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Zhao, author = {Zhao, Sikong}, title =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Discipline in Shanghai in 2014 [上海学术报告(2014)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题资料汇编]}, series = {Shanghai Academic Report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 (Shanghai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Circles Special Material, Conference year 12/2015).}, journal = {Shanghai Academic Report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 (Shanghai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Circles Special Material, Conference year 12/2015).}, abstract = {一、回归经典由俞吾金教授、吴晓明教授和杨耕教授主编的>当代哲学经典<系列丛书于201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当代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分册由杨耕教授、吴晓明教授和仰海峰教授主编,分为上下两册,主要选编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的经典文本。上册选编了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沃尔佩、萨特、科西克、施米特、弗洛姆、沙夫、汤普逊、马尔库塞和阿尔都塞的重。}, language = {zh} } @article{Li, author = {Li, Qiuxian}, title = {從弗洛姆《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析論《三國演義》的親情書寫 - 以蜀漢後主為中心 [From Fromm's >The Art of Loving<, an Analysis of the Affectionate Writing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the Latter Lord of Shu Han as the Center]}, series = {問學 [Asking about Learning (Kaohsiung City: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ese Literature)], Vol. 19 (2015), pp. 113-129.}, journal = {問學 [Asking about Learning (Kaohsiung City: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ese Literature)], Vol. 19 (2015), pp. 113-129.}, abstract = {弗洛姆(Erich Fromm)愛的理論中認為,愛包括一些元素:照顧、責任、尊重及瞭解,其中母親與小孩的關係最密切,她代表著溫暖和安全的狀態,兒童從胚胎起便與母親相互依戀著,縱使日後脫離母體向世界探索,也是相當緊密的。值得注意的是,父親之愛與母愛最大的差別在於,母親是無條件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三國演義》對於劉禪親情的書寫,從三十四回出生到四十一回趙子龍單騎救主、四十二回摔阿斗、六十一回截江奪阿斗、甚至到後來八十五回的託孤事件、及後主登基之後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等,在在都是於親情的軌跡上書寫。是故,本文欲從現代西方心裡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愛的藝術 The Art of Loving》中對於親情剖析的觀點析論《三國演義》中劉禪為中心的敘述,期以重新理解作者在情節段落中的安排和更貼近真實人心的心理狀態,重要的是期盼能梳理出後主人格缺陷部分始是造成蜀國敗亡的真正原因,再從弗洛姆的父親之愛、母親之愛再推而影響人類成年後的父性良知和母性良知,以釐清日後造就出後主如此懦弱無能的主因,竟和童年的親情脈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language = {zh} } @article{Huang, author = {Huang, Zhicheng}, title = {A Brief Discussion of Du Fu's Humanity, Personality, and Poetry [浅谈论杜甫的人性、人格与诗歌创作]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Young Writers [青年文学家], No. 8 (2015), pp. 79, 110.}, journal = {Young Writers [青年文学家], No. 8 (2015), pp. 79, 110.}, abstract = {杜甫对于人性的关注——寻找乱世中的生命精神。弗洛姆认为,爱的特征表现为关怀、知识、尊重和责任,如果一个人具有创造性的爱的能力,那么自身也是他所关爱的对象。如果他仅仅爱别人,为别人奉献一切,那他根本没有爱的能力。的确,杜甫在爱国、爱民、爱君、爱社稷的背后,是对于自我个体的密切关注。他从自我出发,以亲身所感、亲眼所看来体会这个社会,在对自我生命生活关注和珍惜的基础上,来观照整个大唐社会和社稷民生。}, language = {zh} } @article{Fang, author = {Fang, Zheng}, title = {From Pursuit to Escape - Thinking of Fromm's >Escape from Freedom< [从追求到逃避——读弗洛姆《逃避自由》有感]}, series = {Business Story [商业故事], No. 13 (2015), p. 129.}, journal = {Business Story [商业故事], No. 13 (2015), p. 129.}, abstract = {那么自由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不断追寻它?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个体从渴望自由、追求自由,到害怕自由直至逃避自由的一个过程,深入剖析了自由的实质意义。本文将在阅读该书的基础上,对本书进行详细梳理,力求还原本书基本内容及其背后的思想,尽可能的阐明弗洛姆关于自由的观点及思想。}, language = {zh} } @article{Zhong, author = {Zhong, Fangna}, title =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Netizens Social Charact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mon Scene Prison< [>共景监狱<场域中网民>社会性格<辨析]}, series = {Journal of the Postgraduate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No. 2 (2015), pp. 108-114.}, journal = {Journal of the Postgraduate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No. 2 (2015), pp. 108-114.}, abstract =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全景监狱<是信息社会的社会控制机器,社会管理者通过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治理。然而,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媒介形态的层出不穷,信息资源分配方式的不断变革催生了以>围观<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社会结构——>共景监狱<,它是众人对个体展开的集体>凝视和控制<。在互联网时代,网民是>共景监狱<场域中规范化监视的主体,他们在数量增长、信息消费、议程设置三大层面展现了自身>凝视与控制<社会的力量。本文基于>共景监狱<的场域特征,结合弗洛姆>社会性格<的相关理论,发现网民的>话语实践<在网络匿名机制的作用下既得到了极大释放,又增加了非理性的因素。因此在>话语实践<过程中,网民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狂欢、情绪燃点低、自我意识弱等社会性格的基本特征。}, language = {zh} } @misc{Wu, author = {Wu, Dandan}, title = {Research of Iris Murdoch's Novel >The Black Pr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学视野下的默多克小说《黑王子》研究], Master thes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2015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哲学家。她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故事性以及深刻的道德哲学思想。在她的二十六部小说中,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黑王子》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邃隐晦的哲理得到了学者的广泛探讨。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作品中人物间的施虐与受虐特征及其心理根源,以及人物之间施虐与受虐关系的转换,探讨默多克本人的道德哲学思想。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叙述了国内外对默多克创作及其《黑王子》这部小说的研究现状,梳理了施虐与受虐理论在心理学上的发展脉络,陈述了与本文相关的埃利希•弗洛姆、西蒙•弗洛伊德、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论观点,最后对小说人物关系作了简要概括。第二章从施虐者入手,分析小说两个主要人物阿诺尔德与其好友布拉德利的施虐表现和根源,指出阿诺尔德是行为的施虐者,其在施虐心理和支配欲望的作用下对妻子长期施以家庭暴力,而布拉德利则是言语的施虐者,因逃避和自卑心理冷漠对待他人。第三章从受虐者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蕾切尔、普丽西娜和弗朗西斯三个人的不同的受虐表现和根源,指出前两者因内在的软弱性以及缺乏自我独立意识,导致她们在面对残酷的施虐时,一个默默忍受,一个走向了毁灭,而身为同性恋的弗朗西斯成为了受虐倒错者,企图在受虐的享受中寻找自我的存在感和安全感。第四章讨论小说中人物的施虐与受虐角色的转换,布拉德利因对朱莉安的自私的爱而沦为了受虐者,蕾切尔因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和背叛而杀死了丈夫阿诺尔德,从原先的受虐者转变成了施虐者。最后一章结语部分总结上文,指出默多克笔下人与人,尤其是两性之间的相处困境,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析得出结论,真诚的爱才是走出人际交往困境的重要途径。}, language = {zh} } @article{Ni, author = {Ni, Nan}, title = {Estrangement, Division, Distortion, Madness - On Mrs. Carmody's Social Character in >The Mist< from Fromm's Alienation Theory [疏离•分裂•扭曲•疯癫——以弗洛姆异化理论看《迷雾惊魂》中卡莫迪太太社会性格的异化]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No. 4 (2015), pp. 130-133.}, journal =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No. 4 (2015), pp. 130-133.}, abstract = {《迷雾惊魂》是被誉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的斯蒂芬•金最受人欢迎的中篇小说之一。文章从弗洛姆异化理论的社会性格角度出发,分析卡莫迪太太的社会性格与环境爆发矛盾的心理动因,对其从疏离一步步走向分裂、扭曲乃至疯癫的异化表现以及发展予以阐释和解读,以此来关注当代人的异化生存境遇和心理状况。}, language = {zh} } @article{Lai, author = {Lai, Xiaojia}, title = {Analysis of Fromm's Thought on Sound Society - About Fromm's >The Sane Society< [探析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读弗洛姆《健全的社会》]}, series = {New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 No. 00 (2015), pp. 72-80.}, journal = {New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 No. 00 (2015), pp. 72-80.}, abstract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迅猛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个经济相对快速、平稳发展的时期。然而在发达的西方社会,优越的物质生活并不能使人感到幸福,人们的心理、精神领域以及社会的许多方面都遭遇着危机。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有独到的见解,并提出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的思想。}, language = {zh} } @misc{Jiang, author = {Jiang, Li}, title = {Alienation in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s Short Stories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短篇小说中的异化],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China 2015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本文主要运用了埃里希•弗洛姆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的阐述和发展形成的异化理论,分析了毛姆短篇小说中三种异化形态,为其短篇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本文从三个方面重点分析毛姆的十个短篇小说文本:《雨》和《教堂堂守》体现了宗教的伪善和对人性的压迫,说明人类创造的上帝反而成为主宰人的力量,使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产生了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中《午餐》表现了对异化的绅士风度的盲目推崇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肤浅而虚伪,《马金托什》体现了殖民制度下的共生关系充满矛盾冲突,而毛姆多个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短篇,例如《红毛》、《被毁掉的人》、《策略婚姻》、《灵机一动》和《上校夫人》等则反映出当代西方社会爱情和婚姻的功利性;《蒙德拉哥勋爵》和《池》体现了人与自身的异化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表明无论是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西方还是在处于殖民统治下的原始东方,种族歧视以及金钱和权力至上的观念无孔不入,人被种种欲望所驱使,泯灭了其自然天性,对自由的追寻、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最终化为泡影,只能以死亡来逃避完全异化的命运。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毛姆对异化的深刻体验在其短篇小说中有着充分体现,冷峻客观的笔调之下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注,他对恶人的同情更是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歌颂和对异化社会的叛逆。}, language = {zh} } @article{Hu, author = {Hu, Miaomiao}, title = {Fromm'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Moral Education [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abstract = {弗洛姆思想体系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动荡时期,对异化社会的批判和健全社会的重建,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破和立,而其具有现代生命力的道德教育观,也给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些许的启示。}, language = {zh} } @article{Hao, author = {Hao, Sun}, title = {On Catherine's Self-alien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The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Design and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CADCE 2015), April 22, 2015, Moscow, Russia, in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Design and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CADCE 2015) Part A.}, journal = {The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Design and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CADCE 2015), April 22, 2015, Moscow, Russia, in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Design and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CADCE 2015) Part A.}, abstract = {The thesis attempt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Catherine's self-alienation process based on Marx's and Fromm's self-alienation theory, and reveal the essence of life.}, language = {zh} } @misc{Zhang, author = {Zhang, Xin}, title = {A Call for Sane Personality - The Psycho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Years< [对健全人格的呼唤 - 弗吉尼亚•伍尔夫《岁月》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2015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作为1937年美国畅销书,《岁月》是她集中反映英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它颠覆作家以往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将>事实<与>想象<相结合,以家庭成员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折射社会现实,是作家创作的新尝试,然而评论家对此却褒贬不一本论文将运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揭露《岁月》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下人格异化现象以及消极的社会性格,从而挖掘作家伍尔夫对现代人人格发展的担忧,及她对健全人格的呼唤。《岁月》的章节由十一个不同年份组成。据此,作者分析了小说中英国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变化,同时结合弗洛姆对十九、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比较型诊断,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所产生的精神倒退,揭露以市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体制阻碍人格发展的事实与进程。伍尔夫的对比手法则反映出由此产生的人、自然和社会关系不和谐现象。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弗洛姆的>异化<概念剖析人物自我感缺失及人与同胞疏离的异化现象,从而揭露小说中无助与压抑、冷漠与伪善的消极社会性格。重塑健全人格至关重要。主人公通过培养自我感和创造性逐渐实现反异化的自我救赎,通过爱与交流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而小说中人物对大自然的热爱,自然成为人类心灵的庇护,则有力证明了人类亲近自然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所以,作家伍尔夫在《岁月》中呼唤健全的人格。因为在现代社会市场主导一切的经济体制下,异化现象已相当普遍。异化对健全社会和健全人格都有损害与阻碍作用。重塑健全人格对现代人已迫在眉睫。}, language = {zh} } @misc{Li, author = {Li, Yuanyuan}, title = {Western Marxist Class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Doctoral dissertation, Foreign Marxism Research, Central Party School,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2015.}, abstract = {阶级问题是贯穿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命题。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对立物,而是从马克思主义框架中>延异<出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就是对不同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阶层状况的总体的分析与判断。在理论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立足于西方社会阶级阶层状况,反思了阶级变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实践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出了针对阶级问题的构想与策略;在内容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了工人阶级及其阶级意识、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的生存状况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哲学文化传统和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状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现实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在阶级理论的形成期,即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主题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人认为,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无产阶级没有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在于资本主义对其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控制。他们对阶级意识的革命动力作用寄予了深厚的期望,认为阶级意识决定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命运。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将总结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法西斯主义作为主要任务。霍克海默、阿多诺和弗洛姆认为,工人阶级及其组织正在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围,工人阶级逐渐丧失了革命和批判意识。因此,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和批判意识,就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在阶级理论的发展期,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点关注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变化,并积极探寻变革社会的新的阶级主体。这一时期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马尔库塞认为,传统的工人阶级无法抵制资本主义强大的力量,已经被融合进资本主义制度中,社会中只有少数的人没有被融合。结构主义者普兰查斯,将资本主义社会中新产生的阶级称为>新小资产阶级<,认为他们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中间位置。马勒和高兹,将社会中产生的新阶级称为>新工人阶级<,认为他们是变革社会的新兴力量。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阶级问题的研究,随着时代条件的转换而调整了关注的主题。由于社会分层更加精细化和多元化,他们重点研究构成阶级的个体。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微观的视角研究阶级。这一时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主张通过主体间的交往缓和阶级冲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关切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试图探寻一条阶级解放的文明之路。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们,试图通过建构多元的、激进的民主来实现政治认同。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从理论上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还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或者是对中国阶级阶层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当代适用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视角、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意蕴。其次,它为人们从整体上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视角、彰显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再次,它为中国阶级阶层研究提供了思想资源。从实践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宏观把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为客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状况、为正确处理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提供了启示}, language = {zh} } @misc{Zhou, author = {Zhou, Chongyang}, title = {Predicament and Salvation in Paul Auster's >The Brooklyn Follies< [保罗•奥斯特《布鲁克林荒唐事》中的困境与救赎],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China 2015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保罗•奥斯特(1947-)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到目前为止,他出版了十九部小说,五部传记,四部电影剧本和一部评论集。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很多奖项,如2006年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奥斯特的众多作品体现了他对现代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深刻关怀,《布鲁克林的荒唐事》(2005)就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一部。在这部小说中,奥斯特带着充满希望的积极态度,生动地描绘出一些疲惫不堪的纽约人如何在和谐的布鲁克林社区中走出他们的精神困境。近年来,奥斯特的很多小说被译成中文,他在中国读者中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但是他的作品尚未引起我国文学评论界的足够重视。到目前为止,有关奥斯特作品的学术论文还为数不多。而且,学者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奥斯特的部分作品,如《纽约三部曲》(1987),对其他的作品,如《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则关注度不够。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及救赎,本论文旨在填补对这部小说研究的空缺,同时推动国内的奥斯特研究。论文主要关注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分别是退休、离婚的内森,他消极的侄子汤姆及他叛逆的侄女奥罗拉。小说中这三个人物经历了相似的人生历程。面对精神困境,他们都采取了逃避机制,却加深了他们的困境。最终他们通过一些积极的行动获得了重生。借助创伤理论、弗洛姆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概念,论文试图分析三个人物的精神困境,他们的逃避机制以及他们最终的精神救赎。除引言和结论外,论文共由三章组成。引言部分除对作者奥斯特的生平和文学生涯做简单的介绍之外,也简要地介绍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然后详细介绍这部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理论框架,以及借助创伤理论、弗洛姆的人本主义思想和积极心理学研究这部小说的意义。第一章详细分析三个人物的精神困境。他们在家庭中和社会上都经历了一些创伤性事件。内森在他不幸的婚姻中挣扎,经历了妹妹的去世,同时,作为一名保险销售员,他深受客户创伤经验的影响。汤姆经历的创伤事件包括父母的离婚,母亲的去世,求职的失败以及他所经历的暴力犯罪。奥罗拉的创伤来自父母的离婚和一段在色情电影拍摄片场被轮奸的可怕经历。除了这些创伤经历,他们还承受着异化的影响。在以对金钱的无休止追求为特征的不健全社会中,他们被转变为>物<或者商品。因此,他们与自我异化,也与其他人异化。在创伤经历和异化的人际关系影响下,三个人物经常感到无助、孤独和不安。第二章主要探索人物的逃避机制和他们选择逃避的原因。内森和汤姆选择>机械趋同<的逃避机制以获得心理安慰和安全感。他们没有积极地去追求自己最初的梦想,也没有主动与其他人建立好的人际关系,相反,他们选择与外界的期望保持一致,过着机器人式的生活。内森埋葬了自己的文学梦想,成为一名销售员,过着一种例行公事的生活。汤姆没有动力去追求他做教师的原计划,转而接受哈里的建议,做了他的助理。因为他们都失去了个性,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困境被恶化。奥罗拉选择>受虐冲动<的逃避机制。为了得到大卫的爱,她屈服于他。但是,因为牺牲了自己的独立性,她逐渐被困入新的束缚中。这三个人物选择逃避的倾向受一些外部原因的影响,同时也受他们自身>非生产性性格<的影响。第三章分析人物的救赎。小说结尾,在和谐的布鲁克林社区,这三个人物都通过他们的积极行动逐渐摆脱了精神困境。这些积极行动主要包括成熟的爱和>创造性活动<。通过对爱的能力的培养,他们学会肯定自己的潜力,还逐渐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除了成熟的爱,他们最终的精神救赎还得益于创造性活动。在弗洛姆看来,创造性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是要积极主动。通过人际关系领域中的积极参与以及他们自身非异化的劳动,他们最终得以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获得满足感和真正的快乐。基于以上分析和讨论,结论部分指出,三个人物的重生是对很多经历着精神危机的现代人的一个鼓励,体现了奥斯特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深切关怀以及他对人们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结合创伤理论、弗洛姆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积极心理学,论文试图为奥斯特研究提供新视角,增添新内容,同时也有一些现实意义,即提醒陷在精神困境中的人们,开启新生活的唯一方式是通过积极的行动而不是诉诸逃避机制。}, language = {zh} } @misc{Zhang, author = {Zhang, Xin}, title = {A Call for Sane Personality - The Psycho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Years< [对健全人格的呼唤 - 弗吉尼亚•伍尔夫《岁月》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2015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作为1937年美国畅销书,《岁月》是她集中反映英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它颠覆作家以往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将>事实<与>想象<相结合,以家庭成员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折射社会现实,是作家创作的新尝试,然而评论家对此却褒贬不一本论文将运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揭露《岁月》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下人格异化现象以及消极的社会性格,从而挖掘作家伍尔夫对现代人人格发展的担忧,及她对健全人格的呼唤。《岁月》的章节由十一个不同年份组成。据此,作者分析了小说中英国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变化,同时结合弗洛姆对十九、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比较型诊断,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所产生的精神倒退,揭露以市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体制阻碍人格发展的事实与进程。伍尔夫的对比手法则反映出由此产生的人、自然和社会关系不和谐现象。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弗洛姆的>异化<概念剖析人物自我感缺失及人与同胞疏离的异化现象,从而揭露小说中无助与压抑、冷漠与伪善的消极社会性格。重塑健全人格至关重要。主人公通过培养自我感和创造性逐渐实现反异化的自我救赎,通过爱与交流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而小说中人物对大自然的热爱,自然成为人类心灵的庇护,则有力证明了人类亲近自然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所以,作家伍尔夫在《岁月》中呼唤健全的人格。因为在现代社会市场主导一切的经济体制下,异化现象已相当普遍。异化对健全社会和健全人格都有损害与阻碍作用。重塑健全人格对现代人已迫在眉睫。}, language = {zh} } @misc{Zhang, author = {Zhang, Lu}, title = {Research on the Madman Image in Jin Yong's Novel [论金庸小说中的疯癫形象 ], Master thesis,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China 2015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在1955年到1972年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他的每一部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中都深受欢迎,其作品之所以如此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在于作品中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脍炙人口,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在金庸小说中不仅有潇洒俊逸的英雄形象和为非作歹的坏人形象,还有众多个性鲜明、诙谐幽默、内涵丰富的疯癫形象,这些疯癫形象在金庸小说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们的文学史价值丝毫不逊于金庸小说中英雄和坏人形象的价值。本文以金庸在小说中塑造的疯癫形象为研究对象,结合疯癫人物的生存环境及过往经历,运用弗洛伊德、弗洛姆、阿德勒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以及相关社会学理论分析人物疯癫的原因,从而对金庸武侠小说进行深入探讨,在给予金庸武侠小说恰当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出金庸笔下疯癫形象的文学史地位和独特的文学史价值,进而挖掘出金庸在创作这些人物形象时复杂的内心世界。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和金庸小说疯癫形象的研究现状。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疯癫<一词的传统意义和它在各个学科中的学理意义,进而总结出本文所说的>疯癫<一词的意义。通过对古往今来在文学史上出现的有代表意义的疯癫形象进行追溯和分析,去探究金庸小说疯癫形象对此前疯癫形象的继承与发展,总结出金庸小说疯癫形象和俗文学及雅文学中疯癫形象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选择金庸小说疯癫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第二章,根据人物疯癫成因把金庸小说中的疯癫形象分为因爱情失意而疯癫、因沉迷复仇而疯癫、因痴迷权名利而疯癫以及无法探究原因的疯癫四类,通过对这四类疯癫形象疯癫的原因进行分析,看到了金庸笔下疯癫人物的可怜可恨之处,看到了疯癫人物的身不由己,看到了疯癫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从而展示了通俗小说家金庸对人性深处的深入探究和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挖掘。第三章,借各方学者对金庸小说的评价准确定位金庸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金庸小说中的疯癫形象与其他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总结出疯癫形象在金庸小说中的独特地位。最后在对金庸小说疯癫形象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指出疯癫形象在审美、认识、娱乐方面的文学史价值。结语部分总结全文,重申疯癫形象在金庸小说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指出金庸小说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language = {zh} } @misc{Yan, author = {Yan, Xiaoming}, title = {A Study on Alienation in >White Noise< by Don DeLillo [唐•德里罗《白噪音》中的异化研究],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China 2015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DeLillo)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总是被冠以>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头衔。自此书发表以来,虽然许多文学评论家都对这本书钟爱有加,但是从异化理论出发的研究为数不多。本文根据西方马克思异化理论以及当代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分别从消费,科技,环境,精神,家庭关系五个方面找出《白噪音》中的异化现象,分析由异化引发的后现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并根据弗洛姆的理论提出了解决异化所带来问题的方案,即回归情感并树立理性的观念来消除异化,以期对当代个人、社会、自然的发展有借鉴意义。本文包括引言和结论共分六部分。第一章引言,分为三部分介绍,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作家德里罗生平,主要作品及相关成就。第二部分为国内外对《白噪音》的相关论述研究及选作这篇论文的理论研究意义。第三部分为这篇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异化理论,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异化,第二部分介绍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第三部分介绍继马克思之后当代异化理论的发展以及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理论,从而为本论文的分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分别介绍了《白噪音》中几种不同的异化现象,分别是消费异化,科技异化,精神异化,关系异化,自然异化。第四章探讨了小说中异化所映出来的严重后果,主要分为对个人产生的危机,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危机两个大方面,具体体现在信任危机,身份危机,对死亡的恐惧,大众媒体的泛滥,环境的污染,表演性暴力,以及人们使用科技时的犹豫。第五章讨论如何走出异化的方案:第一,通过回归人心中的爱,去拯救个人,帮助个体摆脱个人危机;第二,通过建立正确的个人和社会价值导向,让人们有正确的观念特别是理性消费观,理性的环境观念,理性的生产观念,参与到全社会共同应对异化危机的活动中来。第六章结论总结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本文根据异化理论,让人们认识到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和异化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和危机,给出人们走出异化的方法和建议,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language = {zh} } @misc{Xu, author = {Xu, Mei}, title = {>True-self< in Return under the >None-self< Circumstances - A Study on the Subject of Misery in Coleen McCullough's Novels [>非我<境遇下的>真我<返归 - 考琳•麦卡洛小说中的苦难主题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China 2013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考琳•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1937.6-2015.1)曾被誉为>澳大利亚活着的国宝<,是澳大利亚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其对个人创伤性成长经历的感悟及其作品表达的共同主题来看,考琳•麦卡洛是一位悲苦意识浓重的作家。灰暗的童年、窘迫的经济状况、作为女性被边缘化的处境、澳大利亚的民族苦难、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阴影等,都让考琳•麦卡洛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无法忽视对苦难的关注。她作品中的人物普遍面临各种困境,备受>非我<之痛。由于考琳•麦卡洛对苦难的书写整合了个体家庭创伤、社会文化创伤和民族创伤,因此,其作品中的苦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考琳•麦卡洛小说中的苦难主题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采用文本细读和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方法,使用创伤理论、艾里希•弗洛姆关于爱和自我寻求的理论、拉康的镜像论、福柯关于凝视的论述、悲剧净化说等,对考琳•麦卡洛小说中的苦难主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发掘考琳•麦卡洛的小说对苦难书写所具有的社会学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模块。绪论部分主要对考琳•麦卡洛其人、其作和对其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阐明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等。正文部分由第2至第7章组成,按照>经历苦难<、>呈现苦难<、>追问苦难<、>直面苦难<、>超越苦难<、>审视苦难<的顺序,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分析了考琳•麦卡洛的创伤性体验与苦难书写的关系及其苦难意识的特点,剖析了考琳•麦卡洛小说中的>非我<境遇及>非我<之痛,探讨了考琳•麦卡洛对苦难根源进行的追问及其价值,探析了考琳•麦卡洛对苦难中的拯救问题的思考及现实意义,审视了考琳•麦卡洛作品中呈现出的>真我返归<理想及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挖掘了考琳•麦卡洛小说关于苦难书写的审美价值。结语部分对论文整体写作情况进行总结,阐明了论文写作的创新点和意义所在,指出了论文写作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提升的空间。}, language = {zh} } @misc{Wang, author = {Wang, Caiyan}, title = {The Way to A Sane Society - An Interpretation of Chopin's Humanistic Concern [走向健全的社会 - 肖邦的人文关怀阐释],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China 2015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凯特•肖邦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由于她的代表作《觉醒》(1899)和小说《过错》(1890),人们认为肖邦是女性主义作家,而她的短篇小说又使她成为极具>地方色彩<的作家。肖邦的短篇小说大多收集在《牛轭胡的人们》(1894)和《在阿卡迪的一夜》(1897)这两本小说集里。这些故事大多以路易斯安那州的纳基托什教区为背景,重现了卡津人和克里奥尔人的生活方式,并从多方面描写了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肖邦小说对传统社会伦理的颠覆及其对女性境遇的思考,并用弗洛姆的>健全社会<理论探讨了肖邦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肖邦在她的小说中对十九世纪人的生存境遇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她认为,在当时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抚养子女问题、养老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的>异化<。凯特肖邦将这些>异化<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爱的缺失以及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她的救济之方便是通过倡导爱来消除异化,通过>创造性倾向<以构建和谐社会。本文试图用女性主义和弗洛姆的>健全社会<理论从以上方面分析凯特肖邦的作品,以期提供解读肖邦作品的一个新视角。肖邦对十九世纪女性的境遇给与了很多关注。本论文通过分析一些女性角色,如《觉醒》中的艾德娜和阿黛尔展示社会对女性的异化;在《德西雷的婴孩》中作者阐释了黑人和白人的异化,并指出他们都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在《过错》和《萨宾人》中肖邦也展示了不同信仰者之间出现的异化现象。同时,肖邦还分析了导致异化的原因,即: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爱的缺失。在揭露这些异化的同时,肖邦的作品还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了思考。在《觉醒》、《牛轭湖的那边》和《阿西比阿德的归来》中传达出肖邦通过爱来消除异化的思想。在《爱森内斯》、《如梦初醒》、《爱在布迪厄》和《遗产》中,肖邦表达了通过创造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以达到夫妻和谐、父母与子女和谐以及种族和谐的希望。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肖邦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她对人的异化问题较为深入的思考,而且也表达了她对于构建健全社会的愿望和探索。}, language = {zh} } @misc{Quin, author = {Quin, Boyao}, title = {The Status and Role of Feuerbach Philosophy in Marx's Thought Forming Process [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Master thesis, Marxist Philosophy,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China 2015.}, abstract = {在德国古典理性哲学一统天下的时期,费尔巴哈率先举起了感性的大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对当时的整个德国理论界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马克思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学界达成了一种共识,在研究早期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形成发展时无论如何也避不开费尔巴哈。今天我们若想深入地研究分析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和当代意义,费尔巴哈就再一次成为我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关系为切入点,跟随思想史的进程考察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具体影响,并分析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中肯地评估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贡献,澄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误解,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限度,深入全面的剖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内在超越,从而彰显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这一主题思想通过以下几部分内容得以开展:第一章,介绍分析学术界关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的几种观点。主要包括费尔巴哈阶段论、无关论及中间环节论。深入分析费尔巴哈阶段论的两种模式:一是以费尔巴哈为唯物主义立场导向来阐释马克思哲学,将马克思新世界观哲学基础追溯到费尔巴哈哲学,即一般唯物主义。二是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为立场导向来阐释马克思哲学。但是依据人本主义化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在这里又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以弗洛姆等人为代表将马克思哲学全部人本主义化,二是以阿尔都塞为代表将青年马克思哲学人本主义化,或者说把马克思哲学部分人本主义化。与费尔巴哈阶段论相反,费尔巴哈无关论认为在马克思新世界观创立时期,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中间环节论者认为在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或人本主义思想起到了中间环节的作用。通过解析目前学术界研究现状,文章揭示了以上几种观点的理论实质,说明了重新解读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哲学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必要性。第二章,本文分别以青年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两人的思想发展脉络为线索,以此分析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进而揭示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真正出场的必然性。并从费尔巴哈哲学特定的术语范畴和方法论范畴两个层面,深入分析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影响。尽管费尔巴哈在批判抽象思辨理性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现实的人<这一哲学立场对马克思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在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发展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纯粹的费尔巴哈阶段。因为二者对这一哲学基点的把握有着本初不同的理解。第三章,本文从二者关于>感性对象性原则<的不同思维反思方式出发,研究分析二者最初的理论差别。随着>直观<与>活动<这种本源性的差别不断深化,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作出了重新估量,并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问题进行了升华。从二人最初的理论差别及其扩展,到马克思思想实现对费尔巴哈理论限度的实质性突破,从最初的怀疑不满到全面的批判与清算,直至成熟形态的新世界观的形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经历了一个复杂渐进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全面批判清算,在原则性高度上对实践纲领的明确提出,马克思实现了对一切旧哲学的超越。结论,深入剖析费尔巴哈从批判抽象思辨开始却最终复归于形而上学的原因,揭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革命性超越与恒久性价值。费尔巴哈由于其哲学根本性限度致使他最终还是未能摆脱抽象理性命运的束缚,而马克思哲学之所以被称之为革命性变革就在于他消除了自我意识的内在性,瓦解了由自我意识发展建立起来的>我思<这一基本建制,从而在存在论根基处摧毁了全部形而上学。}, language = {zh} } @misc{Li, author = {Li, Jing}, title = {Study on Psychological Alienation Theory of Fromm [弗洛姆心理异化理论研究], Master thesis, Marxist Philosoph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China 2015.}, abstract = {埃里希·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久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以其>心理异化<理论对现代人的>异化<状况进行了精辟透彻而又独具特色的精神分析学阐释,因而在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能够从整体上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本文首先对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的理论基础进行必要的勘察和廓清,继而分析弗洛姆在对>异化<的独特理解以及心理异化产生的机制阐明>心理异化<与>逃避自由<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而论述了弗洛姆克服异化的理论探索,>心理异化<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并尝试挖掘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本文通过史论结合的方法阐明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采取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方法,对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与其他思想家对>异化<问题的看法和论断进行对照,勘察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的思想基础,凸显弗洛姆对现代人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精神分析学特色,使弗洛姆从心理层面考察人的>异化<现象的重要理论维度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发。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并不是在一部著作中完整呈现出来的,而是散布于他的众多具有不同侧重点的著作之中。本文在对弗洛姆主要著作进行认真研读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和廓清>心理异化<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并对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地、逻辑性地梳理,使其>心理异化<理论结构的原貌得以完整显现: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以对现代人的>异化<状况即>逃避自由<的批判为理论切入点;以对人的社会性格结构类型的深入分析为理论核心;以社会性格结构类型与人的生存方式的选择的重要关联为理论内容;以形成具有创造性或生产性的社会性格结构类型和确立起重生存的生存方式的>健全的人<及其所组成的>健全的社会<为理论旨归。虽然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过于侧重于心理分析而对产生异化现象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缺少足够的重视,但弗洛姆从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角度为现代人提供了克服>异化<的心理学之路。不仅如此,弗洛姆的>心理异化<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其所开拓的理论视野对解决当代人的>异化<问题依然具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language = {zh} } @article{Du, author = {Du, Minlu}, title = {Overview of Fromm's Humanism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概述}, series = {Shanxi Youth Daily [山西青年报], No. 013 (23-08-2015).}, journal = {Shanxi Youth Daily [山西青年报], No. 013 (23-08-2015).}, abstract = {弗洛姆将人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对人性、人的性格结构、伦理学规范进行了独到的研究。透过洞察现代西方工业社会下人性的全面异化,提出人本主义伦理学,旨在建立健全的社会及健全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给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与自身问题的思考、?}, language = {zh} } @misc{Cui, author = {Cui, Jialong}, title = {A Study of Fromm's Consumption Alienation Theory [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研究], Master thesis, Foreign Marxism Research,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and Rhizao, Chandong, China 2015.}, abstract = {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但它只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它造成了人性的极端异化,尤其在消费领域最为严重。从依附于人到独立于人,消费成为凌驾在人之上的控制力量。消费地位的演变不仅是人性异化的结果,也归因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在消费异化的社会里,人们非但没有享受到物质文明带来的愉悦,反而遭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他们在异化的消费世界里失去了人性和尊严,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变成一台台消费的机器,只能体验虚假的幸福和自由,并且面临着潜在的生存危机和战争危机。弗洛姆对异化之人的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和无限担忧,在批判异化现象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了扬弃消费异化的改革方案。他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以二者的结合为基础,创立了人道主义伦理学,希望通过人道主义消费观和生产性人格的建立来促成一个健全的社会。本文第一部分解释了消费异化的含义,阐明了消费异化是在人的关联需求缺失、宗教改革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第二部分描述了消费异化给人带来的种种危害,如人性的毁灭、消费体验的缺失、生态危机、战争危机等,并探析了弗洛姆对于解决消费异化所提出的建立人道主义公有制社会、生产性人格等具体方案;第三部分总结了我国社会现有的消费异化现象,并分析了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对我国改善当前消费现状的启示。}, language = {zh} } @article{Zhu, author = {Zhu, Rui}, title = {On the Contradictions of Human Nature in Yu Hua's Literary Work [论余华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矛盾]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Business [商], No. 46 (2015), pp. 133, 120.}, journal = {Business [商], No. 46 (2015), pp. 133, 120.}, abstract = {余华关注于文明遮挡下的原始人性,通过零度感情的笔触对暴力和死亡的描写,反映了生存的荒诞性和生命的坚韧,折射出人性的种种可能,本文通过弗洛姆的人性理论对余华作品中呈现的原生态人性进行分析梳理,以新的视角,由人性切入,对余华作品进行重新审视 ]}, language = {zh} } @article{Zhou, author = {Zhou, Yu}, title = {Mary: A Victim of Social Unconsciousness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ass Is Singing< According to Fromm [玛丽:一个社会无意识的受害者——《野草在歌唱》的弗洛姆式解读]}, series = {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 [文山学院学报], No. 5 (2015), pp. 82-86.}, journal = {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 [文山学院学报], No. 5 (2015), pp. 82-86.}, abstract = {多丽丝·莱辛所著的《野草在歌唱》一直是国内外文学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从弗洛姆的心理学理论入手,重新审视文中玛丽的悲剧根源,并认为玛丽死于社会无意识所带来的社会压抑。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即社会无意识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性格、命运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language = {zh} } @article{Zheng, author = {Zheng, Kecai}, title = {To Teach Means to Begin at >Reverence for Life< [教书自>敬畏生命<始]}, series =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语文教学通讯], No. 31 (2015), p. 1.}, journal =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语文教学通讯], No. 31 (2015), p. 1.}, abstract = {如弗洛姆所言:>就个人而言,肉体的诞生之后,人的诞生过程仍在继续,人的整个一生不是别的而正是诞下自己的过程。<终其一生,人的生命都在更好地发展自己,完成自己。自从1998年以浙江省高校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被分配进中学>教书<以来,为着>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从未停下>完成自己<的脚步。前段时间,有学生报考师范类院校,让我帮忙备考面试。>老师,你觉得当老师,到底什么好?<工作安稳、}, language = {zh} } @article{Zhang, author = {Zhang, Yongxin}, title = {The Freedom Dilemma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View of Fromm's Freedom Thinking [基于弗洛姆自由观的当代大学生自由困境解读]}, series = {Journal of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No. 5 (2015), pp. 75-77.}, journal = {Journal of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No. 5 (2015), pp. 75-77.}, abstract =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从心理机制角度提出人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当代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了逃避自由,过度沉迷于影像、网络和社团,偏激地否认社会现状。对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以大学生思想行为为着力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追求积极自由。}, language = {zh} } @misc{Zhang, author = {Zhang, Tao}, title = {Research on Erich Fromm's Theory of Aesthetics [弗洛姆美学思想研究], Master thesis, Literary Theory,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China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abstract = {埃里希•弗洛姆,美籍德裔犹太人,20世纪享有盛誉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弗洛姆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对人的生存境况和前途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关怀,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幸福描绘出美好的蓝图。本论文试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弗洛姆的美学思想展开深入地探讨与研究。以弗洛姆对人之生存问题的审美关怀为基础,以他关于人之生存困境的症候分析、生存危机的原因剖析以及对人之自由的审美救赎这三个论题的探讨为结构框架,对其美学思想进行分析梳理,进而做一深入的研究阐释。具体而言,首先,阐述弗洛姆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弗洛姆的思想综合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学说,将对人的精神分析与社会文化研究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然后,论述弗洛姆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弗洛姆看到了现代工业社会造成了人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异化,人彻底丧失了生存的自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在深入剖析造成这一危机的人性根源和社会现实原因的基础之上,他提出了一条审美的解救之途,即通过爱、宗教和艺术的审美力量,解决人之生存的两歧矛盾,打破社会禁锢人的幻想锁链,重建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重获人之自由。最后,探讨弗洛姆美学思想的现实启示及局限性。弗洛姆的美学思想在当代仍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但同时,由于他过分推崇爱的作用以及宗教和艺术的革命功能,而忽略了现实的革命实践,因此,这一审美的救赎带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在现实中难以付诸实践,注定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与企盼。}, language = {zh} } @article{Zhang, author = {Zhang, Ling}, title =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ppiness Education View Based Fromm Thought about Happiness [基于弗洛姆幸福思想视角谈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series = {Teacher [教师], No. 35 (2015), p. 10.}, journal = {Teacher [教师], No. 35 (2015), p. 10.}, abstract = {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推进,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幸福观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弗洛姆幸福思想的基本内涵,以期为我们今天探索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引。}, language = {zh} } @article{Zhang, author = {Zhang, Di}, title = {Fromm's Theory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弗罗姆的消费异化理论及当代价值]}, series = {Science Economy Society [科学经济社会], No. 3 (2015), pp. 21-24.}, journal = {Science Economy Society [科学经济社会], No. 3 (2015), pp. 21-24.}, abstract = {弗罗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集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现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消费异化的社会,在异化消费中,人与物、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都处在异化过程中。同时,弗罗姆的消费异化理论对我国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language = {zh} } @article{Zhan, author = {Zhan, Qing}, title = {Inspiration from Fromm's >Escape from Freedom< Thinking of Transition Period of China - The Freedom Dilemma [自由困境的超越——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想对转型期中国的启示]}, series = {Business [商], No. 44 (2015), pp. 110-111.}, journal = {Business [商], No. 44 (2015), pp. 110-111.}, abstract = {弗洛姆结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现代人在面对自由时的矛盾心态,即人们孜孜不倦的追寻自由,同时又反复无常的逃避自由。弗洛姆重新解读和定义了自由的内涵,剖析了逃避自由的根源与机制,指出人获得真正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途径是爱与创造性的工作。我国正处于三期叠一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在高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亟待调整的社会结构和不断积累的社会矛盾之下,民众的心理广泛存在着弗洛姆逃避自由的现象与机制。辩证的看待弗洛姆的学说,对公共管理者进一步认识当代的社会心理,解决发展中的冲突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language = {zh} } @article{Zhan, author = {Zhan, Guli}, title =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o the Cock Wire Youth [>屌丝青年<的发展困境与心理分析]}, series =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No. 22 (2015), pp. 80-81.}, journal =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No. 22 (2015), pp. 80-81.}, abstract = {屌丝一词兴起于2012年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的恶搞称谓,后来逐渐演变为处于中国社会底层、辛苦恣睢的青年人自我嘲讽的代称。以屌丝自称的青年试图通过屌丝这一标签使自己获得社会认同,通过>屌<的方式去引起别人的注意,用>屌<的策略去突围自身发展的困境。本文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观为理论背景,分析当前社会条件下屌丝青年的发展困境和心理机制,探索如何帮助屌丝青年走出放任自流的境况,重塑其作为>人<应有的价值与尊严,保护他们被严酷的社会撕裂得越来越脆弱的心灵.}, language = {zh} } @article{Yuan, author = {Yuan, Luoya}, title = {Fromm's Diagnosi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omprehensive Alienation [弗洛姆对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诊断:全面的异化]}, series =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 5 (2015), pp. 820-824.}, journal =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 5 (2015), pp. 820-824.}, abstract = {基于人道主义精神,以社会心理分析为视角,埃里希•弗洛姆分析了人的生存状况及需求,将健全社会界定为>符合人类的需求的社会<,对潜藏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富足背后的社会与人的危机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个社会并不健全,而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在追求经济和技术的进步时不仅无视人的存在,而且将人塑造成适应社会的人,占有倾向与市场倾向的社会性格使得人的内心呈现为病态。}, language = {zh} } @misc{Xu, author = {Xu, Wanglei}, title = {Discussion on the Value and Application of Fromm's >Sound Social< Thoughts for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论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价值及应用], Master thesis, Chinese Marxism Research,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China 2015[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language = {zh} } @article{Xu, author = {Xu, Fengyang}, title = {On Fromm's >The Art of Loving< [浅谈弗洛姆《爱的艺术》]}, series = {Legality Vision [法制博览], No. 36 (2015), p. 317.}, journal = {Legality Vision [法制博览], No. 36 (2015), p. 317.}, abstract = {爱在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中占核心地位,爱是使人们摆脱孤独监禁,实现人与人结合的一门艺术。}, language = {zh} } @article{Wang, author = {Wang, Songping}, title = {Fromm's Theory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弗洛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旨归的理论探索]}, series = {Intelligence [才智], No. 27 (2015), p. 361.}, journal = {Intelligence [才智], No. 27 (2015), p. 361.}, abstract = {在他的全部著述中,弗洛姆反复强调,走向新的和谐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在他看来,人、社会、自然原本是一个统一的合目的性系统,人原本是他自身的目的,然而等级制社会却违背了这种合目的性。尽管他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然而他毕生的理论探索,都是为了寻求社会和谐之道。}, language = {zh} } @article{Wang, author = {Wang, Shuxian}, title = {Pioneer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 Frieda Fromm-Reichmann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先驱——弗丽达•弗洛姆-赖克曼]}, series = {Popular Psychology [大众心理学], No. 10 (2015), pp. 47-48.}, journal = {Popular Psychology [大众心理学], No. 10 (2015), pp. 47-48.}, abstract = {弗丽达•弗洛姆-赖克曼(Frieda Fromm-Reichmann,1889-1957)是美籍德裔的著名精神分析师,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与沙利文、弗洛姆等社会文化学派代表一起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革命性的理论观点,极力推进了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她对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贡献是将精神分析疗法用于精神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和提出强化心理治.}, language = {zh} } @article{Wang, author = {Wang, Baiwen}, title = {Fromm's Concept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und Commentary [弗洛姆的社会主义和谐健全观述评]}, series = {Social Science Front [社会科学战线], No. 7 (2015), pp. 32-35.}, journal = {Social Science Front [社会科学战线], No. 7 (2015), pp. 32-35.}, abstract = {弗洛姆以>预制<人性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异化,憧憬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真正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充满着普爱、人道的和谐健全气息,以此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异化,倡导规约技术与健康消费的和谐健全理念。事实上,弗洛姆的社会主义和谐健全观根本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其变革措施体现了改良主义性质,明显带有乌托邦色彩。}, language = {zh} } @article{TuoZhang, author = {Tuo, Huijun and Zhang, Lili}, title = {Psychological Bullying Behavior - Taking >Escape from Freedom< as Center [日本校园欺凌行为的四层构造的心理学研究——以>逃避自由<为中心]}, series = {Shanxi Youth [山西青年], No. 24 (2015), pp. 63-64, 62.}, journal = {Shanxi Youth [山西青年], No. 24 (2015), pp. 63-64, 62.}, abstract = {欺凌行为是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一种侵犯行为,对欺凌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这个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通过分析自由对现代人的双重含义,揭示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其表现形式。本文拟从逃避自由的孤独心理为切入点,对欺凌行为相关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本文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为基础,运用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权威主义、破坏欲和机械趋同这三种心理机制并结合实例来分析欺凌行为中的欺凌者、观众、旁观者的心理及其表现。}, language = {zh} } @article{Tan, author = {Tan, Jinhua}, title = {Lo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 What is that? [爱情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 series = {Popular Psychology [大众心理学], No. 10 (2015), pp. 37-38.}, journal = {Popular Psychology [大众心理学], No. 10 (2015), pp. 37-38.}, abstract = {晚上与朋友一起吃饭时,谈到了爱情和婚姻。突然想起年前,另一朋友在网上就问题>婚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征集<过答案。筑起的楼层里,有人说是>理解<,有人说是>包容<,有人说是>责任感和担当<,我,则引用了弗洛姆的一句话——>爱是我们对所爱者生命与成长的主动关切。没有这种关切,就没有爱。<今晚的朋友,还谈到,二十几岁的我们啊,根本不明白什么是真爱。只有经历了对孩子的那种无条件的付出,才.}, language = {zh} } @misc{Shen, author = {Shen, Shenglin}, title = {Lack of Love And Freedom - Interpretation of >Wonderland< according to Fromm [爱与自由的缺失 - 《奇境》的弗洛姆式解读],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China 2015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language = {zh} } @misc{Sang, author = {Sang, Dan}, title = {>Out of Human Bondage< in Erich Fromm's View of Freedom [《人性的枷锁》之弗洛姆自由观解读], Master thesi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China 2015.[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language = {zh} } @article{Qiu, author = {Qiu, Haiyan}, title = {Fromm's Consumption Alienation Theory as an Inspiration for Students Lifestyle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启}, series = {Hubei Social Sciences [湖北社会科学], No. 11 (2015), pp. 190-193.}, journal = {Hubei Social Sciences [湖北社会科学], No. 11 (2015), pp. 190-193.}, abstract =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认为,在当今时代,人们不仅在消费领域重消费不重创造、重物不重人,异化消费的交换动机还渗透到了人体验自己的方式上,并且入侵了人们闲暇时间的空闲生活。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对认识当今大学生在消费心理、职业价值观、闲暇生活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困扰。}, language = {zh} } @article{Qiu, author = {Qiu, Haiyan}, title = {Modern Living Circumstances - Fromm's Alienation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从弗洛姆的异化思想说起]}, series =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 No. 5 (2015), pp. 84-86.}, journal =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 No. 5 (2015), pp. 84-86.}, abstract =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不仅是消费异化的社会,而且是科技异化的社会。错觉式的社会互动更是偶像异化的深层社会和心理根源。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看上去具有适应、竞争的性格品质,却时时被深深的沮丧感、无足轻重感和厌倦感包围,体验不到幸福。为恢复人的健全社会性格,弗洛姆在《健全社会》一书旨在通过文化心理变革建立起健全的社会.}, language = {zh} } @article{Qi, author = {Qi, Xiangyu}, title = {Payroll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Pay Knot< - Dialogue ZCTT Human Resources Director Heqing Jun [ 薪酬管理多维视角化>薪结<——对话中创信测人力资源总监贺清君]}, series = {Human Resources [人力资源], No. 17 (2015), pp. 12-19.}, journal = {Human Resources [人力资源], No. 17 (2015), pp. 12-19.}, abstract = {随机对50位90后员工发起一项随机调查:支撑你工作的最强动力是什么?29位员工的答案是每月到账的工资;13位员工的答案是人生价值的实现;5位员工的答案是图乐呵,不差钱;还有3位员工的答案竟是因为公司有食堂。弗洛姆在《自为的人》中谈到,所有生命的本质就是维护和肯定它自身的存在,人生活的目的是根据人的本性法则展现其特殊的力量,保持自我存在,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在企业里,要想让员工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就要让员工先成为>企<}, language = {zh} } @article{Lue, author = {L{\"u}, Mingzhang}, title = {On Mechanism of Fromm's Escape from Freedom [论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机制]}, series = {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太原大学学报], No. 4 (2015), pp. 6-11.}, journal = {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太原大学学报], No. 4 (2015), pp. 6-11.}, abstract = {自由是人的解放尺度,它既具有历史的宏观意义,又呈现出人的微观存在状态。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社会现实交汇的产物,它剖析了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的丰富情感体验,赋予精神分析以社会历史意义,成为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language = {zh} } @article{Lu, author = {Lu, Lu}, title =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Tendency of Abuse in Francis Bacon's Paintings [弗朗西斯•培根绘画中虐论倾向的另类视角][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6 (2015), pp. 60-64.}, journal = {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6 (2015), pp. 60-64.}, abstract = {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有别于同代艺术流派之处在于其多元论的现代主义艺术,宏大叙事性再现抽象的消极元素,扭曲、痉挛、肢解、强烈的艺术作品形象及其体现出的施虐与受虐的倾向。文章指出培根绘画中的施虐和受虐倾向与培根阴郁的童年、两次世界大战对其造成的伤害以及社会集体价值的崩溃紧密相关,并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弗洛姆的施虐和受虐理论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等对艺术与施虐和受虐理论关系进行思考。}, language = {zh} } @article{Liu, author = {Liu, Pengxiang}, title = {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d of Critical Theory [论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与终结]}, series = {Decision Forum -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 of System Science in Engineering Decision, Beijing, November 21, 2014, in: [Proceedings] Decision Forum -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 of System Science in Engineering Deci-sion, edited by Technology and Enterprise Editorial, Bejing (2015), p. 48.}, journal = {Decision Forum -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 of System Science in Engineering Decision, Beijing, November 21, 2014, in: [Proceedings] Decision Forum -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 of System Science in Engineering Deci-sion, edited by Technology and Enterprise Editorial, Bejing (2015), p. 48.}, abstract = {在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的眼中,随着当时以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以合理性为根本,把科学技术作为表现形式的强大意识形态的有效控制,使整个社会现实生活实现了资本主义一体化。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众多,这里仅着重叙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主要理论以及简要概括阐述马尔库塞、弗洛姆的主要思想。}, language = {zh} } @misc{Liu, author = {Liu, Jingsi}, title = {Study on Erich Fromm's Thought of The Sane Society [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研究], Master thesis, Marxist Theory,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China 2015.[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language = {zh} } @article{LiuSui, author = {Liu, Boshi and Sui, Lishuang}, title =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ory of Alienation: Comparison of Marx's, Luk{\´a}cs', and Fromm's Theory of Alienation [异化理论的发展及启示——从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的维度 ][application of Fromm's theories to art]}, series =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2 (2015), pp. 1-5.}, journal =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2 (2015), pp. 1-5.}, abstract = {异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理论范畴,自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后,异化理论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物化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弗洛姆则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结合,从文化工业影响的角度描述异化现象。马克思、卢卡奇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都关注社会中人的生存问题,但侧重点不同。通过对三位学者异化理论的梳理分析,能够对我国当前人的生存样态分析提供参考,并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个借鉴。}, language = {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