Hanxiao}, title = {From Alienation to Sanity - 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ayo in >Ceremony< [从异化到健全 - 论《典仪》中塔尤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2017}, abstract =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在其代表作《典仪》中,使用框架叙事的叙事方法,成功地展示了在印第安神话故事讲述中,巫术如何消亡,并以散文形式呈现了异化中的主人公如何被典仪治愈的过程。她通过解释传统神话故事与主人公塔尤复苏的关系,探讨了平衡,改变以及重生等深刻的哲学道理。本文主要运用著名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的异化理论分析了《典仪》主人公——印第安和白人混血的塔尤,在面临印第安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冲击下的无助、无根、绝望的自我异化,以及他如何经过典仪克服异化,走向健全的过程。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塔尤异化的原因,分类,症状和解决办法。异化中的他幸而得到贝托尼药师不断变化的印第安典仪的救治。在贝托尼的典仪中,塔尤重建了与自我,与两种文化间的联系。最终,塔尤作为拉古纳部族的英雄为印第安部落所接受,他的叙述也将融入印第安神话,继续守护着印第安子民。塔尤在皈依印第安信仰、融入印第安文化的典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根基;恢复了与他人的联系,感受到了由爱带来的自我个性与完整性的统一;同时形成了开放的民族观和世界观,实现了对自身被动性的超越;并成功在部族中获得身份感。至此,塔尤在印第安典仪的帮助下,通过满足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所需满足的需要,成功克服了同自我、同印第安文化以及白人文化的异化。},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Haomeng}, title = {The Decoding of the Loneliness in >Three L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omm's Psychoanalysis [弗洛姆精神分析视阈下《三个女人》中孤独主题的解读],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China 2017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格特鲁德•斯泰因是20世纪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创始人,被冠以>现代文学之母<、>海明威的导师>和<'迷惘的一代'的发言人和引路人<的称号。1909年获得热烈反响的中长篇小说《三个女人》问世,带有明显的福楼拜《三故事》风格,语言朴实、准确、简明,被评论为>的确是现代主义的经典<,确立了她的作家地位。《三个女人》是一部显露了作者的艺术手法与艺术思想的作品,是美国文学中首先表现了黑人真实生活的杰作,曾多次被选入文学选集中。《三个女人》是格特鲁德•斯泰因正式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小说讲述了安娜、梅兰克莎、莉娜的日常生活和命运遭遇,在世界文学史上为女性主义主题创作起到了领先作用。这部作品的描写具有高度的实质性,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妇女处在半醒不醒的状态,斯泰因借助这三位女性揭示社会的伦理关系,批判现实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的现象,也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唤起女性自身的觉醒。本论文试图从主题切入,选用精神分析法来探索格特鲁德•斯泰因《三个女人》中的孤独主题,以弗洛姆精神分析论为视角,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心理解读,结合小说人物,找到孤独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并追根溯源,找出她们在解决孤独方式中的误区所在。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构成。引言对斯泰因本人及她的作品《三个女人》做了简要介绍,并对该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论文的主题进行了陈述。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理论基础,即阐述弗洛姆精神分析法的内容及理论框架,并概述弗洛姆精神分析法中关于孤独的理论。第二章重点在找出小说人物中的一些奇怪的行为并用弗洛姆精神分析法进行阐释。这些行为都反映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潜意识中自己都没发觉的孤独感。第三章承接上一章小说中人物的孤独表征,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理论,深探人物孤独的内在原因。第四章揭示了她们解决各自孤独感的办法,并运用弗洛姆精神分析法分析了其中的误区,帮助读者去理解小说中人物的一些异常行为,同时,提出了怎样做才是能够真正解决孤独的>爱<。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概述。纵观全文,笔者深刻细致地挖掘《三个女人》中一个重要主题——孤独,而不是只停留在关注女性的悲剧却忽略斯泰因对人类的本质、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性别关系战争、社会现实等问题的思考与认识,为该作品相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Xinyuan}, titl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ssential Thoughts between Marx and Fromm [马克思与弗洛姆人的本质思想比较研究], Master thesis, Foreign Marxism Research,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China 2017.}, abstract =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马克思和弗洛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讨,得出了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存在明显差异的结论。理解这些联系和差异,有助于我们更为具体的理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更好的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共同体<等几个命题中。其中,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以及在这些联系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共同体则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存在形式。但在马克思看来,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人们不仅不会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他们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看作他们的生命须臾不可离开的本质,而是把自己理解孤立的个人,把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看作时刻需要逃离的外在束缚。面对人的本质的这种普遍异化,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根本转变,才能最终扬弃。而这一切都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才有可能得到实现。作为一名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的人学思想受到了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犹太教和佛教等各种思想的影响。在他看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必须从他们生来就具有的同样的潜能这一角度着手,而劳动则是实现这些潜能的具体途径。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们在实现其潜能的过程中,无法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丰富的道德与爱,从而会在心理上产生出深刻的孤独感。人与人之间的这些联系的疏离就人的本质的异化。要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必须在超越以私有财产的占有为目的的公有制社会中,重建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尤其是其劳动观点,对弗洛姆的人学思想有着明显的影响。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得以产生的基础,弗洛姆则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得以实现途径;马克思认为异化就是劳动异化,弗洛姆则把异化理解人的一种心理体验;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弗洛姆则把异化的扬弃寄希望于心理治疗的途径。},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Yong-gang}, title = {From the Original Fear to the Social Fear - On Hobbes' View of Fear and Its Evolution [从原始恐惧到社会恐惧 -论霍布斯的恐惧观及其演变], Master thesis, Political Science,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China 2017.}, abstract = {人类历史的发展,始终与恐惧相伴随。婴儿从脐带断裂开始,就对世界充满了恐惧。这种>始发纽带<断裂带来的恐惧,将贯穿个体成长的进程。并且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将会不断产生新的恐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就是与恐惧作战的历程。关于人类恐惧的由来,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来分析。外部的恐惧主要来自于>空间<和<时间<的未知,而内部的恐惧主要是由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弱点导致的。恐惧的因素早已深深埋藏在人性及其生活的世界中。不分宗教、地区、种族、性别、时代等,没有人能摆脱恐惧的困扰。所不同的是,恐惧在不同的人身上和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当这些恐惧由当时最睿智的思想家,经过深刻的哲学思辨形成系统的恐惧观时,将会成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力量。在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中,最早对恐惧进行深刻论述的非霍布斯莫属。在霍布斯看来,正是由于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对暴力死亡的恐惧中。所以人们在理性的趋使下,出于自我保存的需要,将所有权力都授予主权者,>利维坦<就随之诞生了。在他看来主权者必须足够强大,否则就无法抵御恐惧的威胁。他认为,人类建立国家的原因,就是为了摆脱自然状态中的死亡恐惧。因此,对霍布斯恐惧概念的解读,也就成了我们理解其政治哲学的关键。但由于受到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霍布斯的恐惧观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首先由于他对战乱的恐惧,导致他迫切渴望和平。他认为要想保卫和平,必须使主权者拥有无限的权力,否则和平就难以维继。这就导致了,他的理论容易走上极权主义的道路。其次由于霍布斯的恐惧观是为其国家起源理论服务的,所以他缺乏对国家产生后的政治恐惧和社会恐惧的论述。最后,由于霍布斯过分强调死亡恐惧,导致其理论在面临自杀问题时出现了矛盾。后世的思想家在其基础上,结合自己时代的特点,发展了霍布斯的恐惧观。从而使得西方政治哲学中的恐惧观经历了从霍布斯的原始恐惧,到政治恐惧,再到社会恐惧的历程。对于政治恐惧的论述,我主要以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为例,分别论述了他们对极权专制和多数暴政的恐惧。而对于社会恐惧,我以弗洛姆和鲍曼为例,分别论述了他们对自由和现代性的恐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恐惧之间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它们往往是共存于同一时代的,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时代其恐惧的侧重点不同。在现代国家产生前,人们的恐惧主要以原始恐惧为主。在现代国家产生后相当一段时期,恐惧的类型则集中表现为政治恐惧。而在当代社会,我们正处于社会恐惧的阶段,>风险社会<和<全球化<加剧了我们的恐惧。>现代性<的滋长带来了焦虑的蔓延,导致现代人大多生活于一种虚无的境况中。在工具理性和科学技术主导的时代,人自身的价值被忽略,这带给现代人一种极大的恐惧。为了逃避这种恐惧,他们试图通过彻底地纵欲或者禁欲来缓解内心的虚无。但不幸的是这些方法带来的只是暂时地安宁,当激情褪去,恐惧又会重新袭来。这种个体摆脱恐惧的尝试,之所以难以成功就在于他所生活的环境没变。人作为社会的动物,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要想从根本上缓解这种恐惧,需要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努力。只有通过重新寻回>自我<和营造一个>健全的社会<,才有可能真正缓解社会带来的恐惧。对于缓解现代人焦虑的手段,我以为应该从价值的重构入手。它主要包括:重新发现自我、重新认识平等、重建积极自由和重回爱的怀抱四个方面。在当代社会,能否缓解这一恐惧,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存续,更关系到我们人类的幸福和未来。},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Yue}, title = {Loneliness - Beyond >Opium in the Clouds< [孤独—《云中鸦片》的彼端], Master thesis, Span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jing, China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云中鸦片》是哥伦比亚作家拉菲尔•查帕罗的代表作品,获得1992年度的哥伦比亚国家文学奖。作为作者仅有的发表于生前的小说,这部作品在哥伦比亚国内反响巨大。而又因其主题表现了城市中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在年轻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小说的创作手法非常新颖,多个叙事者,片段式结构,时间、逻辑顺序的混乱,独白、呓语、文字游戏的穿插,使作品语言带有明显的实验性。就其内容而言,反传统的人物设定,弱化的情节以及作品中荒诞的世界,也使这部小说与传统作品割裂开来。《云中鸦片》主要描写了一群社会边缘的年轻人,孤独的他们终日沉迷于酒精、毒品和性爱,而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的使得他们既无法挽救他人,也无法实现自我救赎。于是,有人浑浑噩噩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也有人无法忍受而最终自我了断。整部作品虽然都在描写日常的生活,反映的却是城市生活中年轻人的孤独与痛苦。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作品及作者的概况,提出其中的孤独主题,并介绍了对这部小说各方面以及对孤独这一人类共有状态在心理学及哲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孤独是世界文学广泛关注的主题之一,而拉美地区又因其独有的历史与现状对孤独有着特殊的敏感,因此拉美文学格外关注孤独。海德格尔,弗洛姆等哲学家阐释了人类孤独的来源,而现代人又因其与自然环境的隔离,承受着一种异于农耕时代的新式孤独。作品所指的城市是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工业的发展让城市生活日益现代化,而长期的武装冲突又让社会动荡不安。小说三要素的情节、人物、环境,以及作者重复使用的意象,和贯穿全文的摇滚音乐元素,都深刻反映出当时波哥大年轻人的孤独。本文作者尝试通过文中人物的行为方式,结合作者的自身经历及其发表的各种作品,探讨作者对于孤独的思考及写作意图。文中人物实则主动选择了孤独,作者这样的安排与其想要表达的思想密切相关,即当时年轻人内心对混乱社会的不满与排斥。本论文认为,《云中鸦片》无论从表达手法还是作品内容上,都反应了孤独这一主题。作者虽然描写的是城市中年轻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但他们的离经叛道和消极颓废都只是其内心孤独的外化体现。书中那个淫雨霏霏的城市实际上脱胎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而这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便是波哥大现实的文学体现。作者通过描写这些年轻人的主动孤独,表达了对于那个时代社会乱象的无声抵抗。孤独固然痛苦,但选择孤独就是为了不让自我意识消亡于城市机制的吞噬。《云中鸦片》看似呈现了一幅没有理想的年轻人的群像图,实则揭露了隐匿在当时社会繁华之下他们精神上的孤独空洞。愤怒而忧虑的作者,观察这个他深爱的城市,极冷的批判,却恰好吐露出他极热的心,折射出他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思考。},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Zhen}, title = {A Research on Fromm's Theory of Alienation [弗洛姆异化理论研究], Master thesis,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2017.}, abstract = {当今世界正处于生产力快速发展时期,物质财富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然而,在物质丰裕的背后,人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却陷入了危机之中。弗洛姆的异化理论综合了马克思的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辟了独特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当代人在心理上所面临的问题。他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并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理论的部分学说,将异化理论纳入到心理层面去研究,旨在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与扭曲,并提出一系列扬弃异化的途径,试图将人从资本主义全面异化中解放出来。这对于研究当代人身上出现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弗洛姆一生经历了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资本主义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他见证了战争沉重打击了人们的心灵,及物质丰裕下人性的迷失,这两个方面都使得弗洛姆更加关心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问题。弗洛姆肯定了马克思所认为的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异化的观点,而且他更认为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无孔不入,社会是异化了的社会,人也是异化了的人。人失去了其应有的自由、本质和尊严,人的精神是不健康的,社会也是病态的社会。与马克思相比,弗洛姆更侧重于对人的异化的心理层面的研究。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研究异化的根源,探索异化扬弃的途径。弗洛姆以人性论为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健康问题。弗洛姆认为,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生理需要,还包括心理需要。心理需要的满足,才是使人感到幸福的关键所在。针对资本主义下人的异化问题,弗洛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异化的途径,倡导建立健全的社会。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对研究现.代人的现实处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language = {zh} } @misc{Zhang, author = {Zhang, Ling}, title = {Social Filt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 Taking Ge Haowen'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fe and Death Field< as an Example [社会过滤器视角下文学翻译研究 -以葛浩文英译《生死场》为例 ],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2017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人类交流活动,由于文化具有个性,因此不同文化间的对等翻译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将由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转换为由另一种语言来承载时,定会出现损失现象。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早已引起了译界的广泛关注,但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译界对该现象的研究却一直局限于语言层面,多是借用语言学理论来对其进行分析。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多元系统理论被提出以来,人们才逐渐意识到翻译的跨学科性质,开始致力于从众多其他学科中寻求理论支撑。在此过程中,哲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日益凸显并激起了学者的高度热情。鉴于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翻译批评决不能忽视特定的社会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用西方哲学家弗洛姆的话来说就是>社会过滤器<,本文拟以弗洛姆的社会过滤器为理论基础来研究葛浩文翻译的《生死场》英译本中的文化过滤现象,希望能有助于扩展翻译批评的理论视野,加深人们对翻译的社会属性的认识。>社会过滤器<概念是弗洛姆在解释社会无意识理论过程中提出的一种社会过滤机制,弗洛姆认为正是>社会过滤器<横亘在经验与意识之间,阻止某些经验转换为意识。翻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受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以>社会过滤器<为理论基础进行翻译研究符合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生死场》是我国当代作家萧红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九一八前夕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们的生活情状。原作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元素给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葛浩文先生曾在译者前言部分明确表示为了适应读者的审美倾向,他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删改了原文的部分内容。可见,即使是像葛浩文这样的翻译大家,在翻译诸如《生死场》这样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时,也没能摆脱社会过滤器的束缚。然而,正是这样的英译本,自1979年出版以来,却一直深受外国读者的喜爱。因此,对该译本进行研究一定能为翻译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截止到目前,译界对这一译文的研究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批评了。本研究以《生死场》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仔细对比原文与译文,并查询往期关于对葛浩文和他的翻译思想的研究,分别从语言、逻辑、社会禁忌三方面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的处理,发现葛浩文对语言,逻辑,社会禁忌三个方面的内容的过滤力度并不是一致的,他对语言和逻辑的过滤力度较小,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的指导下,主要过滤掉了原文的表达方式,而在意义上则做到了忠实于原文,但对社会禁忌的过滤力度则相对较大,主要通过采用归化和替代,过滤掉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仅仅保留了其功能。2017年是萧红逝75周年,此论文一方面算作译界在译本方面对葛浩文翻译研究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作者也希望借此文向民国才女萧红致敬。}, language = {zh} } @misc{Zhang, author = {Zhang, Qian}, title = {On Fromm's Sound Social Theory [论弗洛姆的健全社会理论]}, abstract = {弗洛姆健全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核心是以人的心理精神分析为特色的人性论,他通过分析社会中人病态的精神状况,得出西方社会是不健全社会的结论,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对健全社会的实现提出改革的建议:经济上进行>人道主义经营管理<、政治上发挥民主制度、文化上提高人民的道德情操,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一种人性完善、个人自由、充满理性和爱的>健全社会<。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从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形成的源头。第二章重点阐述了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理论的构思过程。弗洛姆认为健全社会的最初模型应该是人道主义社会的雏形,他通过对社会不健全现象的批判最终提出通往健全之路的改革建议。第三部分是对弗洛姆健全社会整体思想进行的评价。合理性表现在,弗洛姆揭示了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将人性>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同时拓展了我们对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视角;局限性则体现在,弗罗姆最终没能脱离其抽象的人性本质,他的人道主义社会观只是对西方社会进行的表面探索,未能找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因此,他的社会改革方案带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 language = {zh} } @misc{Xu, author = {Xu, Mengbei}, title = {Fromm's Self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弗洛姆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Master thesis, Foreign Marxism Research,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2017.}, abstract = {本文通过对弗洛姆的著作的分析,探究了弗洛姆思想的来源与发展沿革过程,系统梳理了弗洛姆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的吸收和发展,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弗洛姆自我理论的内容体系和灵感来源。以弗洛姆的哲学为工具结合当代人焦虑的心理特征,孤独的个体状态,异化的消费形式,占有的生存方式等,分析了当代人自我迷失的原因,以及获得自由的办法。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弗洛姆的自我理论形成的思想背景和理论渊源。弗洛姆的理论筑基于马克思思想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筑基于马克思关于人、人的本质与发展和弗洛伊德人道主义的精神分析,筑基于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等其他心理学及哲学学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造成劳动的异化,劳动异化又带来心理冲突,弗洛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他认为社会生产的异化是造成心理问题的来源之一。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及其后继者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弗洛姆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无意识<理论和>社会性格<等重要概念;受霍尼、沙利文等社会文化学派心理学家的影响,他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融入自己的理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弗洛姆对战争和人性有深刻反思,他的著作语言内容直观细腻且不乏准确深刻。弗洛姆终其一生致力于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希图能给迷失的个人和社会的问题找到解决的良方。第二部分介绍的是弗洛姆自我理论的形成与理论基础。弗洛姆融合马克思思想和弗洛伊德思想的人学理论,他希望能实现社会变革和心理变革。弗洛姆思想主要有五个来源:早期的犹太教的影响,这是他心中的博爱精神的源泉;巴霍芬的思想引导弗洛姆寻找人类的爱的道路;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在其创造性的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发展出>社会无意识<理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的理论,让弗洛姆意识到社会异化是人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佛教思想的影响,让他把对人灵魂的关注和发扬人的爱和理性的力量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第三部分是关于弗洛姆的自我理论的内容,以及关于当代人自我问题的阐述。这一部分将弗洛姆的自我理论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首先梳理了弗洛姆对佛教的有我——无我理论的研究和继承;其次分析了弗洛姆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再次,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把弗洛姆自我理论的内容加以整理,让其理论的发展历程更为清晰,着重分析了他提出的>社会无意识<、>社会性格<、>生存方式<等核心概念;继而描述了当代人的自我迷失及其表现,对自我认识不清,情绪和情感失衡,自私与利己,以消费与享乐作为价值的标准,以及缺乏亲密和真诚之爱;最后根据弗洛姆在其理论中提出的方法,对上述当代人自我迷失的问题进行了诊断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获得行动自由,思考自由,重塑人们对生产与消费的认识,破除当代消费异化的迷局,在工作中寻找自我和自我价值感,在爱中寻找自我,用真诚的有创造性的爱与世界建立联系,打破现代城市森林的樊篱,用真爱与博爱消除内心的孤独与焦虑。最后一部分是对于弗洛姆自我理论的评价与思考,着重分析弗洛姆的理论对我们当代人的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现代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更迭、意识形态变化的角度,分析弗洛姆理论的一些局限性和乌托邦成分;其自我理论的合理性与当代价值;对弗洛姆自我理论的若干思考和追问。弗洛姆毕生做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工作,非常关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等问题,一直致力于融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思考关于病态的社会、混乱的人格、战争的形成等问题,并力图寻找能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个人问题和世界问题的答案。他对人的本性和生存状态倾注了大量关心,希望通过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解析,为解放和拯救人类指引方向,其理论即使跨越大半个世纪,对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人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language = {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