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c{Fan, author = {Fan, Huijie}, title = {A Study of Kim Yong-sŏng's >General Bog-fly< - Focusing on Character Analysis (2016) [金容诚《黎巴东将军》研究-以人物分析为中心]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文学是一项以审美为目的的生存体验活动,具有一定的审美性、时代性与客观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够更有力地揭示作品主题、揭露社会问题,而且能够丰富作品内容、增强作品的审美性;对现实世界中人物的真实描写,也能够更加准确与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时代面貌。可以说,作品中的人物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包含外在分析与内在(心理)分析两大类。外在分析主要着重于对五官能够感知到的部分进行分析,如听到的语言、看到的人物行为及人物的外貌特征(肖像)等部分。内在分析则侧重于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分析,或者说对人物的潜意识—>我是谁<进行分析。内在分析的研究结果具有更高的客观性,因而研究价值要高于外在分析。然而,人物内心世界复杂而多样,这主要根植于他们各自所属的情境。此处的情境既指他们生活的时代,也指他们各自所属的社会系统。因此,对人物的分析离不开对其所属情境的考察。如1950年代的韩国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战争对民众生活的破坏性成为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1960年代的4.19革命与5.16军事政变使参与文学不断发展,军事独裁政府的暴戾与普通民众的激扬斗志是这一时期文学叙述的主题;进入1970年代,维新体制营造了压抑与恐怖的社会氛围,专制政治体制下经济反而得到高速增长,倒退的政治体制与不断发展的经济之间的矛盾既反映在民众的意识之中,也成为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韩国作家金容诚在其20世纪70年代的代表作品《黎巴东将军》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军人专政时代里,>军队<这个特殊机制内的三个典型性人物。笔者在本论第二部分运用艾瑞克·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详细分析了作品中三个典型人物所属的逃避自由机制以及各自的心理性格特征。为进一步探究三个典型人物所持不同性格的形成原因,增强研究的完整性,笔者在本论的第三部分运用菲利普·津巴多的情境影响理论,重点探讨1970年代的社会背景以及军队这个特殊的>情境<在人物性格的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language = {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