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Tang, author = {Tang, Ting}, title = {>Escape from Escap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ldren's 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 [>逃无可逃<:从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儿童法案]》[application of Fromm's thories to art]}, series =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 No. 17 (2017), pp. 150-151.}, journal =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 No. 17 (2017), pp. 150-151.}, abstract = {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以及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从家庭困境,职业困境和精神困境三个角度来解读伊恩•麦克尤恩2014年的作品《儿童法案》。主人公菲奥娜的家庭生活和职业经历构成了小说两条清晰的叙事线索,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通过对这两条线索的梳理和分析,论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剖析小说人物在面对生存困境时所做的选择,以揭示伊恩•麦克尤恩对现代人荒原般生存困境的反思,及对个体走出困境,实现自我价值,找到精神归属的美好期许。}, language = {zh} } @misc{Tang, author = {Tang, Ting}, title = {Modern People's Living Predicaments: A Neo-psychoanalytical Study on >The Children Act<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新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儿童法案》研究],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China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坛久负盛名的小说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儿童法案》作为麦克尤恩的第十四部小说,讲述了囿于婚姻、职业、精神困境中的主人公们的斗争与抉择,探讨了性欲与爱的关系,法律与宗教的冲突,儿童福祉的保护与法官的职责,自由的两面性等多重问题。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以弗罗姆的新精神分析作为理论框架,透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露现代人荒原般的生存困境,现代人在真爱缺失,个体方向感缺失以及消极自由危机中的反思与觉悟,以及作家对爱情本真的呼唤,对个体走出困境,找寻归宿,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性建议和美好期许。本论文共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对作家及其作品、已有的研究成果、所运用的文学理论、论文的意义及主题的介绍,确定了整篇论文的理论框架与结构。第二章到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论文第二章深入分析性欲与爱的关系,现代人病态畸形的婚恋观,阐述麦克尤恩对当代社会普遍真爱危机背后深层原因的思考。论文第三章通过女主人公菲奥娜曾经审判过的三个案例,分析时代背景下法律与宗教,世俗与信仰的严峻冲突,以及个体如何在困境中迷失方向,逐步沦为理性的工具。论文第四章剖析小说关键人物亚当的精神探索及毁灭之旅,探讨自由的两面性及消极自由的典型逃避机制。第五章是整篇论文的结语。在对论文主体部分的分析概括上得出结论:《儿童法案》是伊恩•麦克尤恩书写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又一成功实践;通过聚焦女性大法官这个独特的职业身份,麦克尤恩深入剖析时代病症的根源并指明走出困境的方向。《儿童法案》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反思与反观具有当下性与现实意义,该作品生动鲜明地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language = {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