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Tang, author = {Tang, Ting}, title = {>Escape from Escap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ldren's 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 [>逃无可逃<:从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儿童法案]》[application of Fromm's thories to art]}, series =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 No. 17 (2017), pp. 150-151.}, journal =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 No. 17 (2017), pp. 150-151.}, abstract = {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以及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从家庭困境,职业困境和精神困境三个角度来解读伊恩•麦克尤恩2014年的作品《儿童法案》。主人公菲奥娜的家庭生活和职业经历构成了小说两条清晰的叙事线索,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通过对这两条线索的梳理和分析,论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剖析小说人物在面对生存困境时所做的选择,以揭示伊恩•麦克尤恩对现代人荒原般生存困境的反思,及对个体走出困境,实现自我价值,找到精神归属的美好期许。}, language = {zh} } @article{DaiXiaofeng, author = {Dai, Xiaofeng and Xiaofeng, Wenjun}, title = {>Human Being Man< - An Analysis of Stevens' Tragic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人之为人<——人本主义视角下史蒂文斯悲剧人生的探析]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牡丹江大学学报], No. 8 (2017), pp. 67-69.}, journal =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牡丹江大学学报], No. 8 (2017), pp. 67-69.}, abstract = {《长日留痕》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最负盛名的杰作。本文运用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理论从社会性格和人的异化两个角度分析小说的男主人公史蒂文斯的悲剧原因,以期对困于生存的现代人提供一些启示。}, language = {zh} } @article{Qian, author = {Qian, Qiuyue}, title = {>Love< and Politics - From Western Marxism to Post-Marxist. Variations on >Love< [>爱<与政治——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爱<的变奏]}, series = {Academic Exchange [学术交流], No. 2 (2017), pp. 65-69.}, journal = {Academic Exchange [学术交流], No. 2 (2017), pp. 65-69.}, abstract = {与日常情感和宗教视野中对>爱<的阐述截然不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后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家,往往把>爱<置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使其具有解放和革命的意蕴。但是,不能不看到,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赖希、马尔库塞、弗洛姆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吉登斯、巴迪欧,他们在处理>爱<与政治的关系的时候,关注的视角、处理的方式和态度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有必要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分别阐述,然后对其中的>爱<的变奏进行总体梳理和评析,这有利于全面把握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彰显其思想中延绵不绝的宝贵的激进维度。}, language = {zh} } @article{Miao, author = {Miao, Chunrong et al.}, title = {>Moral< Marxism or >Unethical< Marxism [>道德的<马克思主义还是>非道德的<马克思主义]}, series = {Northern Literature [北方文学], No. 17 ( 2017), pp. 158-159.}, journal = {Northern Literature [北方文学], No. 17 ( 2017), pp. 158-159.}, abstract =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以来流行于英美地区的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其继在马克思主义与伦理的关系持以弗洛姆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者<与以阿尔都塞以为代表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持另外一种新的观点的学派。这一学派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之间关系的研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大规模争论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反道德论两种对立的观点。}, language = {zh} } @article{Niu, author = {Niu, Li}, title = {>My Brilliant Career<: Analysis of Sybylla's Misunderstanding toward Love [《我的光辉生涯》:西比拉的爱情误区]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No. 3 (2017), pp. 89-92, 128.}, journal =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No. 3 (2017), pp. 89-92, 128.}, abstract = {弗洛姆认为只有完善人格,激发出内心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爱情。根据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分析《我的光辉生涯》中西比拉的爱情误区:西比拉受父母婚姻状况的影响,产生了神经机能症病态爱情观。这种病症在自卑情结的强化下,使得西比拉不能收获爱情,失去走向幸福人生的机会。本文从弗洛姆的爱情理论角度出发,解读西比拉爱情失败的原因。}, language = {zh} } @misc{Zhang, author = {Zhang, Tengwen}, title =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in the Vision of Frankfurt School [法兰克福学派视域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aster thesis, Foreign Marxist Research,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China 2017.}, abstract =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政治观点,主要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对大众文化理论的批判中。法兰克福学派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派系,他们打破实证主义,以反实证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现状。法兰克福学派不仅继承了青年黑格尔学派的相关理论,而且受到叔本华和尼采非理性思想影响,还吸收了新康德主义和韦伯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中,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对法兰克福学派影响最为深刻,他们以此为根基,创立了一套特色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并由此进入到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中,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的眼中,批判是理论特色的标志,批判理论高于哲学,且与哲学思想形成对立。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批判否定一切现存的事物,同时,对一切事物真理追求复归到事物自身之中。20世纪的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视角开始转变,那时西方工人的运动处于低潮时期,法西斯的集权主义者在欧洲迅速崛起,在此种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的研究重心不在是无产阶级所具有的强大的革命信念,而转向了对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研究,由此进入对《手稿》工人阶级的同情和关注的视域中。他们试图唤起人们理性觉醒,来打破实证主义的思维模式。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从启蒙运动至今,人类的理性虽然获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与此同时,人类的理性坠入了实证主义思维模式中,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中,人类理性的思考和反思,沦为了奴隶,成为了工具,这种理性不在是服务于民,而是成为人类谋取利益的手段,理性的背后是一种钱权交易、是一场话剧表演、是一种景观社会。理性失去了为人类自由而奋斗的意义,不在是忠诚服务者,却成为人类的统治者。对此,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在研究工业社会的高级文化、通俗文化等问题时,他们都围绕着对理性问题的研究。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化的批判,进而对整个意识形态的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中,我们可以来理解《手稿》对国民经济学家批判,马克思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所遵循的经济理性原则,是否科学,是否现实,是否符合工人的利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对这种所谓的经济理性原则,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背后,所掩饰的个人经济利益、个人的权利以及人与人等级划分等问题。法兰克福学派以敏锐的视角发掘到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原则背后,人类对理性意义错误的理解。由此,对理性问题的研究成为法克福学派理论家们新的研究路径。为了对理性问题的研究,马尔库塞和弗洛姆对《手稿》的异化理论进行分析,探究人类理性到底是什么?人类如何才能保持理性?他们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吸收了《手稿》的异化理论,且不局限于《手稿》涉及到的劳动产品异化等问题的研究范围,而是把异化问题的视域拓展到工业文化以及其它人类现实生活领域中,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存在许多异化问题。马尔库塞对《手稿》异化劳动问题的研究,把劳动问题复归到现实,指出了人的劳动属性不属于自身的原因,失去的到底是什么?他们认为,劳动与人本质分离,根源是个性自由的丧失。此外,他们把马克思对人与劳动的关系研究,看成是理性自反性的折射,理性具有的自反性,可以对现实活动产生新的认识。马尔库塞、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他们一样,也站在这样理性的视角,他们的理性基础都是重视人类的价值,强调个性自由和思维的能动性以及关心人的生命以和生存状况,由此他们共同走进了人道主义视域。马尔库塞和弗洛姆试图在人道主义视角中,唤起人们对人本质问题新认识,通过人道主义唤醒人们的良知,构建伦理道德价值观,来约束人们的活动。他们关注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人道主义批判。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对人个性自由的发展,进行考察、分析。通过现实生活中个性自由程度的考察,来判断当下人的理性是否真合理,是否真自由,是否真得到解放。施密特继承了马尔库塞和弗洛姆提出的新课题,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把人对现实生活问题的理解,归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施密特继承了《手稿》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践活动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桥梁。但是,施密特并没有过于关注人的实践活动,认为对现实的关注不能只是实践活动,最重的是《手稿》中的感性思想,施密特把《手稿》中的感性思想与现实活动结合起来,认为感性的现实活动才是探求人类寻求真理的标准,施密特把情感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关注人的情感、感受。由此看出施密特也陷入的马尔库塞的人道主义视角中,他们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因此,施密特感性现实活动,最终也走进了人道主义视域。在法兰克福学派对感性问题的研究中,维尔默把感性、情感的研究纳入到对美学思想的研究。通过人对事物美的认识,来分析个人情感等问题。他追求情感产生的根源,挖掘美学思想中蕴含的感性思想。维尔默的美学思想与《手稿》美学思想不同,《手稿》指出>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认为人的美学思想来源于人的劳动过程,人在劳动中通过五官感受,产生了对美的认识,马克思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对美学思想认识的差异性,每个人对美的认识都是不同的。维尔默强调美学思想的大众化认同,认为人对美学思想统一认识是人与人之间思想发生碰撞后,产生对审美的统一。由此建构起统一的审美标准。可见维尔默美学思想是一个否定之否、不断批判再批判的过程。维尔默追求理性的方式其实是一种批判再批判的方式,他试图把美学思想蕴含的感性思想与理性统一起来,希望在感性中寻求人类的自由。虽然他把美学思想规范成标注化、实证化、统一化认识,企图打破了理性研究中存在的实证主义的缺陷,但是,却陷入感性抽象的视域。}, language = {zh} } @article{Caruso, author = {Caruso, Sergio}, title = {>Tutti si deve morire<. La filosofia ingenua come sintomo nella depressione schizoide}, series = {M. Bacciagaluppi and G. Signorini (Eds.), Morte e amore per la vita in psicoanalisi. In memoria di Romano Biancoli. Atti convegno Ravenna, 5-6 giugno, 2010. Nuovi orizzonti di inconscio e societ{\`a}. Studi scientifici 1, ed. by L. La Stella, Roma (NeP edizioni Srls) 2017, pp. 119-144.}, journal = {M. Bacciagaluppi and G. Signorini (Eds.), Morte e amore per la vita in psicoanalisi. In memoria di Romano Biancoli. Atti convegno Ravenna, 5-6 giugno, 2010. Nuovi orizzonti di inconscio e societ{\`a}. Studi scientifici 1, ed. by L. La Stella, Roma (NeP edizioni Srls) 2017, pp. 119-144.}, language = {it} } @article{Li, author = {Li, Houyi}, title = {A Brief Comment on Freudian Marxism in Western Marxism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 series = {Journal of Marxism Studies [马克思主义学刊], No. 1 (2017), pp. 107-114.}, journal = {Journal of Marxism Studies [马克思主义学刊], No. 1 (2017), pp. 107-114.}, abstract =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相结合的理论尝试,质疑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心理维度<的缺失和对苏联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决定论<的批判。赖希、弗洛姆、马尔库塞是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为此提出了如>社会性格<>性自由<>爱欲解放<等不同的思想,以此解释资本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各种社会顽疾,但是他们的努力又不免陷入一种心理主义特有的虚无之中,仍旧无法揭示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心理的应有地位和价值。}, language = {zh} } @misc{Yin, author = {Yin, Minli}, titl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uthering Heights< and >R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omm's Alienation Theory 弗洛姆异化理论视角下《呼啸山庄》和《米》之对比研究, Master thesis, World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China 2017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因各种原因违背内心真实需求,使自我长期处于异化和分裂中。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十八世纪末期的社会风俗,展示了彼时人们的生存和心理状况。《米》是中国当代作家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线是主人公五龙到城里求生存的曲折经历,以及他与米店姐妹间的感情纠葛。小说揭露了城市繁荣背后人性的复杂和丑恶。《呼啸山庄》和《米》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却都展现了人的异化这个主题。最重要的是,当面临异化、面临困境时,他们身上的人性之光又都最终为他们赢得了自我救赎机会。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结合埃里希•弗洛姆的人道主义异化理论,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究《呼啸山庄》和《米》中人们在异化的社会环境中的应对行为和心态,以期对现代人如何避免异化并保持以>爱<为核心的健康人性有所启发。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包括作家作品简介、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和目的。第一章梳理了弗洛姆异化理论的渊源和他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第二章介绍了《呼啸山庄》和《米》两部小说中主人公面对的异化社会环境。第三章解读了小说中主人公畸形欲望,主要体现为物欲的异化和权欲的异化。第四章解析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异化,具体分析了两部小说中男女间情爱的异化和亲情伦理关系的异化。第五章聚焦小说中自我人格的异化。两个文本中男主人公都在现实与幻境之间来回游移,他们的身份一直处于异化分裂中。第六章探讨了消解异化的力量。超越和摒弃异化需要爱的救赎及完善的人格和重生存而非占有的健全社会。希斯克利夫和五龙都经过由人变魔、由魔归人的历程,他们最后回归人性,是因为他们有发自肺腑的爱和未泯灭的善良。论文结尾部分指出,异化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社会中的人会受到自我和外在环境的双重压力,只有爱的力量、健全的社会能让人们避免异化,保持健康的心理。}, language = {zh} } @misc{Duan, author = {Duan, Jingjing}, titl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romm's and Baudrillard's Alienation Theory [弗洛姆与鲍德里亚异化理论的比较研究], Master thesis, Marxist Philosoph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China 2017.}, abstract = {异化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得到提高,但在精神方面陷入了异化的困境。现代社会错综复杂,异化现象被隐藏的很深使人们难以辨别。社会的新变化带来的是更深层的异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并且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同样会遭到西方国家的这种情况,所以,为了我国能够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少走发达国家的弯路,对异化进行全面、深层的探讨还是很有必要的。近现代异化领域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弗洛姆和鲍德里亚的异化理论,对两者异化理论的比较可以为研究异化提供新的视角,丰富并发展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拓宽人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文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先叙述了异化在西方历史上的演变,让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异化的发展,为文章主题部分奠定基础。此外,还分别对形成弗洛姆和鲍德里亚的异化理论的背景作了概述,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两人的异化思想。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述了两者异化理论的共同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两者异化理论的共同来源,导致异化的物质前提是相同的,异化给人带来的伤害也是一样的。第三部分先分析了两者异化理论的差异,并对其差异作了原因分析,两者异化理论的差异分别从剖析异化的视角、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在各领域的表现方式这三方面进行分析的,并且也剖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第四部分主要是评析了弗洛姆与鲍德里亚异化理论的比较研究所带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Xinyuan}, titl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ssential Thoughts between Marx and Fromm [马克思与弗洛姆人的本质思想比较研究], Master thesis, Foreign Marxism Research,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China 2017.}, abstract =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马克思和弗洛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讨,得出了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存在明显差异的结论。理解这些联系和差异,有助于我们更为具体的理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更好的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共同体<等几个命题中。其中,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以及在这些联系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共同体则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存在形式。但在马克思看来,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人们不仅不会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他们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看作他们的生命须臾不可离开的本质,而是把自己理解孤立的个人,把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看作时刻需要逃离的外在束缚。面对人的本质的这种普遍异化,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根本转变,才能最终扬弃。而这一切都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才有可能得到实现。作为一名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的人学思想受到了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犹太教和佛教等各种思想的影响。在他看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必须从他们生来就具有的同样的潜能这一角度着手,而劳动则是实现这些潜能的具体途径。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们在实现其潜能的过程中,无法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丰富的道德与爱,从而会在心理上产生出深刻的孤独感。人与人之间的这些联系的疏离就人的本质的异化。要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必须在超越以私有财产的占有为目的的公有制社会中,重建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尤其是其劳动观点,对弗洛姆的人学思想有着明显的影响。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得以产生的基础,弗洛姆则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得以实现途径;马克思认为异化就是劳动异化,弗洛姆则把异化理解人的一种心理体验;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弗洛姆则把异化的扬弃寄希望于心理治疗的途径。}, language = {zh} } @article{Lai, author = {Lai, Chen}, title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heme of Solitude 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nd >Big Breasts \& Wide Hips< [《百年孤独》与《丰乳肥臀》孤独主题的对比研究]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Young Writers [青年文学家], No. 5 (2017), pp. 32-33.}, journal = {Young Writers [青年文学家], No. 5 (2017), pp. 32-33.}, abstract = {本文旨在通过对《百年孤独》与《丰乳肥臀》中的孤独主题进行对比研究。运用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通过两个文本中的两大家族难逃的孤独命运和两个民族的孤独写照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对比,从而来揭示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发读者思考现代人精神孤独的根本原因,去寻找摆脱孤独的有效的健康的方式。}, language = {zh} } @article{Zhang, author = {Zhang, Yanping}, title = {A Little New Understanding of >Love at First Sight< [对>一见钟情<的一点儿新认识]}, series = {Popular Psychology [大众心理学], No. 11 (2017), p. 41.}, journal = {Popular Psychology [大众心理学], No. 11 (2017), p. 41.}, abstract = {心理学认为,一见钟情现象的出现大多是因为女孩子在他人身上找爸爸的影子,男孩子在她人身上找妈妈的原型。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这样写道:造成神经机能病态爱情的基本条件是>相爱的<一方或双方都牢牢地抓住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这些人从来没有超越儿}, language = {zh} } @article{Hu, author = {Hu, Hong}, title = {A New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Fromm's Thought of >Love< [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新视角—基于弗洛姆>爱<的思想]}, series = {Journal of Tongling University [铜陵学院学报], No. 5 (2017), pp. 65-67, 72.}, journal = {Journal of Tongling University [铜陵学院学报], No. 5 (2017), pp. 65-67, 72.}, abstract = {>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期待大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责任担当,弗洛姆>爱<的思想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新的视角。>爱<的情感与社会责任感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剖析部分大学生对>爱<的认知不足有助于把握其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要从大学生对爱的认知入手,从社会倡导的责任主客体、社会要求的责任路径、社会需求的责任意志、社会满意的责任行动四方面去引导大学生寻爱、入爱、执爱和追爱,以增强其责任认识和责任情感。}, language = {zh} } @article{Dai, author = {Dai, Runping}, title = {A New Plea for Freedom in Bob Dylan's Anti-war Ballads [鲍勃·迪伦抗战民谣中的自由新诉求]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Modern Chinese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No. 8 (2017), pp. 51-53.}, journal = {Modern Chinese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No. 8 (2017), pp. 51-53.}, abstract = {美国著名诗人鲍勃·迪伦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其民谣诗歌在美国文化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迪伦的歌谣突破了美式传统民谣的风格,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充分反映了民谣歌曲的>真实性<并描绘了当时美国民众的精神面貌及心理需求。文章以迪伦1963-1964年创作的抗战民谣为题材,借助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的自由理论分析迪伦抗战民谣中所体现的自由,从而进一步探索在健全的社会体制之下现代人对自由的逃避以及对积极自由的新诉求。}, language = {zh} } @article{Li, author = {Li, Qinglei et al.}, title = {A New Version on the Root of Ecotourism [生态旅游产生根源新说]}, series =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2 (2017), pp. 77-81.}, journal =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2 (2017), pp. 77-81.}, abstract = {生态旅游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生态旅游理论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旅游产生的根源和兴起的原因,学界基本观点主要有环境危机背景说、大众旅游挑战说、旅游市场>绿化<说、综合说。根据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应更多地从生态旅游的主体上去寻找生态旅游产生的根源。在引介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生态旅游根植于人的<回归<需要和现代人的社会处境,环境危机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对丰富生态旅游理论、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language = {zh} } @article{Caoetal, author = {Cao, Mengqi and et al.,}, title = {A Prob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Elderly in Chinese Commun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eer Support Model [杭州社区环境下老年人心理需求探究及朋辈支持模型的建立]}, series = {The 20th National Psychological Conference - Psychology and National Mental Health 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 November 3. 2017, Chongqing, China, in 中国心理学会 (Ed.):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 [Chinese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d.) (2017): The 20th National Psychology Academic Conference - A Summary of Psychology and National Mental Health], pp. 176-177.}, journal = {The 20th National Psychological Conference - Psychology and National Mental Health 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 November 3. 2017, Chongqing, China, in 中国心理学会 (Ed.):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 [Chinese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d.) (2017): The 20th National Psychology Academic Conference - A Summary of Psychology and National Mental Health], pp. 176-177.}, abstract =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基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策略问题。而随着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在考虑如何提高养老服务问题时,尤其需要重视心理服务的提升。准确了解老年人心理需求,是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的基础。但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研究仍然罕见。本研究采用基于弗洛姆心理需求理论的心理需求问卷(Lowman/Bredehoeft,1996)对我国杭州市某社区214名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了心理需求调查,并分析基本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心理需求的影响。统计结果证明对于老年人来说,关联需求、超越需求、寻根需求、认同需求和定向需求均处于比较重要的水平,验证了弗洛姆心理需求理论在老年人心理需求问题上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居住方式等人口统计学因素的不同水平对心理需求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说明不需要针对不同人口统计学水平的老人提供差异化的心理服务。另外,模型与认知行为疗法的行为激活分支的理论相匹配,可从人际关系、教育/职业、娱乐/兴趣、身/心/灵、个人职责五个领域提升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基于心理需求的结果,我们提出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从五个心理需求维度出发,结合行为激活疗法理论及技术,建立适合居家养老老人的朋辈支持模型。},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Zhen}, title = {A Research on Fromm's Theory of Alienation [弗洛姆异化理论研究], Master thesis,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2017.}, abstract = {当今世界正处于生产力快速发展时期,物质财富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然而,在物质丰裕的背后,人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却陷入了危机之中。弗洛姆的异化理论综合了马克思的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辟了独特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当代人在心理上所面临的问题。他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并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理论的部分学说,将异化理论纳入到心理层面去研究,旨在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与扭曲,并提出一系列扬弃异化的途径,试图将人从资本主义全面异化中解放出来。这对于研究当代人身上出现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弗洛姆一生经历了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资本主义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他见证了战争沉重打击了人们的心灵,及物质丰裕下人性的迷失,这两个方面都使得弗洛姆更加关心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问题。弗洛姆肯定了马克思所认为的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异化的观点,而且他更认为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无孔不入,社会是异化了的社会,人也是异化了的人。人失去了其应有的自由、本质和尊严,人的精神是不健康的,社会也是病态的社会。与马克思相比,弗洛姆更侧重于对人的异化的心理层面的研究。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研究异化的根源,探索异化扬弃的途径。弗洛姆以人性论为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健康问题。弗洛姆认为,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生理需要,还包括心理需要。心理需要的满足,才是使人感到幸福的关键所在。针对资本主义下人的异化问题,弗洛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异化的途径,倡导建立健全的社会。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对研究现.代人的现实处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language = {zh} } @article{Chen, author = {Chen, Buqing}, title = {A Review of Fromm's Theory of Social Unconsciousness -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述评--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精神分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series = {Theory Research [学理论], No. 5 (2017), pp. 62-63, 75.}, journal = {Theory Research [学理论], No. 5 (2017), pp. 62-63, 75.}, abstract = {弗洛姆在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吸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构建了社会无意识理论,以心理因素与经济、政治因素相结合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分析了社会无意识的产生机制,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中极具代表性。},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Yuying}, title = {A Study of Alienation in David Mamet's Plays 大卫·马梅特戏剧作品中的异化现象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China 2017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美国著名剧作家大卫·马梅特①(David Mame, 1947-)曾多次获得美国和英国戏剧界大奖, 包括美国普利策奖、奥比奖、英国西城剧院奖等众多荣誉, 是当代美国最高产也是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马梅特戏剧作品的人物设置、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关怀博得众多学者的好评。他自早期戏剧作品如《湖舟》、《鸭子变奏曲》、《芝加哥的性堕落》等面世后就开始受到学界关注, 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中国的马梅特研究虽起步较晚, 但由于马梅特的戏剧成就和国内学者的热情, 现已经逐渐成为美国戏剧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对马梅特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伦理学研究、女性主义批评、权利话语分析、文体学研究等, 但基本都是以单篇论文呈现, 未能展现马梅特戏剧的整体面貌。此外, 囿于研究视角比较集中, 国内的马梅特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本论文对国内外马梅特研究现状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后, 尝试以西方心理分析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分析马梅特的《美国野牛》、《拜金一族》等剧作, 揭示剧中人物矛盾纠葛产生的深层原因。论文绪论部由四节构成。该部分包含对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异化理论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的介绍和梳理。由于马梅特的作品较多, 可以切入研究的视角也纷繁复杂, 必须对其作品及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合理分类, 才能发现已有成果的局限并为自己的研究找到契合点。其次, 绪论部分也对异化理论进行了梳理。多位哲人和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运用过异化概念, 但定义各不相同, 因此需要对论文中使用的异化理论予以界定。最后, 论文归纳了撰写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及后期研究的方向。除绪论外, 论文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 分别研究商业活动、日常关系及情感活动中的异化现象。商品经济大潮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冲击最强烈, 影响也最明显;商业活动又是商品经济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活动, 因此论文主体部分首先讨论了商业活动中异化现象的表现及其影响。论文第一章题目是>《拜金一族》与《燃水引擎》中商业活动异化研究<。本章分别以马梅特的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拜金一族》及另外一部涉及商业犯罪的作品《燃水引擎》为研究目标, 分析两部作品中的物欲崇拜异化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拜金一族》围绕推销员、主管威廉姆森的表现及公司老板的角色展开研究。论文通过分析上述角色的言行, 发现推销员的卑劣行径源于异化, 而推销员的异化则根源于公司的竞争制度和管理方式。《燃水引擎》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商人劳伦斯·奥伯曼的言行, 通过将其言语与实际行为进行对比, 揭示这位道貌岸然的商人在物欲崇拜的驱使下如何与他人沆瀣一气追逐偏颇目标的。论文揭示了两部戏剧中商业活动缘何偏离正常轨道及商业活动中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认为两部戏剧都涉及因商业活动导致的犯罪问题, 其诱因表面上要归结为伦理缺失、道德失衡, 然而背后的原因却是人的异化观念导致了物欲崇拜现象。本章第四节从语言技巧出发探讨马梅特如何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商业活动领域的异化现象。人际关系是链接人与人关系的重要纽带, 它决定着人际互动的展开方式并会从根本上影响社会的运转, 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梅特在戏剧作品也非常关注异化对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 因此论文在第二章研究了日常交往中的异化现象。本章研究异化如何影响日常交往, 研究对象是马梅特的戏剧作品《美国野牛》与《奥利安娜》。正常社会氛围中诸如相互照顾、帮助、关心都是较为常见的人际互动方式, 而>异化<会瓦解上述良性互动方式并导致社会中冷漠、仇恨等消极因素不断滋生蔓延。《美国野牛》中蒂奇说服店主更换合作伙伴、策划大部分作案细节、持续不断地中伤他人, 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 因此他的言行是研究的重点。论文运用社会表演学理论透视蒂奇言语与行为的矛盾之处, 揭示他行为表现出的深刻的异化特征。《奥利安娜》中卡罗尔经历了由>请求者<到>霸凌者<的转变, 她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执意提出控告并意图毁掉教授拥有的一切。论文分析了卡罗尔在>弱势<及>强势<身份时迥然不同的表演, 发掘其言行中异化特征。论文通过对两部戏剧的研究, 剖析了异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揭示了人际关系异化形成的根源。本章的第四节从两部戏剧的情境入手, 以具体文本为出发点, 分析了马梅特如何巧妙地选择情境表现异化对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爱情是人类情感的升华, 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巧合的是, 马梅特也有多部作品与爱情异化相关。因此, 论文主体的第三章研究感情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本章对《树林》与《波士顿婚姻》展开分析, 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行透视异化对情感生活的巨大影响。《树林》在上演后引起多家媒体的追捧和评论, 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戏剧语言、情节等方面;《波士顿婚姻》引发的关注多集中在同性婚姻、爱情忠诚等方面。但在作者看来, 这两部戏剧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塑造的异化性格在爱情中的具体体现。《树林》中尼克对情人如丝的兴趣漠不关心, 他在爱情中只会索取, 却逃避应该承担的义务并仅仅追求即时的性欲。论文以表演学理论展现了>爱无能<在戏剧中如何体现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波士顿婚姻》中安娜以帮助同性恋人克莱尔的名义同已婚男性开始了新恋情。论文通过表演学理论分析其言行, 阐明她这一做法的真正动机是满足虚荣心。此外, 论文还就安娜身上所体现的金钱崇拜、不受挫原则等几个特征进行分析, 指出安娜的行为是不切实际的。论文认为, 异化改变了人的爱情观并损害了感情生活的基础。本章的最后一节阐述马梅特在戏剧中如何利用>陌生化<效果强化异化对爱情生活的负面影响。论文结论部分总结了主体部分的研究内容, 认为商业活动、日常关系及情感生活中的异化现象在马梅特的戏剧中普遍存在, 体现了马梅特对社会运行中异化、疏离现象的焦虑。论文借助相关戏剧理论分析了六部戏剧中形态各异的异化现象, 指出了异化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具体方式, 揭示了异化产生的根源以及马梅特是如何通过多种艺术手法表现异化现象的。由于异化会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阻碍社会良性发展和社会个体间的良性互动, 因而社会所有成员都需要对此予以关注和重视。异化理论不仅可以解读出戏剧人物怪诞言行的深层原因, 而且可以追根溯源挖掘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从异化视角解读马梅特的戏剧作品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也为如何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提供了比较有益的思考.}, language = {zh} } @misc{Zhao, author = {Zhao, Xinghua}, title = {A Study of Alienation in Ian McEwan's >Saturday< [对伊恩•麦克尤恩《星期六》异化主题思想的探究]}, abstract = {麦克尤恩被普遍认为是当今英国文学领域最优秀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之一。作为一个多产的作家,《星期六》只是他的杰作之一。自2005年发表以来备受评论界的关注和研究,研究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他们大都研究小说中的主人公心理、伦理道德、社会政治危机及创伤主题,同时也有从叙事技巧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包括空间叙事、时间及自由叙事等。本论文作者发现异化也是《星期六》的一个重要主题,很值得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因此,本论文主要运用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来探究麦克尤恩《星期六》所表现的这一主题,希望本研究对该经典作品的解读提供一个新视角,拓展对该小说和作家的研究。本论文将借助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研究分析《星期六》这部小说,主要从社会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释。通过以上详细分析,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星期六》这部小说充分表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异化这一深刻主题。它体现了麦克尤恩对和谐社会、友好人际关系、健康人性的企盼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language = {zh} } @misc{Liu, author = {Liu, Yue}, title = {A Study of Alienation Theme in >The Man of the Crowd< [《人群中的人》异化主题分析],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China 2017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是美国文学界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同时,他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进入20世纪以来,爱伦•坡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引起了现代派的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各批评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他和他的作品。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不同于他被众人熟知的侦探小说、哥特小说、恐怖小说,是爱伦•坡最具现代意识的小说,也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艺术品。作品中透视出来的异化现象,值得深一步的探索与研究。本文拟借助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以及文学作品中异化观点的应用,对爱伦•坡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人群中的人》进行分析。对穿梭于伦敦大街小巷的形形色色的人群做了细致的描写,也通过他对城市人群孤独、虚无的内心世界的描绘,对叙述者与追逐对象踪动机的探寻,折射异化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严酷的影响,表现了人类在现代工业文明笼罩之下人性被扭曲和异化之后所衍生出的精神空虚、情感孤寂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要重视人类的生存状态,彰显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的深刻焦虑和人文关怀,为走出异化的迷途,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论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引言介绍国内外对爱伦•坡《人群中的人》这一作品的研究现状,从而体现本文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为论文主题部分,拟分为四章。第一章为介绍理论。在整个异化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中,主要集中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和弗洛姆的异化的心理分析上。此外,在这一部分论文还对文学中异化主题及与人群中的人这一作品进行了概括性分析。第二章分析人群中的人这一作品中的异化主体的体现,是论文的最主要部分。论文把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与具体作品进行结合分析。阐述作品中的老人与人群、人群与自然、社会以及老人自身的异化关系。第三章分析了《人群中的人》中异化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影响、作者爱伦坡的生平经历对主人公异化的影响、关爱的缺失、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失、以及自我认知不清。第四章根据之前的分析,提炼出异化的结果,这些危害性结果在作品及当代社会都有所显现。在异化无法消除的情况下,针对其产生原因及结果提出一些抑制异化危害的措施。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概括论文主要观点,点明主旨,并结合文章的分析,揭示出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随着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透彻的了解无论是文学作品或是显示社会中的异化,都有助于减轻其不良影响。希望本篇文章能够给致力于研究异化理论和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爱好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为现实社会中减轻异化危害,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从而走出异化的生活困境。}, language = {zh} } @misc{Si, author = {Si, Qiqi}, title = {A Study of Fromm's View of Freedom [弗洛司琪琪], Master thesis, History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2017.}, abstract = {弗洛姆在对前人思想的继承批判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立足人的主体性,从深不可测的精神世界和变化多端的行为入手,引出了对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现象的深刻思考,构筑起自己关于人的自由状况、表现及如何实现的一系列鲜明独特的观点。首先,文章力图从时代的重大事件和他的特殊经历来理解弗洛姆本人及自由观点,重大事件包括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军备竞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繁荣、法西斯和纳粹主义的肆虐等,特殊经历包含弗洛姆忧郁的童年生活、辗转逃离纳粹的迫害中受到疾病的纠缠、坎坷的爱情生活等,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弗洛姆自由观形成的历史阶段。同时,他的自由观也是在多种思想交流和文化观念的碰撞中形成火花,弗洛姆主要吸收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性格学说和本能理论为主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阶级分析工具和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他的影响最大,另外,他的自由观点还受到犹太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次,弗洛姆自由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划分为4个版块。研究他的自由观点当然不能仅仅局限在《逃避自由》这一著作中,受限于人们对自由逃避的心理状况和对自由追寻的社会全方位的变革途径。纵观弗洛姆一生的所有著作,可以发现与自由作抗争的活动与人本身的存在难以分割,自由更多地与人格或性格相关,存在着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种形式,及与此相对应的重存在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弗洛姆将矛盾聚焦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面对的自由困境,解析了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社会机制,最终满怀希望地构思出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变革和通过塑造健全人格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之路。最后,文章对弗洛姆的自由观点给出了一个综合的评价。他侧重从人的微观心理方面分析和关于人类主体的理想实现的自由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体现在弗洛姆的自由观点创新了心理概念在历史唯物领域的运用,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丰富了劳动异化理论,这对人的创造性发挥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但是弗洛姆的自由观也存在着理论局限性,它仍是一种人本主义伦理的自由观,过分关注了人的人格、信仰、情感等因素,在关于新社会的构想中充满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language = {zh} } @misc{Chen, author = {Chen, Sikai}, title = {A Study of Fromm's Thought of >Escape from Freedom< [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研究], Master thesis, Foreign Philosophy,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2017.}, abstract = {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其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他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逃避自由<思想。在关注到现代人生存境遇时,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不健全之处,以现代人的性格结构为出发点,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逃避自由<的现象做出了深刻分析,他借鉴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方法,挖掘出现代人逃避自由的真正心理根源。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的思想不仅能帮助寻求一种解决生存困境的途径,而且对积极自由之路的探寻和对理性信仰的构建以及对健全社会的设想都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在弗洛姆学术思想体系背景下,梳理了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其论证进路,企图从弗洛姆对理想人格、理性信仰和健全社会的阐述中,挖掘解决个人自由却孤独的生存困境的启示。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第二部分主要是勾勒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弗洛姆论证现代人为何逃避自由的线索;第三部分分析了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在揭示现代人生存困境、描绘理想性格、阐述理性信仰以及构建健全社会的启示,最后对这一思想理论的不足和存在的缺陷做一个简要的评析.}, language = {zh} } @article{Hao, author = {Hao, Fan}, title = {A Stud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Behaviour: Escape from Freedom - The Invisibility of the Self in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社会文化行为研究之逃避自由——在娱乐至死中隐没自我]}, series = {Journal of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No. 1 (2017), pp. 91-95, 117.}, journal = {Journal of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No. 1 (2017), pp. 91-95, 117.}, abstract = {埃里希•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中指出现代文化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在自由与民主化的现代社会里,个体化进程飞速发展。一心追求自由的人因为无法承担自由带来的孤立与无能为力之感选择了逃避自由。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的娱乐的方式成为了人们逃避自由的机制。人们最终以爱的艺术克服孤立与自由的矛盾,不再逃避,获得真正积极的自由。审视这些关于自由的问题,积极摆脱人类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的窘境,在《爱的艺术》中探寻解决矛盾的方法,将对现代人的自由发展和媒介环境的改善具有深刻的意义。}, language = {zh} } @article{HeLi, author = {He, Wenyu and Li, Rujun}, title = {A Study o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Loneliness [《百年孤独》的孤独心理探究]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No. 2 (2017), pp. 65-69.}, journal = {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No. 2 (2017), pp. 65-69.}, abstract = {>孤独<原是一个通俗名词,指一个人主观意义上的孤单、寂寞感,但却被弗洛姆作为其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学的对象,形成了相关理论,包括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等。以小说文本为基础,主要以弗洛姆社会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专注于表现孤独和其原因、指出打破孤独的出路,对小说文本的主题进行了探讨。作品中的>孤独<主要表现为心灵扭曲的人格障碍、施虐与受虐倾向、落后的社会无意识三个层面。造成孤独的根源则是爱的缺失,包括畸形的情感观念、社会压力下的心理异化和异常的生存需求状态,而走出孤独迷宫的出路则在于爱与团结。}, language = {zh} } @article{Wang, author = {Wang, Ying}, title = {A Study on Alienation in >Song of Solomon<《所罗门之歌》中异化现象的研究 [applic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Culture Journal 文化学刊, No. 1 (2017), pp. 75-77.}, journal = {Culture Journal 文化学刊, No. 1 (2017), pp. 75-77.}, abstract = {本文以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阐述《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娃所经历的痛苦和随之而来的异化以及为找回自我所做的努力,旨在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和莫里森对于人性的关怀。}, language = {zh} } @article{Zhang, author = {Zhang, Ling}, title = {A Study on Social Filter in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I Did Not Kill My Husband< 从社会过滤器看葛浩文的英译《我不是潘金莲》]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外国语文研究], No. 4 (2017), pp. 97-105.}, journal =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外国语文研究], No. 4 (2017), pp. 97-105.}, abstract = {本文尝试应用弗洛姆的社会过滤器理论,从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三方面对葛浩文英译《我不是潘金莲》文本中的过滤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葛浩文对原文的过滤方法具有多样性,但总体上以归化为主。}, language = {zh} } @article{Litao, author = {Litao, Sheng}, title = {A Study on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in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 A New Reflection Based on Fromm's >The Sane Society<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问题研究——基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的新思考}, series = {Theoretic Observation [理论观察], No. 3 (2017), pp. 37-41.}, journal = {Theoretic Observation [理论观察], No. 3 (2017), pp. 37-41.}, abstract = {在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工作压力也没有像19世纪那样深受资本主义的压榨与剥削。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带给人类技术的进步,是市场经济带给人们幸福安康,并且资本主义社会赋予人们自由和正义,资本主义的到来预示着>历史的终结<。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本文主要依据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一书中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与他人、工作、自身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化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以及按照弗洛姆认为的精神健康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爱,与他人联系的需要和创造性的满足等特征来深刻剖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境况。}, language = {zh} } @misc{Bi, author = {Bi, Xueqing}, title = {A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高校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研究], Education,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ang, China 2017.}, abstract =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下,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或者淡化的报道也屡见报端,同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事件<、>5•8中南大学杀人事件<等等,诸多事件表明,个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有的甚至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大学生身上,但其影响却很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播精神文明、传承先进文化的阵地,承担着创新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三大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本论文首先以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弗洛姆的责任心理学及蒂里希的责任伦理学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生成的相关理论依据,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相关概念作出准确界定和科学概括;通过对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的考察,找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沿革的规律性,分析阐述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为依据,通过实地调查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进行了解,深入分析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从立德树人、教学改革、实践养成、文化建设以及过程评价等方面提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language = {zh} } @article{HeWang, author = {He, Haiyan and Wang, Fengming}, title = {Abstraction Man and the Illusion of Liberation - Characteristics and Dilemma of Marxist Psychoanalysis Theory on Human Liberty and Liberation Theory ]抽象的人与解放幻象——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理论的特征与困境]}, series =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No. 3 (2017), pp. 41-51.}, journal =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No. 3 (2017), pp. 41-51.}, abstract = {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派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旨在批判、改造和重建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另辟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其中,最具影响的莫过于赖希的微观革命论和性革命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革命论和爱的说教以及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他们着力于从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出发去重塑人和社会,同时也并不否认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尽管如此,由于他们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心理特征,把心理层面的变革看作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根本内容,却无视经济政治条件和环境对一般(而非个别)心理问题的决定作用,从而颠倒了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最终陷入了乌托邦式的解放幻象。}, language = {zh} } @article{Sanders, author = {Sanders, Colin James}, title = {Alan Watts and the re-visioning of psychotherapy}, series = {Self \& Society, Vol. 45, No. 3-4 (2017), pp. 244-255. [Online ISSN 2374-5355] [doi.org/10.1080/03060497.2017.1356087]}, journal = {Self \& Society, Vol. 45, No. 3-4 (2017), pp. 244-255. [Online ISSN 2374-5355] [doi.org/10.1080/03060497.2017.1356087]}, abstract = {Alan Watts' seminal text >Psychotherapy East and WestThe Sane Society< [>健全的社会<视角下解析牢笼中的霍尔顿],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China 2017.}, abstract = {姆•大卫•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被誉为>当代风格独特的文学天才>;与此同时,该书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以二战后的美国为时代背景,当时美国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却是一片荒原,纸醉金迷的社会特征致使主人公霍尔顿对这虚伪的社会深恶痛疾。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艾里希•弗洛姆融合了马克思的人本学说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提出社会像人一样,有性格特征并且会生病。人有病态的性格存在,社会也有病态的、不健全的性格存在。在虚伪世界和精神荒原并存的社会中,不健全的社会性格不仅导致>垮掉的一代<成了美国50年代的代名词,也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牢笼,导致了霍尔顿精神世界的压抑、孤独和焦虑。为保持精神健全,霍尔顿必须挣脱这牢笼。本文基于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和关联需求理论,解析霍尔顿深陷于不健全社会性格的牢笼并踏上挣脱牢笼的三天情感关联旅程。全文共分五章:引言介绍了作者塞林格和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且综述了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概述艾里希•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性格<和>爱的关联<理论;第三章从盈利的社会、虚伪的世界和异化的人性三方面入手,详细探讨霍尔顿深陷于不健全社会性格的牢笼里;第四章从母爱、性爱和友爱三方面,着重探讨霍尔顿挣脱了不健全社会性格的牢笼;第五章得出结论,霍尔顿在虚伪腐化的世界里,通过与妹妹菲比建立爱的联系,感悟到他心中驻留已久的童真和快乐,最终冲破不健全社会性格的牢笼,不仅改变了自身孤独困苦的精神状态,也改变了看待世界的方式。并由小说世界推至现实社会,鼓励人们在当下社会中用友爱的方式去塑造健全的社会性格,用爱去关联这个社会。}, language = {zh} } @article{WeiBo, author = {Wei, Wei and Bo, Zhangli}, title =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Old People Left in the Countryside - A Case Study of S Village in Dajiaogou Town, Dehui City [农村留守老人宗教信仰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德惠市达家沟镇S村为例]}, series =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No. 2 (2017), pp. 76-81.}, journal =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No. 2 (2017), pp. 76-81.}, abstract = {以农村留守老人的宗教信仰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德惠市达家沟镇S村(以下简称S村)的若干名留守老人进行实地研究,在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的前提下,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及非结构访谈的方法对留守老人的信仰状况进行了走访调查,试析他们信仰宗教的因素;并参考默顿的功能理论提出了农村留守老人信仰现象存在的几个负功能问题;最后,依据弗洛姆爱的理论,从社会工作角度尝试解决其问题,目的在于链接各方资源共同关爱农村留守老人,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感。}, language = {zh} } @misc{Feng, author = {Feng, Zheng}, title = {An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Factors of the Pedagogy Theory of the Oppressed [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的形成因素分析], Master thesis, Comparative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China 2017.}, abstract = {保罗•雷古勒斯•内维斯•弗莱雷(Paulo Regulus Neves Freire),简称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批判教育和大众教育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后人对他的赞誉不胜枚举,如>20世纪的卢梭<、>当代的约翰•杜威<、>日内瓦的救世主<等等。笔者在7年的教育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对保罗•弗莱雷的探究兴趣始终不减。进入比较教育学的领域后,笔者对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话语权地位的缺失深以为然。研究保罗•弗莱雷—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世界享有崇高声誉使笔者对该现状的一种反向反思。根据《被压迫者教育学》以及保罗•弗莱雷的一些其他著作,人们将他的理论称为解放教育学或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通过各种渠道,笔者发现对保罗•弗莱雷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该理论内容的解读,但对该理论形成背景的详细论述相对较少。研究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的形成因素可以帮助笔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地位低的疑问。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及加工,笔者将众多因素归为三大类——家庭因素、社会及时代背景因素、理论源泉。第一章,分析保罗•弗莱雷成长的家庭背景,并要特别指出他的父亲给他带来的影响。该部分透过细节如保罗•弗莱雷父亲对他幼年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对他选择宗教时的态度的反应,说明父亲的做法对他日后>对话<和>扫盲教育<概念的提出的影响。同时,出于剔除母亲因素和避免自上而下的惯性思路,笔者将保罗•弗莱雷和卢梭(Rousseau)作了简要的对比,通过对比进一步说明幼年时期父亲教育对保罗•弗莱雷的影响。第二章,分析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形成的社会及时代背景。该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该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巴西国内的社会背景和拉美地区的时代背景。对巴西国内社会背景的研究重点放在教育领域,通过分析严峻的教育背景引出保罗•弗莱雷的扫盲教育或成人教育,继而说明扫盲给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带来了什么。拉美地区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古巴革命的影响、民众主义的传播和美国进步联盟计划对拉美地区的改变,两大时代背景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形成的重要因素,文化行动理论直接作用于该时代背景。第三章,分析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的理论来源,即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借鉴了哪些理论的精华。由于该理论涉及到的人物众多,出于创新性及水平的考虑,笔者将目光聚焦于以下三位:心理学家弗洛姆、社会学家马尔库塞以及哲学家黑格尔。本论文在研究>形成因素<时没有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思路,而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排列。三部分分别对应保罗•弗莱雷成长的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 language = {zh} } @article{Xie, author = {Xie, Wei}, title = {An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scape Mechanism in Fromm's >Escape from Freedom< [关于弗洛姆逃避自由中逃避机制的表现和摆脱途径的分析]}, series =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农村经济与科技], No. 12 (2017), pp. 204-205.}, journal =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农村经济与科技], No. 12 (2017), pp. 204-205.}, abstract = {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的逃避机制为核心,分析了逃避机制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积极追寻自由,另一种是逃避畏缩,甚至最终放弃自由。弗洛姆从自然和历史维度层面深入分析了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和表现形式,并指出摆脱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途径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往积极自由。}, language = {zh} } @misc{Liu, author = {Liu, Dou}, title = {An Anatomy of Human Dilemma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from Fromm's Humanistic Theory [基于弗洛姆人本主义理论剖析《月亮和六便士》中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China 2017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威廉•萨姆赛特•毛姆(1874-1965)是一个跨世纪的英国作家,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刻画与批评,又吸收了20世纪现代主义关注个体心灵的特点。他总是擅长通过平实易懂的语言来讲述一个个精致复杂的故事,冷静犀利地批判人性。《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代表作之一,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小说一经出版便得到广泛关注。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人到中年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抛弃家庭和财富,去追逐自己的绘画梦想的故事。跟小说中的其他人相比,斯特里克兰德显得古怪而难以理解。小说中对包括主人公在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刻画入木三分,充分展现了毛姆对人性的洞悉及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担忧。本文试图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从与毛姆同一时期的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的人本主义学说角度对《月亮和六便士》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分析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现代人在社会中被金钱和地位蒙蔽了双眼,迷失了本心。接着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分析找出形成现代人非生产性性格并陷入生存困境的原因,通过这些分析,本文试图找出解决精神危机的办法,帮助现代人建立具有创造性的爱的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 language = {zh} } @article{ZhangYu, author = {Zhang, Ping and Yu, Xiaoyan}, title =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Caused by >No Self-love< - A Case Study of College Counselors [由>不自爱<引发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和干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 series =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No. 4 (2017), pp. 121-122.}, journal =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No. 4 (2017), pp. 121-122.}, abstract = {失恋是大学生猝不及防的伤痛,需要引起辅导员的重视和有效帮助。文章对一则因失恋引发的>不自爱<女生心理危机案例进行分析和干预,特别详细描述以弗洛姆的>自爱<理论为指导的辅导员层面的干预策略,以期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有所启示。}, language = {zh} } @article{Chen, author = {Chen, Yang}, title = {Analysis of Lo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伦理学视角下分析爱],}, series = {Masterpieces Review [名作欣赏], No. 8 (2017), pp. 97-98.}, journal = {Masterpieces Review [名作欣赏], No. 8 (2017), pp. 97-98.}, abstract = {什么是真正的爱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文学作品分析什么是真正的爱,爱与喜欢,爱的本质,什么样的例子不算是爱。从这三点出发,最后得出结论爱是付出、是给予,而我们在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以后要学着去爱。}, language = {zh} } @article{Zhang, author = {Zhang, Lan}, title = {Analysis of the Alienation Phenomenon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Father's Responsibility in >The Rocking Horse Winner< [浅析《木马赌徒》中父亲责任缺失的异化现象]}, series =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怀化学院学报], No. 6 (2017), pp. 95-97.}, journal =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怀化学院学报], No. 6 (2017), pp. 95-97.}, abstract = {采用弗洛姆关于异化和爱的理论来分析《木马赌徒》中父亲责任缺失异化和父子关系异化的现象,可较为全面公正地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评价小说中父亲的角色。作者劳伦斯对父亲及父子关系的略写一方面是为了凸显父爱缺失、父子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则借此控诉此种异化对孩子造成的巨大伤害并试图唤起社会的关注。}, language = {zh} } @article{Zhang, author = {Zhang, Jiani}, title = {Analyzing Fromm'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Escape from Freedom< [解析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series = {Bridge of Century [世纪桥], No. 11 (2017), pp. 50-52.}, journal = {Bridge of Century [世纪桥], No. 11 (2017), pp. 50-52.}, abstract =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弗洛姆,以融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独特理论视角,深入分析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并希望以考察与分析现代人性格结构与困境,试图找到消除困境之路。当代中国人们也有着如弗洛姆所说的<逃避自由<心理困境,本文试图从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现实基础与理论来源、内容、中国现当代具体表现及其现实意义四方面内容,来寻找其真正的解决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帮助。}, language = {zh} } @article{SchroeterScherer, author = {Schr{\"o}ter, Wolf and Scherer, Irene}, title = {Autonomie als Fundament f{\"u}r mehr Koh{\"a}renz in eigenen Lebensentw{\"u}rfen}, series = {Latenz - Journal f{\"u}r Philosophie und Gesellschaft, Vol. 2: Politik und Emotionen, M{\"o}ssingen (Talheimer Verlag) 2017, pp. 105-120.}, journal = {Latenz - Journal f{\"u}r Philosophie und Gesellschaft, Vol. 2: Politik und Emotionen, M{\"o}ssingen (Talheimer Verlag) 2017, pp. 105-120.}, language = {de} } @article{Stickelmann, author = {Stickelmann, Bernd}, title = {Ballade vom Aufschwung freigeschalteter Redensarten}, series = {Latenz - Journal f{\"u}r Philosophie und Gesellschaft, Vol. 2: Politik und Emotionen, M{\"o}ssingen (Talheimer Verlag) 2017, pp. 53-56.}, journal = {Latenz - Journal f{\"u}r Philosophie und Gesellschaft, Vol. 2: Politik und Emotionen, M{\"o}ssingen (Talheimer Verlag) 2017, pp. 53-56.}, language = {de} } @article{Yuan, author = {Yuan, Jia}, title = {Besieged Freedom: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People's Psychological Predicament - Thoughts Triggered by Fromm's >Escape from Freedom<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自由围城:当代人的心理困境剖析——由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引发的思考]}, series =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哈尔滨学院学报], No. 10 (2017), pp. 18-21.}, journal =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哈尔滨学院学报], No. 10 (2017), pp. 18-21.}, abstract = {我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更加重视实现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代人正面临陷入>自由<困境的危机,寻找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出路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通过分析自由给当代人带来的生存困境,揭示出传统人安全却不自由的心理逐渐发展到当代人自由却孤独的心理,并产生极权主义、破坏性、顺势与随俗的逃避自由的心理表现形式。文章在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指导下解析中国当代人的生存困惑,并揭示出困境的真正出路在于确立>积极自由的生存状态<。}, language = {zh} } @article{Carveth, author = {Carveth, Donald L.}, title = {Beyond Nature and Culture: Fromm's Existentialism}, series = {The Psychoanalytic Review, Vol. 102 (No. 4, August 2017), pp. 485-502.}, journal = {The Psychoanalytic Review, Vol. 102 (No. 4, August 2017), pp. 485-502.}, language = {en} } @article{Panfilova, author = {Panfilova, Tatiana}, title = {Car{\´a}cter social e inconsciente social}, series = {R. Funk y N. McLaughlin (Eds.), Hacia una ciencia humana. La relevancia de Erich Fromm en la actualidad, M{\´e}xico (Demac), pp. 271-280.}, journal = {R. Funk y N. McLaughlin (Eds.), Hacia una ciencia humana. La relevancia de Erich Fromm en la actualidad, M{\´e}xico (Demac), pp. 271-280.}, abstract = {En la Uni{\´o}n Sovi{\´e}tica, Fromm fue conocido m{\´a}s que nada por ser un pensador social. Fue sumamente apreciado por apegarse a los principios socialistas, por su interpretaci{\´o}n, conforme al esp{\´i}ritu de Marx, de la ideolog{\´i}a como >falsa conciencia<, as{\´i} como por su reformulaci{\´o}n creativa del concepto del hombre de Marx. Asimismo, el concepto de Fromm del car{\´a}cter social le gan{\´o} mucha atenci{\´o}n en la URSS. Mediante el desarrollo de la idea del inconsciente social, Fromm alert{\´o} a sus lectores contra la democracia moderna, el consumismo y el poder de los tecn{\´o}cratas. Por desgracia, sus advertencias fueron ignoradas por los l{\´i}deres sovi{\´e}ticos y rusos. Aun as{\´i}, las ideas de Fromm siguen siendo v{\´a}lidas hoy en d{\´i}a.}, language = {es} } @article{Buechler, author = {Buechler, Sandra}, title = {Choosing Life: Fromm's Clinical Values}, series = {The Psychoanalytic Review, Vol. 102 (No. 4, August 2017), pp. 389-414.451-468.}, journal = {The Psychoanalytic Review, Vol. 102 (No. 4, August 2017), pp. 389-414.451-468.}, language =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