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c{Zhou, author = {Zhou, Wen}, title = {A Study on Erich Fromm's Theory of Faith [弗洛姆信仰理论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Foreign Philosoph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ijang, China 2016.}, abstract = {对宗教、信仰的讨论是弗洛姆整体思想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都存在较大局限。本文试图在考察弗洛姆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借鉴国内信仰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信仰主体——信仰行为——信仰客体<的动态逻辑框架系统重构弗洛姆相关理论,并将其置于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信仰危机<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发掘其理论之独特性,旨在为研究弗洛姆思想提供新的视角,也为当下社会信仰困境提供一定的启示。经历1926年放弃犹太教信仰与1937年扬弃正统弗洛伊德主义的两次思想转折后,弗洛姆形成无神论的>激进人道主义<思想,>人<成为弗洛姆研究宗教、信仰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人的诞生<开始后,信仰主体作为一个处于自然、社会历史与生存两歧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中的身心、知情合一的人,其独特的多层次处境与生理-心理结构、机制,使其产生了追求生存意义、指向>谐一<的>x体验<,它在无意识层面构成了信仰的经验基础,其意识化与意识形态化都受到社会的制约,由于知性语言的社会过滤器作用和思虑作用,只有用普遍象征语言才能表达其丰富含义。信仰行为则是信仰主体对>x体验<的反应,不但是一种相信、信服的思想状态,更是信仰主体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全身心的、对自己生存答案的探索和践行。>同化过程<与>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格是信仰行为的基础。按照性格结构中创发性取向的多少,弗洛姆将信仰行为分为理性与分理性两种形式。弗洛姆将理性置于人格整体之中,剖析了理性、信仰、怀疑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理性信仰植根于人自己的体验,对自己思考力、观察力及判断力的了解与信赖,与理性怀疑相关联,它不仅体现在思考和判断领域,也体现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它促使人们怀着希望,进行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自我创造,有利于>人的诞生<。而非理性信仰是对某个神、某个人、某种思想或某种象征的盲目迷信,并非出于人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体验,而是以人对非理性权威的情感屈从和对现有意识形态的接纳为基础。如果社会宣扬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性格之间具有差异,会造成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分裂,形成>假信仰<现象。同时,弗洛姆还研究了自由意志与信仰选择的问题,作为温和决定论者,他为人们自由选择信仰的可能性留出了余地,并探讨了先知与禅师等理性权威的作用。信仰客体被弗洛姆视为> x体验<在不同社会历史文化结构中的概念系统呈现,按照>原始崇拜——母性人格神宗教——父性人格神宗教——理性一神论宗教——无神宗教——宗教消亡<的路线发展。在他看来,宗教演变是一个客观过程,与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人自身的心理状况、理性与情感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历史功能,但这种发展并非后者取代前者的线性更迭,而是一种以某种宗教形态为主、显隐并存、进化和倒退交织并行的过程。根据社会条件所塑造的社会性格结构所导致的不同存在体验,弗洛姆将宗教分为权威主义和人道主义两种类型;根据它们对>人的诞生<的作用,分为积极和消极的宗教,但这些分类只是对其特征的分类,而不是对现实存在的宗教的分类,任何现存成体系宗教中,积极和消极、权威主义与人道主义均混合出现。最后,在呈现弗洛姆信仰理论的完整面貌后,本文指出了它的贡献与不足,并试图对其作出客观评价。}, language = {zh} } @article{Zhou, author = {Zhou, Wen}, title = {On the Evolution of Fromm's Religious View [弗洛姆宗教观发展嬗变初探]}, series = {Psychology of Religion [宗教心理学], No. 0 (2019), pp. 17-28.}, journal = {Psychology of Religion [宗教心理学], No. 0 (2019), pp. 17-28.}, abstract = {对宗教的研究是弗洛姆整体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他的思想经历过两次转折,使其宗教观在不同阶段的著作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试图在综合考虑弗洛姆生活背景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勾勒出弗洛姆宗教观发展嬗变的脉络,并对其发展特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探究。}, language = {zh} } @article{Zhou, author = {Zhou, Wen}, title =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Fromm: Reason, Faith, Doubt - Based on the >Rational Belief< of the Year of the Character Orientation [基于创发性性格取向的>理性信仰<——浅析弗洛姆对理性、信仰、怀疑的辩证思考]}, series =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浙江社会科学], No. 4 (2016), pp. 148-151.}, journal =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浙江社会科学], No. 4 (2016), pp. 148-151.}, abstract = {对宗教、信仰的讨论是弗洛姆整体思想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都存在较大局限。本文试图在考察弗洛姆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借鉴国内信仰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信仰主体——信仰行为——信仰客体<的动态逻辑框架系统重构弗洛姆相关理论,并将其置于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信仰危机<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发掘其理论之独特性,旨在为研究弗洛姆思想提供新的视角,也为当下社会信仰困境提供一定的启示。经历1926年放弃犹太教信仰与1937年扬弃正统弗洛伊德主义的两次思想转折后,弗洛姆形成无神论的>激进人道主义<思想,>人<成为弗洛姆研究宗教、信仰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人的诞生<开始后,信仰主体作为一个处于自然、社会历史与生存两歧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中的身心、知情合一的人,其独特的多层次处境与生理-心理结构、机制,使其产生了追求生存意义、指向>谐一<的>x体验<,它在无意识层面构成了信仰的经验基础,其意识化与意识形态化都受到社会的制约,由于知性语言的社会过滤器作用和思虑作用,只有用普遍象征语言才能表达其丰富含义。信仰行为则是信仰主体对>x体验<的反应,不但是一种相信、信服的思想状态,更是信仰主体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全身心的、对自己生存答案的探索和践行。>同化过程<与>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格是信仰行为的基础。按照性格结构中创发性取向的多少,弗洛姆将信仰行为分为理性与分理性两种形式。弗洛姆将理性置于人格整体之中,剖析了理性、信仰、怀疑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理性信仰植根于人自己的体验,对自己思考力、观察力及判断力的了解与信赖,与理性怀疑相关联,它不仅体现在思考和判断领域,也体现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它促使人们怀着希望,进行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自我创造,有利于>人的诞生<。而非理性信仰是对某个神、某个人、某种思想或某种象征的盲目迷信,并非出于人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体验,而是以人对非理性权威的情感屈从和对现有意识形态的接纳为基础。如果社会宣扬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性格之间具有差异,会造成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分裂,形成>假信仰<现象。同时,弗洛姆还研究了自由意志与信仰选择的问题,作为温和决定论者,他为人们自由选择信仰的可能性留出了余地,并探讨了先知与禅师等理性权威的作用。信仰客体被弗洛姆视为>x体验<在不同社会历史文化结构中的概念系统呈现,按照>原始崇拜——母性人格神宗教——父性人格神宗教——理性一神论宗教——无神宗教——宗教消亡<的路线发展。在他看来,宗教演变是一个客观过程,与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人自身的心理状况、理性与情感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历史功能,但这种发展并非后者取代前者的线性更迭,而是一种以某种宗教形态为主、显隐并存、进化和倒退交织并行的过程。根据社会条件所塑造的社会性格结构所导致的不同存在体验,弗洛姆将宗教分为权威主义和人道主义两种类型;根据它们对>人的诞生<的作用,分为积极和消极的宗教,但这些分类只是对其特征的分类,而不是对现实存在的宗教的分类,任何现存成体系宗教中,积极和消极、权威主义与人道主义均混合出现。最后,在呈现弗洛姆信仰理论的完整面貌后,本文指出了它的贡献与不足,并试图对其作出客观评价。}, language = {zh} }