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An, author = {An, Yang}, title = {Fromm's Outlook on Life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弗洛姆的生存观及其当代价值}, series = {The Fortune Times 智富时代, No. 2 (2018), p. 103.}, journal = {The Fortune Times 智富时代, No. 2 (2018), p. 103.}, abstract = {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生存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有着很大程度的借鉴和发展。弗洛姆的生存理论不仅在当时有价值,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language = {zh} } @article{Anonymus2018, author = {Anonymus-2018,}, title = {God's Love [神之爱]}, series = {Northerner (Reading) [北方人(悦读)], No. 6 (2018), p. 41.}, journal = {Northerner (Reading) [北方人(悦读)], No. 6 (2018), p. 41.}, abstract =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电影。弗洛姆说,爱是孤独唯一的答案。《水形物语》验证了这个说法。在暗色调的影片里,孤独的无法说话的女主角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工人的生活单调、规律、乏味、枯燥。每天她最快乐的时候是起床后抚摸自己,下班后看看音乐歌舞节目,谈论艺术,偶尔和老友一起跟着节目翩翩起舞。资本主义下,工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乐趣的,如果在60年代的美国, .}, language = {zh} } @misc{Bai, author = {Bai, Lingling}, title =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an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新时代健全社会建构研究], Master thesis,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2018.}, abstract =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融合了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其中,他的"健全的社会"这一命题是围绕异化概念进行的。因此,只有承认存在并不如意的社会问题的前提下,这一命题才有意义。同时,本文涉及到的"健全的社会"是一种把人当作中心,肯定人的能力,鼓励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倡整个社会成员团结友爱和互帮互助,推动每个社会成员在本职工作中发挥出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良性社会形态。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详细剖析了不如意的社会现状和问题,进一步分析不如意的社会问题的成因,逐步探索新时代健全社会的建构对策,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时代健全社会建构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转型。从理论角度来看,异化现象无处不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都可能存在异化现象。因此,新时代健全社会的建构应该激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积极性,挖掘人们的潜力与智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要完善经济制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历史维度来看,要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思考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考健全社会的建构对策。从世界维度看,要大力发展新型技术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不断探索特色道路和发展模式,为新时代全世界健全社会的建构提供各国智慧和方案。}, language = {zh} } @article{CaiDuan, author = {Cai, Shengqin and Duan, Chengying}, title = {On Women's >Escape from Freedom< in Lessing's Novels [论莱辛小说中的女性之>逃避自由<]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Peking University African Research Center (Ed.) 中国非洲研究评论•非洲文学专辑(2016)总第六辑 [China African Studies Review African Literature (2016) Total Sixth Series], Beijing, pp. 293-307.}, journal = {Peking University African Research Center (Ed.) 中国非洲研究评论•非洲文学专辑(2016)总第六辑 [China African Studies Review African Literature (2016) Total Sixth Series], Beijing, pp. 293-307.}, abstract = {早年生活在非洲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伍尔夫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许多作品涉及非洲,涵盖了种族矛盾、殖民主义、斯大林主义和两性关系等内容。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特别是女性身体感受和生存状况,赋予她的作品重大的意义。《金色笔记》作为其代表作融入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多重思考,这种理念亦体现在她的《野草在歌唱》《幸存者回忆录》等其他小说之中。本文从《金色笔记》女主人公安娜的梦境入手,根据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分析>自由女性安娜<的人格变化轨迹,从她的政治信仰、对异性的情感、对自我的认知等方面解读安娜的生存困境和对自由的逃离。}, language = {zh} } @article{Cai, author = {Cai, Zhenchuan}, title = {A 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ne Society< >健全社会<的文本解读}, series =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科教文汇(上旬刊), No. 4 (2018), pp. 174-175.}, journal =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科教文汇(上旬刊), No. 4 (2018), pp. 174-175.}, abstract = {《健全社会》一书是弗洛姆的重要著作,对该书的阅读和分析,可以为我们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以及给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以启示。资本的魔棒在舞动世界的同时也舞动其自身,一切社会的病态都因之而起,一切的异化痛苦也都因之而来。唯有对资本有合理的调控,让其在服务于人的道路上才能化解这些矛盾。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对社会制度等有科学的设计。}, language = {zh} } @misc{Chen, author = {Chen, Juan}, title = {A Study of Teacher Love Image: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师爱样貌研究:问题与可能], Master thesis,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18.}, abstract = {教育是一项需要关爱的事业,师爱常常被视为教师从教的首要条件。但在现实教育场景中,教师辛苦付出的许多关爱行为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回应,甚至遭遇反抗。只有对实践中的师爱样貌进行考察,分析当前师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可能性,才有望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关爱,并让学生在师爱的沃土中成长为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爱的人。本研究对S市A中学的10名教师和8名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并借助开放式问卷向30名学生收集了和主题相关的案例和资料,以此来考察实践中师爱样貌的复杂性,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可能。本研究认为师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付出努力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情感。本文参照弗洛姆和诺丁斯等学者对关爱的定义和理解,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中对师爱内涵的讨论,并结合本研究实证资料中所显露的问题,建构了本研究的研究框架:(1)师爱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2)尊重学生是师爱之过程的必然要求;(3)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需要公平地分配关爱资源。依据收集到的观察与访谈资料,本研究发现师爱实践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为了学生好<的师爱滑向了弗洛姆批判的>占有式关爱<,表现出占有倾向,造成了对学生发展潜能的阻碍;(2)教师将关爱理解为单方面严格管控学生,缺少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这使得教师的关爱行为常常演变为控制行为,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和独立,表现出霸道倾向;(3)面向学生群体,教师忽视师爱作为职业爱的公平性要求,呈现出偏狭的师爱样貌。为改进上述问题,应从专业伦理的立场理解师爱的内涵,做到:(1)重视学生当下的感受和真实的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发展动力与潜能,让师爱变得更具生产性;(2)在规范学生和适度尊重学生自由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让尊重成为师爱的根基;(3)克服人际偏见,认可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努力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被关爱.}, language = {zh} } @misc{Cheng, author = {Cheng, Hui}, title = {A Critical Study of Fromm's Political Modernity [弗洛姆政治现代性批判研究], Master thesis, Political Science,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China 2018.}, abstract = {政治现代性是现代政治的特质,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内在理据与推动力量。自启蒙运动以来,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促进人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保障人的权利与自由、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成为政治的主要目标,政治也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现代性内涵。然而,现代政治的弊病也隐含其中,特别是民主的异化、官僚主义与极权主义等现象,引发了学者们的深入反思并逐渐形成了现代性批判的浪潮,法兰克福学派即为典型代表,尽管政治现代性批判往往隐没于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理论中。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弗洛姆对政治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既与其成长经历有关,又端赖于当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得益于他的求学与研究经历。与其他学者相较,>匿名权威<是弗洛姆批判理论中独特的学术概念,也是弗洛姆政治现代性批判的理论依据与主脉络。正是>匿名权威<的存在,才导致了现代政治中民主制度的异化、选举制度的异化、官僚主义与极权主义,弗洛姆对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与批判,并分析了走出>匿名权威<的路径,这些构成了弗洛姆政治现代性批判的基本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批判的学术传统,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弗洛姆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对此加以研究,不但可以推动学术界对弗洛姆的研究、拓展现代性研究视域,也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建设具有切实的警示、启发意义。}, language = {zh} } @misc{Chu, author = {Chu, Tianying}, title = {Fromm's Theory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研究]}, abstract = {从人类社会产生至今,消费一直伴随我们左右。消费是一种同生产过程联系十分密切的经济行为,是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终极环节,它主要表现在人们购买商品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使得异化现象在消费领域显现,而且这些消费异化的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改变。消费异化,从根源上说,是一种不正常的消费状态,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其具体表现在使无需求的消费者为了满足无休止的欲望而在广告等虚假宣传的鼓动下进行消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理论研究永无止境,现如今,很多专家学者正在对消费异化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在这些专家学者的学说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先驱之一埃里希•弗洛姆的消费异化论独树一帜。弗洛姆吸取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精髓,并将其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相结合。他强调消费异化不只有人的本质的因素,也存在社会条件。随后,他针对每况愈下的消费主义社会,提出了扬弃的措施。当前我国贸易逐步自由化,不合理的消费异化现象在我国初步呈现并日趋增加。因此,弗洛姆对于消费异化的探究和分析,和如何消除消费异化现象,以及针对此问题展开的文化和心理领域的探索,对我国提倡文明理性的消费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消费理念、扭转不良的消费现象有着的指导价值。}, language = {zh} } @misc{Cui, author = {Cui, Jingjing}, title = {Absence of Love in James Joyce's >Dubliners< [论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爱的缺席],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China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詹姆斯•乔伊斯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奠基人之一,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乔伊斯的作品风格并非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独特的现代主义特色,而是逐步从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转变而来。小说集《都柏林人》是他的所有作品中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也正是这部小说集使乔伊斯意识到自己有着作为小说家的无穷潜力。由于乔伊斯不愿为了迎合出版商和公众的品味而修改或删除作品中的任何一个字符,因此,他花了大约八年时间才使这本书得以出版。由此可见,《都柏林人》中的每一个字符对乔伊斯来说都意义非凡,同时对于解读这部作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都柏林人》是一部很容易阅读的作品,但是要真正理解这部作品却很困难。虽然至今为止这部小说集已出版100余年,但是文中仍有许多疑问吸引着乔学研究者和普通读者去研究和解答。文中描写的都柏林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是人们的共识,而埃里希•弗洛姆有关爱的理论指出爱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因此,运用弗洛姆有关爱的理论去解读文中人物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命中爱的缺席导致无论是《都柏林人》中的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面临着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正是由于都柏林人丢失了爱这把解决自我存在问题的钥匙,他们的生活才变成了一幕幕悲剧。博爱源于同情心,是一切爱的基础,它是一种对于非血缘关系之人的爱,是共性而非个性。乔伊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描写了《都柏林人》描写了朋友之间、熟识的人之间、陌生人之间爱的缺席现象。亲属之间的爱已经缺席,而这一问题在无血缘关系的朋友,熟人和陌生人之间更为严峻。爱需要付出、关心、尊重、责任以及了解,但是这些都是他们不愿或者没有能力给予对方的。文中的都柏林人对自己的同胞缺乏最基本的同情心。父母之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伞和助推器。母爱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父爱教会孩子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父母之爱的陪伴是培养孩子学会爱人能力的不可或缺因素。《都柏林人》描写了父母之爱缺席的三种不同家庭:未提及父母而孩子与其他亲属住一起的家庭、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人过世的破碎家庭、完整却无爱的家庭。由于父母的缺席,或者作为父母却未履行其责任和义务,又或者是对于父母之爱的误读,这些家庭中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父母之爱,从而也丧失了爱人的能力。两性之间的爱具有排他性,但是正是在这种爱之中,人们学会去爱其他人。文中所谈及的恋人或者夫妻之间没有爱情可言,还有一些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享受到爱情的美好。恋人之间没有爱,夫妻之间的爱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化直至消失,还有很多单身之人对爱情持有不恰当的观点,或者由于自身和外部环境无法享受到爱情的美好。爱的缺席对于当时的都柏林人和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所描写的那样,爱的缺席给当时的都柏林人造成了的极大的危机,这也正是他们陷入生存困境的重要原因。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但是人们却在逐步丧失爱的能力。人们必须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去爱、培养爱的能力。}, language = {zh} } @article{Duan, author = {Duan, Lingxian}, title = {The Art of Loving: Family Education [爱的艺术:家庭教养方式]}, series = {Contemporary Family Education [当代家庭教育] No. 11 (2018), pp. 13-14.}, journal = {Contemporary Family Education [当代家庭教育] No. 11 (2018), pp. 13-14.}, abstract = {人类是群体性动物,人类的群居除了满足个体对于生存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人类本质上对爱的追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第二章中就提出爱是对于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是指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与完整性的基础上相互结合<。爱源自克服孤独,寻求生存,与他人相结合的需要,最终在社会化过程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实现。马斯洛指出,爱的需要在其生命早期得到满足的人,在安全、归属以及爱的满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独立,更可能发展出深情、自尊、自信、仁慈、慷慨、无私、宽容等品质。}, language = {zh} } @article{Feng, author = {Feng, Junxia}, title = {Loneliness and Redemption: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 [独与救赎——《简•萨默斯日记》解读]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No. 6 (2018), pp. 36-39.}, journal =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No. 6 (2018), pp. 36-39.}, abstract = {《简•萨默斯日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创作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主要讲述现代中年女性简娜如何摆脱孤独完成自我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基于弗洛姆爱的理论及诺丁斯的关怀伦理视角,解读小说中爱与关怀的救赎力量,指出唯有爱与关怀能使人类摆脱孤独。}, language = {zh} } @article{Gao, author = {Gao, Di}, title = {An Analysis o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浅析《百年孤独》中的人生哲学思想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Popular Literature [大众文艺], No. 14 (2018), pp. 44-45.}, journal = {Popular Literature [大众文艺], No. 14 (2018), pp. 44-45.}, abstract = {《百年孤独》这部世界经典著作的作者是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这部跨域中西异质文化的著作孤独和爱情作为一个线索,贯穿于全文的字里行间,贯穿于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作的全过程,他用最朴素、直白的文字,表现出了人们心灵深处最深刻、最本质的>孤独<与追求。正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阐述,对孤独的逃避往往使人陷入另外一个不自由的阶段。人是社会的产物,但是并不被社会所束缚。孤独是自由的必经阶段,真正的自由是对孤独的超越和扬弃。}, language = {zh} } @article{Gao, author = {Gao, Di}, title = {Exploration of the Measure and the Realm of Freedom in Modern Society (2018a) [现代社会自由尺度与境界探微]}, series = {Home Drama [戏剧之家], No. 24 (2018), pp. 233, 235.}, journal = {Home Drama [戏剧之家], No. 24 (2018), pp. 233, 235.}, abstract = {随着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沉浸在便利生活的同时,自身的孤独意识也逐渐被激发,成为人们普遍具有的生存状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弗洛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创造性活动和成熟形式的爱是实现>真正自由<的主要途径,为现代人追求自由尺度与境界带来新的启发。}, language = {zh} } @article{Gao, author = {Gao, Liping}, title = {Something to Say … — Bernstein's 1957 Speech on Music Creation (continued) [有话要说 ...—伯恩斯坦1957年关于音乐创作的演讲稿(续)]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Lingnan Music [岭南音乐], No. 4 (2018), pp. 52-55.}, journal = {Lingnan Music [岭南音乐], No. 4 (2018), pp. 52-55.}, abstract = {是什么让人有话要说?是交流的需要。你们这些芝加哥大学的学生都喜欢说我们孤独,我们是>孤独的人群<,是的,我们真的很孤独。我想,交流是20世纪被讨论得最多的词,我说的不只是电子方式的交流。每个人都想与其他人拉近距离。埃里希•弗洛姆一直在写书,在很多著作中说我们多么没有爱的能力,而爱又如何是使我们获得这个世界上交流的温暖唯一的途径;我想这是事实。唯一的问题是}, language = {zh} } @misc{Gao, author = {Gao, Shaoxia}, title = {Janie's Escape from Freedom in Zora Neale Hurston's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论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对自由的逃避],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China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7—1960.1.28)是二十世纪非裔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其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通过探讨主人公珍妮在三次婚姻中追求自由的过程揭示现代社会自由问题的复杂性。本论文结合艾里希•弗洛姆的自由理论对文本进行解读,得出结论:珍妮在追寻自由的同时也在逃避自由,换言之,其对自由的追寻实质上是对自由的逃避。在婚前和第一次婚姻中,珍妮对浪漫的爱情产生了期待,并试图去追寻,但以失败告终。她对浪漫爱情的追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自由的追寻。然而,事实上,珍妮试图通过臣服于婚姻逃避自由,以摆脱个体化带来的孤独感,且在第一次婚姻中逃避作为妻子的责任。珍妮的浪漫至上的性格和对自由的本能渴望,使她在对熟悉的人和事厌倦时开始期待更广阔的世界。乔•斯塔克斯邀请她一起到一个新的城镇开始新生活,珍妮把这作为一个机会,于是和乔一起离开,去追寻更远的地平线,但最后失败。珍妮对更广阔的视界的追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对自由的追求,但她也在逃避自由。在意识到婚姻不能产生爱情后,珍妮从心理上摆脱了第一次婚姻的束缚,但同时也感到孤独和无力。为摆脱孤独感和无力感,她臣服于乔,因为在她看来,乔比她更强大。此外,在第二次婚姻中,珍妮逃避作为妻子的责任,也逃避对自己的责任。这些体现了珍妮对自由的逃避,也表明其对更远的地平线的追寻其实是对自由的逃避。在与甜点的第三次婚姻中,珍妮的个性与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至少在珍妮看来,她已经获得了想要的自由,尽管在枪杀甜点后她回到伊顿威尔镇独自生活。通过追寻所谓的个性独立珍妮似乎在追寻自由。然而,珍妮在第三次婚姻中实际上一直在逃避自由。她先是通过臣服于甜点以图消除因摆脱乔的束缚带来的孤独感。在她和甜点准备离开伊顿威尔镇时又卖掉乔的商店,继而臣服于所得的金钱,因为在珍妮眼中,金钱比甜点更强大。而在得知甜点即将死于狂犬病后,珍妮再次感到无力,恐惧和焦虑。为摆脱这些痛苦的感觉,珍妮采用了>破坏<这种逃避自由的机制,即毁灭甜点。本论文探讨了珍妮有无获得真正的、最终的自由的可能,得出结论:由于缺乏创造力与爱的能力,珍妮的自由是没有未来的。珍妮对自由的逃避使她对自由的追寻在自由的消极与积极意义上都是一种失败。珍妮的失败反映出赫斯顿对女性出路的迷茫和困惑,及其对爱的能力的呼唤,体现出其深切的人文关怀。}, language = {zh} } @article{GongLi, author = {Gong, Qun and Li, Xiaodong}, title = {Two Views of Negative Freedom 两种消极自由观}, series =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 (2018), pp. 1-6, 191.}, journal =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 (2018), pp. 1-6, 191.}, abstract = {在20世纪,伯林和弗洛姆都提出了自己的消极自由观。伯林的消极自由指的是不受干涉、不受侵犯的个人领域;而弗洛姆的消极自由指的是现代人摆脱传统的社会关系的束缚而获得的独立自由,但人在获得这种消极自由的同时,带来的却是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在伯林看来,成为自己主人的积极自由的变性将导致消极自由领域的消失,而弗洛姆则认为,正是人们力图逃避自由,才导致了法西斯主义或极权主义的兴起。如何克服弗洛姆所说的消极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感与不安全感,如何捍卫伯林所说的消极自由的领域,是现当代社会给我们的难题。重建小型共同体可能是我们的出路之一。}, language = {zh} } @misc{Gong, author = {Gong, Yajuan}, title = {On the Theme of Loneliness in Conrad's >Victory< [论康拉德《胜利》中的孤独主题],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China 2018 [app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其前期作品主要分为航海小说、丛林小说、社会政治小说,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关注。后期代表作之一《胜利》在文学评论界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已有研究主要从怀疑主义、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等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尝试研究小说的孤独主题。>孤独<一般指个人的某种主观心理感受。著名学者埃里希•弗洛姆则将其上升到一种形而上的哲学高度,他认为孤独是全人类与生俱来且共有的客观事实,外界环境的变化会使这种孤独状态活跃开来,从而滋生出社会性质的孤独感。弗洛姆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求,病态的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满足这些需求,静态的孤独状态转化为动态的孤独感受,陷入强烈孤独感的人类往往会寻求不同的心理机制逃避孤独。借助弗洛姆的孤独理论,本文尝试从人类的五项基本需求,逃避孤独的三种机制,积极自由的内涵来挖掘主人公孤独困境的根源,摆脱孤独的方法和克服孤独后的精神升华。主人公海斯特和莉娜是对当时社会不满和失望的典型代表人物,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阶级的英国人民的孤独困境及逃离孤独的途径。首先,本文论述了主人公的孤独表现。一方面分析了海斯特病态隐居下的孤僻性格,孤单心理和孤独状态。另一方面论证了莉娜在残酷现实中的麻木顺从以及身份认同感、存在感、归属感的丧失。其次,本文研究了主人公摆脱孤独的尝试。海斯特通过帮助莫里森和拯救莉娜,与其创建互相依赖,互相屈从的施虐——受虐的共生关系以逃避孤独。莉娜通过欺骗里卡多和保护海斯特,在创造性的自发活动中追寻积极自由以摆脱孤独。最后,本文探索了主人公克服孤独后的升华。一方面论证了海斯特在熊熊大火中生活态度和信仰的重生。另一方面论证了莉娜在自我牺牲中独立人格、身份地位的实现以及道德、情感、理智的升华。通过分析海斯特和莉娜不断与孤独做抗争的过程,本文揭示了一战前英国社会和英国人民所处的孤独困境,探究出正确摆脱孤独的方法是寻求积极自由,坚持爱和信任。作者一方面通过小说表达了对人类信仰缺失,感情无处依靠,心灵没有归宿等精神危机的担忧,呼吁人类采取正确的方法走出孤独并超越孤独。另一方面又通过海斯特的自我觉醒和莉娜的自我实现表达了对人类摆脱孤独从而赢得精神上的胜利持有希望。}, language = {zh} } @article{Guo, author = {Guo, Aiqing}, title = {>The Sane Society< as an Inspiration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健全的社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series =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报刊荟萃], No. 2 (2018), p. 3.}, journal =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报刊荟萃], No. 2 (2018), p. 3.}, abstract = {健全的社会》是弗洛姆从自身经历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呈现异化现状,还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各个阶段特点及其社会性格,深刻的阐述的了异化问题。在书的最后他从经济、政治、文化这三方面展示了他对健全社会的构想。这本书对于我们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的社会有重要作用,同时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language = {zh} } @article{HanLiu, author = {Han, Shumei and Liu, Tongfang}, title = {Baudrillard's Perspective on Consumption Alienation Criticism and Its Theoretical Limitations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批判的视角及其理论局限]}, series =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社会科学研究], No. 5 (2018), pp. 135-140.}, journal =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社会科学研究], No. 5 (2018), pp. 135-140.}, abstract = {与马尔库塞和阿格尔等人分别基于人道视角、生态视角批判自由消费的异化本质不同,鲍德里亚以物(商品)的功能的零度化为理论切入口,通过对消费内涵的重新定义,以及对符号拜物教的理论指认,提出必须引入符号学才能彻底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异化本质及其统治策略的隐蔽机制,由此建构了基于符号视角的独特批判向度。但鲍德里亚将其理论语境和关注视野仅仅锁定在符号消费和文化意识层面,过度夸大了消费对社会发展的深层作用以及符号逻辑批判的积极效应,遮蔽了资本这一现代性问题域的轴心地位和根本意义,从而导致其批判理论只是停留在分析异化现实的直接性和表象性层面上,阻断了深入社会现实本质的可能,并最终陷入符号决定论的虚无主义理论局限。}, language = {zh} } @misc{Hu, author = {Hu, Jiulong}, title = {Alienation of Emilia's Imag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llade of the Sad Caf{\´e}< Based on Fromm's Theory of Alienation [艾米莉亚形象的异化研究 - 基于弗洛姆异化理论视角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China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二十三岁即享誉纽约文坛。凭着婉转的风格和细腻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她被誉为>南方文艺复兴第二代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作品中流露出真切悲怆之情,在美国文坛上也别具风格。她擅长描写孤独、孤立和疏离等主题,被众多评论家称为>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不仅是她的名作之一,也是美国南方文学发展过程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该部小说以一个传统的南方小镇为背景,围绕一段畸形的三角恋情和冲突而展开,讲述一个凄美诡异的爱情故事。小说勾勒诸多生动鲜明,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在主人公艾米莉亚的形象刻画和内心描写方面独树一帜。该书一经出版,受到众多国外学者和评论家的密切关注,研究主要从精神结构、叙事策略和性别越界等视角展开。相对于国外,国内对卡森•麦卡勒斯和她的作品研究起步较晚,按时间顺序分为引入阶段、翻译阶段、先期解读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但迄今为止,主人公艾米莉亚形象的异化尚未得到系统和深入研究。本文运用文本细读与社会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尝试借助埃里希•弗洛姆的人本主义异化观,解读艾米莉亚形象异化的表现,然后探求其形象异化的外在和内在原因,最后指出其悲剧的根源在于其性格的缺陷,这一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全文由五章构成。引言概述了卡森•麦卡勒斯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回顾国内外对《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研究状况,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视角与意义。第二章从词源上介绍异化的定义和发展,回顾埃里希•弗洛姆的理论成就,并重点阐述其人本主义异化观的主要内容。弗洛姆认识到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和异化现象,提出不同类型的人格、生存方式和话语,并指出异化会导致大众和社会情感的消失,呼吁人类通过增强自我认同感,奉献自我成熟的爱,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来改变生存处境。其人本主义异化观点具体涵盖了人的自我异化、与他人的异化和与自然的异化。第三章结合弗洛姆人本主义异化观,集中探讨艾米莉亚形象异化的表现。首先是自我异化。在人格方面,她从创造型指向转化为接受型指向,从开朗走向封闭;在生存方式方面,她从存在型转移到占有型,从安然自得演变为万念俱灭;在言语方面,她进入了无名权威的运行机制,从侃侃而谈蜕变为沉默不语。接着解读她与社会的异化:作为一个异化家庭的局外人,她与表哥保持着疏远、强势对待仆人且精于算计邻居。论文进一步分析她与自然的异化:在自然突变对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时,她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进行恶性破坏,引发众人盲从,使自己不仅成为荒芜小镇的孤独幸存者,还沦落为凋零咖啡馆的被遗弃者。第四章剖析艾米利亚形象异化的原因。畸形文明社会下的物欲横流、人际关系的冷漠、传统道德的沦丧是促使其走向异化的外在原因;而她的冷漠、崇尚暴力和懦弱的性格缺陷加剧了她自身的情感异化,是其必然走向失败和孤独的内在原因。第五章结论表明:通过运用弗洛姆人本主义异化观来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不仅揭示出卡森•麦卡勒斯对普通个人命运的思考和精神世界的关注,更彰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生关系的无比向往。虽然弗洛姆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艾米莉亚与他人疏离,自我个性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形象异化的进程。人们需要在增加自我认同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之上,来远离异化,摆脱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真,追寻生命应有的意义。}, language = {zh} } @article{Huang, author = {Huang, Jaowei}, title = {Escape from Freedom: From Escape to Pursuit [逃避自由:从逃避到追寻]}, series = {The Fortune Times [智富时代], No. 8 (2018), p. 181.}, journal = {The Fortune Times [智富时代], No. 8 (2018), p. 181.}, abstract = {自由,是自古以来都一直备受关注。从近代以来,自由问题一度成为讨论热点。那么,自由是什么?在我们的认知中,自由一直都是本人们所追求的,但是弗洛姆却提出了>逃避自由<,这似乎存有疑问。事实上,《逃避自由》所显现出来的现代人不断从寻求自由到逃避自由,再由逃避消极自由到追寻积极的自由这条路径上奔跑。至于如何逃避自由、其机制何如他都深刻分析了。然而,在逃避自由后,人们会否产生生存的困惑,又是否会重新开始寻求自由?如果追寻,那么,其路径又是怎样的呢?这是本文亟待解决的问题所在。}, language = {zh} } @misc{Huang, author = {Huang, Xiaomei}, title = {The Alienation of Afrikaners in >Disgrace< [《耻》中南非白人的异化困境],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China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当代南非作家中最为杰出且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他于2003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其代表作《耻》描写了后隔离时期发生在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故事。本文结合弗洛姆的异化理论阐述南非穷苦白人的异化主题,主要从社会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还有自我异化这三个方面来重新审视后殖民历史,和探讨南非白人在当时的生存困境。论文首先分析了小说中社会的异化,它反映了社会本身的黑暗。关注南非的病态性,和社会空间的分化,从这两方面来说明当时外部环境对南非白人的影响;然后是人际关系的异化现象,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家庭关系的异化,二是男女关系的异化,三是黑人和白人的异化,最后是人与朋友同事的异化,以此说明南非白人的归属感的缺乏,以及与疏离感的产生;最后一章是有关自我异化,通过对戴维和露西为代表的白人后裔的自我异化的分析揭示悲剧性结局以及穷苦白人的无奈和绝望。书中人物,露西可以被看作历史的替罪羊,她的命运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妥协,而戴维最后只能以>耻<为生,小说最后留下的只是一种彻底的失望和一声无奈的叹息。}, language = {zh} } @article{Huang, author = {Huang, Zhaoqiong}, title = {Three Approaches to Critique of Western Marxist Consumer Politics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政治批判的三种路径}, series = {Academic Journal of Jingchu 荆楚学刊 (2018).}, journal = {Academic Journal of Jingchu 荆楚学刊 (2018).}, abstract = {20世纪中期>消费社会<出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塞、霍克海默、阿多诺、弗洛姆、莱斯、本.阿格尔、髙兹、列婓伏尔、德波、鲍德里亚等人,最先察觉到这一变化,他们分别从自身理论立场出发,开启了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消费政治思想虽隐而不显却贯穿始终。具体来说,他们主要从文化工业、生态主义和符号政治经济学三个维度展开了对消费政治的论述,形成了一套各具特色的消费政治批判话语体系。}, language = {zh} } @article{JiangJia, author = {Jiang, Wei and Jia, Xiaolin}, title = {A New Probe into the Imagery of Kafka's >Hunger Artists<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意象新探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Language Construction [语文建设], No. 27 (2018), pp. 44-46.}, journal = {Language Construction [语文建设], No. 27 (2018), pp. 44-46.}, abstract = {笔者认为,解读>意象<是把握小说《饥饿艺术家》的最重要的途径。卡夫卡以图像进行创作>表现他梦幻般的内心生活<,>将现实转换成一种寓言,并循着神话追溯人类生存的痛苦<。这种痛苦的心理状态,同精神分析学派后期代表人物弗洛姆所阐释的>生存的两歧<}, language = {zh} } @article{Kang, author = {Kang, Bingbing}, title = {Analysis of Fromm's Theory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ontemporary China [浅析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series = {The Fortune Times [智富时代], No. 10 (2018), p. 42.}, journal = {The Fortune Times [智富时代], No. 10 (2018), p. 42.}, abstract = {弗洛姆对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阐明了消费异化的本质。其消费异化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仍有许多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异化消费导致人的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从而加速自然资源、能源的开发使用,这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也严重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消费的异化使得人更加重视物质享乐,从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持续繁荣。因此,研究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language = {zh} } @article{LiLi, author = {Li, Chenglong and Li, Xiaodong}, title = {On Western Marxism Outlook of Religion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series =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怀化学院学报], No. 7 (2018), pp. 74-77.}, journal =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怀化学院学报], No. 7 (2018), pp. 74-77.}, abstract = {为了反拨第二国际思想家及斯大林时期哲学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科学化、实证化、机械化的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着力于文化批判。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宗教做还原式的理解即强调经济基础对宗教的决定性作用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对宗教的相对独立性给予关注即从文化层面考察宗教的属性、特征和功能。}, language = {zh} } @misc{Li, author = {Li, Mengya}, title = {An Analysis of the Alienation in Martin Walser's Novel >The Wedding of Philipsburg< [浅析马丁•瓦尔泽长篇小说《菲利普斯堡的婚事》中的异化问题], Master thesis, Germ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马丁•瓦尔泽的小说常以社会批判为主题,长篇小说《菲利普斯堡的婚事》中的人与自身以及他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则是体现之一。本文结合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对该小说中的异化现象、异化后果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在长篇小说《菲利普斯堡的婚事》中,瓦尔泽向我们主要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奇迹时期,菲利普斯堡这个城市里上流社会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实则虚伪龌蹉。几乎人人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放过任何获利的机会。人的交换价值被高度重视。参加晚会、一般的社交,乃至婚姻,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交换。人们渴望同价值更高的人打交道,以便通过接触找到获利的机会。人与自身及他人的关系皆由利己主义原则为主导。由此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便已异化,自然也会产生一个冷漠、异化的病态社会。}, language = {zh} } @article{Li, author = {Li, Mo}, title =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omm [弗洛姆视角下对当代传媒发展的反思]}, series = {Youth Journalist [青年记者], No. 24 (2018), pp. 26-27.}, journal = {Youth Journalist [青年记者], No. 24 (2018), pp. 26-27.}, abstract = {如今>光棍节<成了很多年轻人必过的节日,在这一天,各大购物平台会推出促销活动,很多人在这种宣传噱头吸引下会过度购入东西,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何会激发人们过度的物质欲望和需要? 2017年底,鹿晗在新浪微博上宣告自己的恋情后,很多粉丝陷入极端痛苦中,个别粉丝甚至通过自杀行为宣泄自己的情绪,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什么会使人们对一个虚幻的对象产生这么强烈的情绪?当下,在地铁和公交上随处}, language = {zh} } @article{LiLi, author = {Li, Qiurong and Li, Xinxin}, title = {Emotional Code Interpretation of >Nine Lives< under the Horizon of >Four Elements of Love< [>爱四要素说<视阈下《九条命》的情感密码解读]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ories to art]}, series = {Young Writer 青年文学家, No. 5 (2018), pp. 130-131, 133}, journal = {Young Writer 青年文学家, No. 5 (2018), pp. 130-131, 133}, abstract = {2016年9月国内上映的《九条命》是由知名导演巴里•索南菲尔德(Barry Sonnenfeld)执导的一部奇幻喜剧电影,剧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和票房。弗洛姆的>爱四要素说<,即关心、尊重、责任、了解,这四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关联,这一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即从这四要素入手,对该电影中的情感密码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 language = {zh} } @misc{Li, author = {Li, Qiuyue}, title = {An Analysis of Freud's Cultural Philosophy [弗洛伊德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Master thesis, Philosoph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China 2018.}, abstract = {本文对弗洛伊德的文化哲学思想的理论缘起和基本内容进行了系统挖掘、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影响、意义和限度进行了分析、阐释和评析。本文认为,弗洛伊德的文化哲学思想缘起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及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其文化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弗洛伊德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探讨,包括对人的生产消费方式的生本能、死本能理论的阐述,对人的交往方式的人格结构、图腾与禁忌、伦理与道德的分析,对人的思维方式意识结构、宗教及艺术的论证;二是弗洛伊德对人的病态与文化治疗的阐述,包括对文明及其本质的探讨、对人的病态及文化治疗的论述。弗洛伊德的文化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不仅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荣格、阿得勒产生了影响,而且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弗洛姆、马尔库赛、拉康等人产生了影响。其意义在于拓展了哲学的理论领域,为文化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为解决当代文化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参考。然而,必须看到,弗洛伊德的文化哲学思想夸大了性对人格发展的作用,放大了本能对社会文明的主导作用。}, language = {zh} } @misc{Li, author = {Li, Xiaoqin}, title = {Study on Fromm's Thoughts about Technology [论弗洛姆的技术思想], Master thesis, Philosophy,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juan, Shanxi, China 2018.}, abstract = {弗洛姆的技术思想是人文关怀主义研究的哲学理论之一。弗洛姆为了建立以人道主义技术服务人类的理想化社会环境而奋斗终生,他在1968年出版的《希望的革命》这本书中就已经对技术批判理论作了系统的阐述。弗洛姆认为,因为科学技术的影响,现在的科技社会已经制约了人道化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病态社会,技术异化会导致人类出现>异化综合症<,只有摆正人和科技之间的关系,重新让人作为技术的控制者,才可以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本文首先叙述了弗洛姆技术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和现实来源,以便从根本上对弗洛姆的技术思想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就弗洛姆笔下的>病态社会<存在的几大主要>病症<进行了分析,并剖析引起>病态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根源,以便追根溯源进一步探究弗洛姆对于治愈>病态社会<所提出的>对策<——实现技术社会人道化。对于如何将这种>病态科技社会<变成理想中的技术社会,弗洛姆认为要通过经济、政治、思想以及价值观的变革才能实现。弗洛姆指出,对于改变和重建社会来说,思想文化生活的变革与经济和政治变革同等重要。假如不能同时对政治、经济、思想、价值观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所谓的改革和重建社会的愿望也就成为空想。总之,弗洛姆的技术思想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的超越。通过研究弗洛姆的技术思想,有助于我们研究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对于我们解决一系列现实社会问题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可以认识到,面对现代化科技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的价值观以及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但是,弗洛姆的技术思想也存在着对社会关系的忽视和否定、空想性以及不彻底性等缺陷。}, language = {zh} } @article{Li, author = {Li, Xiong}, title = {Love in Teacher Education Life -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Practice [师教育生活中的爱——认知、情感与实践的三维分析].}, series = {Teacher [教师], No. 30 (2018), pp. 5-7.}, journal = {Teacher [教师], No. 30 (2018), pp. 5-7.}, abstract = {爱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育中也总是被不断重申和强化,它看不见又摸不着,它看似形而上却充斥在大家的生活世界中。爱常常被理解为一种本能、一种情绪或是一种即时的力量,因其神秘而导致人们产生不可捉摸的幻觉和陷入无能为力的困惑。爱既不是本能,也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或神秘的力量。弗洛姆认为,爱乃是包罗认知、情感和实践于一体,且需要通过不断训练达到人格整体展现的能力。文章借鉴弗洛姆爱的艺术理论,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维度层次去分析何为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爱以及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形成爱的人格的必要性,从而为树立理想教师范型提供参考。}, language = {zh} } @misc{Li, author = {Li, Yang}, title = {Women on the Way Towards Freedom - Female Images in Doris Lessing's Collection >A Man and Two Women< [自由之路上的女性—多丽丝•莱辛《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Master thesis,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China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多丽丝•莱辛作为一名极富责任感的作家, 非常关注女性生存状态和她们的命运。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众多, 本文旨在关注莱辛在她的短篇小说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中的五位典型女性形象。尽管身处不同的处境, 她们都有个共通之处, 即不停止对个人身份以及自由的追寻。>十九号房<中的苏珊为了实现她对自由的渴求最终不得已自杀。>弃心记<中的>我<在目睹了车站上遇见的另一个>我<而后放弃了对男性的情感依赖, 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 >我<最终获得了幸福和自由的情感体验。>老妇与猫<中的贝蒂在当局的压迫下不得不过上四处漂流居无定所的生活却也不失自由随性。>屋顶丽人<中的裸体女主人公则勇敢的与父权主导的社会相对抗, 对来自代表父权制思想的三位男子的骚扰视而不见。她的反抗沉默而有力。>吾友茱蒂丝<中的茱蒂丝是一位彻底的自由女性, 她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同于传统女性的生活方式, 她尊重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生活, 是莱辛笔下自由女性的代表。通过关注这些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对自由的追求, 她们这种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势必会鼓舞众多女性更加独立自由的活着, 为现代社会女性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莱辛短篇小说《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中这五位典型女性对自由追求的不同路径结合弗洛姆对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思考探索现代社会中女性获得自由、实现自我独立人格和人生价值的出路。在弗洛姆看来, 消极自由的实现是对摆脱外界束缚和对外力的依赖而获得的情感体验, 这种自由会让人们更容易陷入孤立。与之相对应的积极自由则是建立在消极自由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自由, 可以促使人们通过自发性的活动来发挥自我潜能。女性可以通过勇敢的爱别人, 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并主动融入社会来健全自我的人格、全面发展自己从而获得积极自由。她们对积极自由的追求有益于构建起对自我及社会的认知、发展更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 language = {zh} } @misc{Li, author = {Li, Zhen}, title =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Loneliness in Paolo Giordano's Works [浅析保罗•乔尔达诺作品中爱与孤独的关系], Master thesis, Europe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保罗•乔尔达诺作为意大利80后青年作家,他的处女作《质数的孤独》一经出版便轰动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界。他是一个年轻的作家,所以写作手法也别具一格,重于描绘人物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通过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来揭示无数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痛苦,使得读者与之产生共鸣。从第一部作品开始,>爱与孤独<这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就贯穿在他的文字之中,也正因这些精细的描写,使得保罗•乔尔达诺备受关注。在面对孤独和爱的同时,保罗•乔尔达诺作品中的人物做出了不同反应和诠释,这些执着的描写深刻表现了当代人生存的普遍心理困境和情感焦虑。然而,结合80、90后的生存现状,将其作品中的>孤独<与>爱<共同作为主题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为空白。本论文以保罗•乔尔达诺的三部小说《质数的孤独》、《黑与银》、《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从4个章节循序渐进地探索了青年作家笔下,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遇到的孤独问题,以及>孤独<与>爱<之间的关系。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体验与情感缺席成为孤独感的精神来源,孤独所存在的形式不尽相同,这是本论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主要通过对保罗•乔尔达诺处女作《质数的孤独》男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的梳理,结合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处在初始阶段孤独的形态。第二章从解决孤独的欲望出发,寻找自我突破带来的结果和影响。第三章及第四章开始从爱入手,结合弗洛姆的作品《爱的艺术》,深入剖析了保罗•乔尔达诺三部作品中各种爱的故事,解读爱存在的起源,形式,意义,影响,通过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时代变化,总结出爱与孤独两者之间存在的天然转换和共生的关系。}, language = {zh} } @article{Li, author = {Li, Zhenglin}, title = {From >Having< to >Being<: The Shift of Children's Existence Mode in School Education [从>占有<走向>存在<:学校教育中儿童生存方式的转向]}, series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教育理论与实践, No. 4 (2018), pp. 8-12.}, journal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教育理论与实践, No. 4 (2018), pp. 8-12.}, abstract = {当前学校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违背了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本性,致使儿童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基于弗洛姆关于重>占有<与重>存在<两种生存方式的理论与当前学校教育现状,重>占有<的教育呈现的片面功利化导致儿童物性的扩张而成为理智工具人,重>存在<的教育以儿童生命的自由与理性发展为根本,强调儿童人性的绽放,培育理性自由人。教育应从>占有<走向>存在<:由智能训练转向儿童灵魂的唤醒,将教授>确定性<与发展>可能性<相融合,由传递知识的结果转向探索智慧的原初过程。}, language = {zh} } @misc{Li, author = {Li, Zhiqing}, title = {A Research on Fromm's Thought of Freedom [弗洛姆自由思想述评], Master thesis,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China 2018.}, abstract = {弗洛姆生活在一个冲突不断、充满灾难的多事年代。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的得势等,构成了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历史背景。弗洛姆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潜意识理论<与>性格理论<进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其异化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由思想。弗洛姆重点关注经济、社会制度等因素以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感情力量,尤其是将人的内心世界这一核心要素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他将人们日益从原始纽带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力量感和独立性的过程称为>个体化<,认为这是人们自由的开端。在个体化进程自发进行的同时,一些个人或者社会的原因妨碍了自我的增长,这两个趋势间的巨大差异使人产生一种无法忍受的孤立与无能为力感,导致了心理逃避机制的产生。弗洛姆从神经症和健康两个概念出发,利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一共有三种心理机制。第一种是权威主义。即放弃自我的独立,想要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便获得自己所不具备的力量,或者换句话说,是寻找一个新的纽带来代替已经失去的纽带。第二种是破坏欲。弗洛姆认为破坏欲的强弱似乎与个人生命的成长受阻程度大小成比例。第三种是社会意义上的心理机制,它是现代社会里大多数人所采取的一种方式,即机械趋同。在这种心理机制下,人仿佛变成了一个没有自我的机器人,与周围数百万的机器人没有区别,这样他便再不会感到孤独,也不用再焦虑,类似于动物的保护色。为了克服孤独和无力感,他使自己变成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变得与周围的环境相像,变得不再是个体,从此失去了自我。这些心理机制不但没有使人摆脱孤独感,反而使人陷入更深的孤独和不幸中。对于为什么要逃避自由,弗洛姆的基本解释是:自由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越来越疏远和对立,使人成了孤独的个体,失去了安全感。弗洛姆相信人可以做到既自由又不孤独,既保持着独立的自我又与自然、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从而进入到积极自由的状态。弗洛姆认为,只有通过自发性的爱和劳动才能获得积极的自由。因为消极的自由使人感到孤立和无助,他与世界的关系很遥远,而且他认为自己很软弱并且微不足道,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而自发行为是一种可以克服孤独和恐惧的方法,这种自发行为能使人在保持完整自我的前提下与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连为一体。弗洛姆为西方马克主义对自由思想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使人们在实现自由这条道路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研究方向,拓宽了对自由问题的理解,创新了问题分析的方法。但弗洛姆的分析更多的注重在个人的心理因素上,这不能不说是有失偏颇的。社会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才是使人逃避自由的第一位原因。正是社会的这些因素才形成了个人孤独的心理,才迫使人不得不逃避消极的自由。弗洛姆在向人们阐述如何建立理想社会的时候,主张用>爱的艺术<,这就使他的观点沦为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弗洛姆通过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从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从逃避自由的原因到解决逃避自由的途径,其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忽视了自由实现的现实的社会客观条件,自由的实现并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取决于现实的社会客观条件。}, language = {zh} } @article{Liang, author = {Liang, Yuchun}, title = {From >Total Poverty< to >One-Dimensional Man< - The Humanistic Turn of Western Marxist Social Critical Theory [从>全面贫困化<到>单向度的人< —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转向]}, series = {Expanding Horizons 新视野, No. 2 (2018), pp. 102-107.}, journal = {Expanding Horizons 新视野, No. 2 (2018), pp. 102-107.}, abstract = {上世纪中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曾发生人本主义转向。该转向在第二国际中就已有伏笔,随着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而完成:考茨基的>全面贫困化<理论从精神角度提出了无产阶级成熟问题,这成为卢卡奇等人论述>阶级意识<问题的有益资源;梅洛-庞蒂、列斐伏尔、弗洛姆等人进而将>阶级意识<具体为社会性格或个人精神等因素,指出阶级对立已被现代社会整体对人的奴役所掩盖,必须通过对整个现代社会异化的批判来重构>总体的人<,构建>健全社会<;马尔库塞进而指出,高度同一的国家与社会直接导致了阶级斗争的>消失<,>单向度的人<即便发觉自己被管理的现实也找不到抗争对象,于是斗争的方法便只剩下>大拒绝<。}, language = {zh} } @misc{Liu, author = {Liu, Chang}, title = {The Alienated Freaks: On Alienation and Loneliness in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被异化的畸形人:《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异化与孤独主题],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China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卡森•麦卡勒斯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女作家。她的作品常以怪诞和畸形的特点著称。她所描绘的畸形, 比如假小子, 聋哑人, 侏儒, 跛脚, 雌雄同体以及驼背等都是精神无能的表现。麦卡勒斯通过作品中描写的各种畸形人物揭露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问题—孤独。《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一部意义深远的小说。麦卡勒斯在小说中描绘的美国南方小镇是现代社会孤独的缩影。米克、杰克、考普兰德医生、比夫以及辛格之间的 >卫星式< 关系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除了比夫, 其余三人聚集在辛格身边, 把他当作各自唯一的知己, 向他倾诉内心的想法和梦想, 并且渴望从辛格那里获得拯救。然而, 由于辛格自杀, 他们内心所塑造出来的上帝也随之坍塌。作为20世纪最受欢迎的哲学思潮之一, 存在主义对人的存在与本质、内在与情绪以及自由与本真的关注为本篇论文异化与孤独主题的分析提供了思想背景。此外, 这篇论文将运用艾瑞克•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来分析小说的孤独主题。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小说的孤独主题分析提供了两方面的视角:孤独, 一方面属于人的精神机制, 另一方面则是受到资本主义剥削与异化的影响而不断加深。针对孤独的缓解, 麦卡勒斯和弗洛姆两人都把爱当做是缓解异化与孤独的止痛剂。此外, 存在主义者所提倡的对自我本真的追寻也是缓解孤独的有效途径。虽然小说中四个人物渴望通过辛格获得救赎的愿望由于他的自杀而毁灭, 但是麦卡勒斯在小说的结尾通过描写四个人物从幻想中醒悟, 并且继续追寻理想的开放结局表达了她的人文主义情怀。}, language = {zh} } @article{Liu, author = {Liu, Jindong}, title =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rx and Fromm's Theory of Alienation [马克思和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的比较探析]}, series =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哈尔滨学院学报], No. 6 (2018), pp. 10-16.}, journal =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哈尔滨学院学报], No. 6 (2018), pp. 10-16.}, abstract = {人学思想是马克思学说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可谓贯穿始终,其所展示出的关怀人类现实与前途的广阔理论图景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弗洛姆不断地发展和纠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同时汲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科学合理因素,将二者相结合从新的角度展开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批判。马克思著作中异化是在哲学、经济学的范畴中讨论的,而弗洛姆从>总体异化<>全面异化<的视角来阐述,并且关注人的异化的微观心理机制,提出>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社会自恋<等概念,可谓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阐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创造性的思想价值与缺陷之处。}, language = {zh} } @misc{Liu, author = {Liu, Lu}, title = {The Mythological Archetype of Harry Potter [《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分析], Master thes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Kashgar University, Kashgar, Xinjiang, China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提到J.K.罗琳,我们必然会想到她的代表作《哈利波特》,这一系列小说推出后,几乎全世界为之疯狂。作为一个集合多种文化元素,又将传统与现代、幻想与现实集于一身的小说,它成功的吸引了文学界的眼球。随着《哈利波特》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全球的同时,关于小说创作的研究也日趋升温。但是,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的发展来看,以往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都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罗琳将神话原型巧妙地融入到了小说的创作中,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置换变形更加和谐,文化精神与现实反思的表达也更加深刻。但是,对原型所体现的传统与现代间的关系,及作者创作小说的用意等等问题,还有待于进行更加仔细全面的探讨。原型理论欲为整个文学批评寻找一种共同模式,借此观点,使得《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启发。本文以原型批评的视角考察整个《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意在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从全新的角度对其进行宏观与微观并置的研究。文学创作与人的潜意识、文化根源、民族精神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型理论也为我们深入探究《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创作用意和各种因素间的联系提供了更全面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本文立足于荣格与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全面梳理出罗琳小说中出现的神话原型,同时借助弗洛姆等人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理论,还原出神话原型在小说中的内涵,从而进一步了解罗琳的创作意图。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原型理论的发展进行概述。通过对占据原型理论发展道路转折点的三位关键性人物的思想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文学作品与古老神话之间的联系。在充分理解文学本质的前提下,确定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原型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是对《哈利波特》中的神话原型进行分析。通过对小说中具体原型的发现、归纳、还原、整合,对整个小说系列中频繁显现的人物原型、意象原型、叙事结构原型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理解。基于这三类原型的解读,进一步体现罗琳的创作思路及小说真正的本质。第三章是解答作者将原型运用到小说中的真实用意。以充分研究小说中体现的原型为前提,细致深入的挖掘罗琳利用原型进行创作的意图,表达了罗琳期望通过文化寻根来救赎迷失在物质大潮中的人们。并借助恢复优秀文化传统,突显社会的正向发展离不开人性的正向发展。通过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神话原型的分析,引起人们对人性异化的思考,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精神上的残害,呼吁恢复优秀的文化传统,传递通过理性与爱来拯救异化的理念。}, language = {zh} } @article{Liu, author = {Liu, Lulu}, title = {The Image of Soldi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omm's Theory of Alienation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视角下士兵形象——基于《西线无战事》分析]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Youth Literator [青年文学家], No. 35 (2018), pp. 132-133.}, journal = {Youth Literator [青年文学家], No. 35 (2018), pp. 132-133.}, abstract = {《西线无战事》是由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创作的战争题材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以保罗•博伊默尔为代表的德国士兵,在严酷的战争中出现种种异化的现象,并且对战争的意义产生了质疑。本文从弗洛姆的观点分析《西线无战事》异化的士兵形象,主要从三部分论述异化的士兵形象。首先,从外在环境的角度论述士兵异化的起因;其次,从内在精神的角度展现士兵异化过程;最后,士兵是>边缘人<异化结果。}, language = {zh} } @article{Liu, author = {Liu, Yanling}, title = {Fromms Enlightenment [弗洛姆的启迪]}, series = {China Reading News [中华读书报] 2018-10-24.}, journal = {China Reading News [中华读书报] 2018-10-24.}, abstract =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上大学时,校园里正流行弗洛姆。曾在一位同学的手中见过《爱的艺术》,却没有去读的兴致和冲动。对于那时的我来说,>爱情<是个神圣、美好的字眼儿,满脑子都是青梅竹马、一见钟情、英雄救美之类的浪漫遐想,哪儿还需要什么哲学和指南?\$\$工作不久,我}, language = {zh} } @misc{Liu, author = {Liu, Yunping}, title = {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to >Loneliness< - Comparison of >The Tunnel< and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孤独< - 隧道》与《心是孤独的猎手》的比较],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不管是在心理学还是文学领域,学界对于>孤独<的研究经久不衰。由于人类与生具来的内在矛盾,>孤独<作为一种心理负能量,一直存在在人类精神中,但常常被控制在精神健康的平衡系统中,不被发觉。外在的因素如社会的动荡和历史的剧变会加剧>独孤<,使之成为一种精神危机。作为文学主题,作者在描写>孤独<时通常表现出双重重心:既批判并反思社会现实对人类精神的迫害,又用人文主义关怀和诗意的文学手法来表达>孤独<情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20世纪40年代处在动荡飘摇之中,两部以孤独为主题的作品问世:阿根廷作家萨瓦托的《隧道》和美国作家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笔者分析这两部作品发现,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对于孤独的感受有着相似的起因,相似的症状,和相似的徒劳的挣扎和悲惨的结局。这两部作品的可比性在于:首先,虽然二战前后的精神动乱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危机是导致主人公感到孤独的共同原因,但文学作为特定社会与个人精神世界的结合,必定烙下那个特定历史社会的印记,也体现着作家的文学风格和审美倾向;其次,分析比较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的原因,孤独的症状,和孤独的挣扎,能够从精神分析的层面更加全面地理解孤独和对抗孤独。在弗洛姆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下,本文将分三个步骤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孤独的原因,孤独的症状,和孤独的徒劳挣扎。通过这三点的对比,本文试图对孤独作为一种>心理危机<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和应对;通过对孤独原因的分析,本文希望把握20世纪40年代全球发生的现实和心理剧变,以及阿根廷和美国各自暴露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比两部作品对>孤独<症状的文学表现,分析两位作者的文学风格和审美倾向。}, language = {zh} } @article{LueLiu, author = {Lue, Yong and Liu, Huimin}, title = {On the Function of Idol Education [论偶像教育功能的挖掘].}, series = {Tianjin Education [天津教育], No. 8 (2018), pp. 10-13.}, journal = {Tianjin Education [天津教育], No. 8 (2018), pp. 10-13.}, abstract =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极为常见的心理与行为现象。很多心理学家都对偶像崇拜进行过论述。例如,著名人本主义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曾指出,偶像崇拜是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带有过分强化或理想化的色彩。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则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将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移情到对生命中重要人物的认同式依恋的表现。香港城市大学岳晓东博士认为,青春期的偶像是青少年的第二人格偶像,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活动范围扩大和认知思维发展的结果。随着近年来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特别是}, language = {zh} } @misc{Luo, author = {Luo, Fan}, title = {A Study on the Theme of Love in Toni Morrison's >God Help the Child< [托尼•莫里森小说《天佑孩童》中爱的主题研究],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China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于1993年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小说中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吸引了诸多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莫里森的研究硕果累累。然而基于>爱<这一视角的研究尚且不足,针对莫里森15年的新作《天佑孩童》中爱的主题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纵观莫里森的《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87)、《宠儿》(1997)等经典著作,黑人群体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以及父权制文化等重重压迫下伤痕累累,陷入各种精神的困境而无法自拔。在莫里森的现代小说《天佑孩童》中,消费文化这一新兴因素的入侵更是加剧了美国黑人的精神困惑及对其生存意义的质疑。美国德裔社会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人本主义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一直着力于研究人类与社会的冲突以及人类的精神困境。他认为特别是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爱是一剂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良药。本论文基于弗洛姆爱的理论对莫里森的《天佑孩童》中爱这一主题所进行的多维度的探究。除去引言和结语部分,本论文由三章组成。引言部分包括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天佑孩童》的简介、文献综述、理论框架及研究意义。论文第一章首先对《天佑孩童》这一文本中人物之间扭曲的爱作出微观但全面的探究。论文第二章着重依据弗洛姆爱的理论深入探析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尚未消融的大背景下以及在美国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小说中人物的各种扭曲的爱的原因所在。论文第三章主要探究主人公布莱德如何重建爱,弗洛姆将爱主要分为母爱,同胞之爱,异性之爱,自爱以及神爱。基于弗洛姆关于母爱、同胞之爱、及异性之爱的观点,笔者将深入分析布莱德自身如何尝试重建其异性之爱及其处理与母亲和朋友布鲁克林关系中不妥之处,并尝试为主人公构建爱的正确理念提供可行性建议。结语部分论文指出莫里森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探求更深邃的人生哲理,而其作品也常关注人物如何努力追寻更好的生活。莫里森的新作《天佑孩童》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当代美国黑人对于其生存的困惑及其如何试图追寻更好的生活。本论文通过分析文本中三种不同类型的扭曲的爱及其原因,试图追寻布莱德如何尝试改善其与男友布克之间的关系,此外笔者将结合弗洛姆爱的理论尝试探索主人公如何才能重建母女之情、朋友之情以及异性之爱等。因此本文不仅揭示了作家本人对当代美国黑人女性如何处理其情感困境并追寻更好的生活的深刻思考,而且为读者提供欣赏莫里森作品《天佑孩童》的另一视角。}, language = {zh} } @misc{Ma, author = {Ma, Liulin}, title = {On the Alienation of Allan Poe's Horror Novels [论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异化主题], Master thes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China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埃德加•爱伦•坡作为十九世纪的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在继承哥特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小说内容多表现积极乐观表象下的暗涌,在揭示人类灵魂阴暗面的同时,蕴含了作家对人类生存境况和人性本质的思索。作家注重挖掘作品中叙述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时代引起的孤独与异化,并将思考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尽管他的创作理念并未受到同时代作家的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爱伦•坡却对二十世纪欧美现代派产生深刻影响。他作品中所体现的超前现代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也为其著作赢得经久不衰的研究魅力。本文主要运用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对爱伦•坡的恐怖小说进行分析。绪论主要针对爱伦•坡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大致梳理,并介绍异化概念的来源和发展,指出从异化角度研究作品的必要性。论文主体分三章展开论述:首先整合异化理论的相关观点,具体分析恐怖小说中关于人对自我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和社会对人的异化的呈现;第二章从时空维度、叙述视角、叙述对象层面入手,剖析爱伦•坡笔下的异化世界;最后一章,结合作家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分析异化主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进一步对其作品人物生存状态的探讨,指出作家希望通过人性回归和精神重生来抗拒异化的愿景,力求对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异化主题有更深刻理解。}, language = {zh} } @article{Mei, author = {Mei, Hua}, title = {On the Importance of Kindergarten Love Education [浅谈幼儿园爱心教育的重要性]}, series = {2018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Research< Summit Forum 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 March 17, 2018, Beijing, China,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Research< Summit Proceedings 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 pp. 511-512.}, journal = {2018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Research< Summit Forum 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 March 17, 2018, Beijing, China,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Research< Summit Proceedings 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 pp. 511-512.}, abstract = {人类的爱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亲情的爱、教育的爱、尊敬的爱等。而爱心是包含于爱里面的一种情感和能力。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爱是需要学习的。幼儿爱心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幼儿园也是爱心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幼儿园的爱心教育进行得怎么样呢?幼儿园重视爱心教育吗?在幼儿园中又要怎样进行爱心教育,才能让幼儿感受到爱,学会爱,具备爱的能力呢?}, language = {zh} } @article{Meng, author = {Meng, Qingyuan}, title = {A Study on Erich Fromm's Theory of Structur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ductive and Non-productive Character Structure 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以生产型性格与非生产型性格结构比较研究为示阈}, series =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No. 2 (2018), pp. 91-93.}, journal =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No. 2 (2018), pp. 91-93.}, abstract = {弗洛姆继承并发扬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其中对性格结构理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性格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性格特征,而是指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组成的性格结构,其中一些性格具有共同的倾向,性格可以区分为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并将社会性格分为生产型性格和非生产型性格。他将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这四种取向定义为非生产型性格。}, language = {zh} } @article{Mo, author = {Mo, Jaoling}, title = {A Brief Discussion on Fromm's Alienation and Love [刍议弗洛姆的异化与爱]}, series =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First Issue) [科教文汇(上旬刊)], No. 6 (2018), pp. 176-177, 186.}, journal =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First Issue) [科教文汇(上旬刊)], No. 6 (2018), pp. 176-177, 186.}, abstract =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以及社会批判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和阐述。在弗洛姆看来,要拯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一种救赎的良方。}, language = {zh} } @misc{Peng, author = {Peng, Yueheng}, title = {Man's Malignant Aggression in Robert Bly's Political Poetry [罗伯特•勃莱政治诗歌中的恶性侵犯], Master thesis,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China 2018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罗伯特•勃莱(Robert Bly,1926~)是美国当代重要诗人。他以政治题材诗作《遍体灵光》(The Light Around the body)而成名于美国诗坛,该书出版后第二年就斩获国家图书奖。这在政治诗歌历来遭人讥讽而处境尴尬的美国文学史上可谓破天荒的事。勃莱的政治诗歌以越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为主要题材,他主张政治诗歌应跃入整个民族的深层内心世界,反映民众的意识形态。本论文主要探究勃莱越战诗歌中的恶性侵犯行为。从三方面展开论述:施虐狂、恋尸症、牙齿母亲,告诉世人战争源于人类的自相残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破坏性。该论文主要借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关于受虐-施虐的理论,探讨勃莱政治诗歌中所描述战争时期士兵的侵犯行为心理。毫无疑问,美国士兵作为施虐者给越南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越南士兵作为受虐者,在身体和精神方面也深受其害,战争磨灭了士兵的人性和信念。其次,根据弗洛姆关于恋尸症的观点来分析监刑官们的肛门情结以及地方治安官们的俄狄浦斯情结。勃莱诗中的恋尸症患者想毁灭生命,他们被一切死的、腐烂的、没有生命的和机械的事物所吸引。监刑官们对死亡变态的迷恋以及治安官们喜欢战斗,往往>想成为真正的人,想摧毁一切,就是最好的论证。最后借用现代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纽曼(Eric Newman)关于伟大母亲>中的>牙齿母亲<的论断来影射美国入侵越南的暴行。>牙齿母亲<象征着麻木、麻痹、精神生命的终结等。在美国到处都是谎言,越南战争使每一个人都看清楚了牙齿母亲的狰狞面孔。勃莱在其诗中借用>坠落的天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危机。越战是>牙齿母亲<最好的写照,它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恶性侵犯性以及战争的残酷与黑暗。总而言之,通过对勃莱政治诗歌中的>施虐狂<,>恋尸症<和>牙齿母亲<三种人类恶性侵犯病的分析,本论文旨在告诉人们人类的一切侵犯(包括屠杀与折磨残害)都是与生俱来的侵犯性所产生的后果,是某些原因使他从有益的力量变成毁灭性的的力量。战争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勃莱的诗歌渗入到民族的心灵深处,让世人意识到政治的诡诈和战争的残酷。}, language = {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